張慧絨,董淑紅
(山西經貿職業學院 機電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24)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載體。2013年,山西經貿職業學院與山西康鎂科技有限公司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建立“廠中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形成“三融、六同、六對接”的辦學特色。在這一模式下,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受到沖擊。
模具被喻為“工業生產效率放大器”,模具制造技術是前沿制造技術。校企合作的康鎂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柱產品是模具制造,而“模具設計與制造”是我院的重點專業學科。在“廠中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實現模具設計與制造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又如何協助康鎂公司由“模具設計與制造”轉為“模具設計與智造”?企業追求生產和經營的利潤,學校追求培養人才的質量。在校企合作中,這就需要將確保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確保學校的教學質量相統一、相結合。以此構建課程體系,并保證方案的切實可行性。
同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還應能夠解決學院入駐山西康鎂科技有限公司的種種現實困惑。如在推行項目化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過程中,師資隊伍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學生制作真實模具,存在成本增加,資金困難的問題;教師專業服務能力與企業生產的“鎂合金車輪轂壓鑄模設計”有差距的問題;部分學生在企業學習訓練中有怕苦怕累及主動性不夠的問題等。
通過參與康鎂鎂合金車輪轂的生產實踐及廣泛調研,在吸納先進經驗基礎上,提出了模具專業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改革方案。
(1)優先安排專業課時。過去在制定人才方案課時,教務處總以考慮學生的后續學歷發展為重,雖然也強調專業課重要,但總是先把基礎課的門數和課時數定死,隨后在剩余規定的總課時內調整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造成了好多專業課不能在有需求的學期開設,課時數也滿足不了模具專業學習的需要。對此,我們做出了大膽改革嘗試,先定專業課與專業技能課所應開設的恰當學期及所需學時,就是先確保我們的學生能學會模具專業技能,能靠模具技能在模具行業或機械制造行業就業。隨后在規定的總課時數中,調整基礎課的門數和課時數。
(2)統籌安排實踐課程標準。細化案例任務,強化操作課的檢查督導。職業學校的學生是要靠技能與本科生、研究生在社會上抗衡,展露自己的才能。可是,機械方面的模具實習課需要真槍實彈的干,或是鉗工、或是普車、或是數車或是線切割、加工中心,只要機器一運轉,就存在安全隱患。所以,實習課的“安全重于泰山”,加之有些實習老師或自己技能欠缺或疏于提前去車間備課,導致在課堂中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存在著課堂效率低的現實。這就需要專業帶頭人或教研室主任考慮到后面模具綜合實訓需要哪些零件,融入到教學任務中并有系領導檢查督導,擇優上崗,對實習課程標準做出統籌安排。
(3)凸顯3C1O模具能力培養模塊。以塑料模、壓鑄模、沖壓模三大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為培養方向,以模具設計、加工、工藝、管理四大能力模塊為培養主線,確保學生勝任模具崗位的模具設計師、編程加工技術人員、成型工藝員、模具裝配與調試、數控機床編程操作和特種加工編程操作人員、項目經理助理的需要。著眼于模具3C1O核心能力培養——模具設計能力CAD、模流分析能力CAE、編程加工能力CAM、經營管理能力OAM。
(1)設計能力CAD的培養。目前模具企業要交付設計、工藝、分析的數字化過程,正在由“制造”向“智造”轉變。為此讓學生熟練掌握二維、三維設計軟件,將軟件作為模具設計的工具。在設計軟件的平臺上重點突出三大模具設計。具體實施是:第一,將“康鎂車間產品鎂合金車輪轂”的產品作為強制任務,引入到機械制圖、計算機制圖AUTOCAD、模具CAD課程中,采用“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法。第二,將《模具CAD/CAM技術應用》課時從80增加到180學時,分為兩學期,且從原來的第四學期提前到第二、三學期進行,加大理實一體化課程。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后面的《模具設計與制作綜合實訓》學習使用UG軟件的先進外掛,做到二維設計結構,采用三維設計型芯、型腔并行設計。第三,結合康鎂鎂合金車輪轂壓鑄模的生產實際,將壓鑄模改為必修課,塑料模、壓鑄模、沖壓模三大模具的理論課時從240降到140學時。調整后,新構建的課程體系課程間是按能力遞進方式進行銜接,體現模具專業教學的系統性和職業性,形成由模具設計、制造過程系統化的技術應用性知識體系。以“康鎂車間產品鎂合金車輪轂”為中心來整合設計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學生易出設計產品,成功感強,學習興趣大增。
(2)制造能力CAM的培養。為了讓學生具有扎實的機械制造基礎知識,熟悉模具零件加工和制造的整個流程,熟練掌握一種以上CAM數控編程軟件、會設計電加工電極等、熟悉加工工藝。保留機械制造基礎理論課,將零件測量與公差配合融入實習課,實習課在原來模具零件的車鉗加工、數控加工、特種加工的基礎上,增加了《模具設計與制作綜合實訓》課程120學時,進行真實模具制作。此課程以康鎂車輪輪轂壓鑄模、技能大賽注塑模為學習任務,并模仿工廠的“看板式”管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實習積極性,使學生從模具認知、模具興趣到模具課程實訓、模具生產實訓、頂崗實訓都能融入企業崗位。在實施的過程中,除了實習課可參與實際生產之外,課余時間與假日采取志愿加入生產的方式,可回避企業加班加點給學生帶來實習的負面影響。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可量力而行,側重學習自己喜歡的操作模塊,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的問題并將制造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3)模流分析能力CAE的培養。模流分析能力是模具成型工藝分析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模具設計人員利用CAD軟件憑經驗與直覺設計模具,模具裝配完畢后,通常需要幾次試模,發現問題后,不僅需要重新設置工藝參數,甚至還需要修改塑料制品和模具設計。采用CAE技術,對模具廠家來說是減少壞模、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手段,甚至完全可以代替試模。使用CAE軟件這種預先模擬檢測的方法,在國外已十分普及。全國高職院校“注塑模CAD/CAM/CAE技能大賽”這兩年在這方面起了引領潮流的作用,需要參賽選手不但設計出注塑模的三維結構,加工出型芯、型腔主要零件,還需對模具的沖模時間、熔合紋等作出分析。所以塑料模具的設計不但要采用CAD技術,而且還要采用CAE技術,這是模具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果斷適時的將華塑CAE加入模具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具有預測塑料熔體在型腔中的整個成型過程,研判模具潛在的問題,扎實的掌握材料成型基礎知識,向高端化發展。
(4)經營管理能力OAM的培養。以模具生產實訓、生產現場管理、生產自動化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綜合實訓五門課為載體,通過實訓、7S管理,結合思政課,培養學生敬業、吃苦精神,溝通、協調能力等來實現。
這種凸顯3C1O四大核心職業能力模塊的模具人才培養方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實施,學生的模具設計作品、模具制品大幅增加,操作技能過硬,技能大賽屢次獲獎,畢業生深受模具廠家歡迎。同時,機電工程系的大部分教師真正成為“下得了工廠,站得了講臺”的雙師型教師。實現了學院與企業的全方位、無縫對接融合,促進了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的提升、促進了教師雙師素質的提升、促進了校企雙方科研能力的提升、促進了校企雙方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實現了校企合作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