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婕++廖啟云
在我國,殘疾人的教育能否得到有效的改善,兒童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它直接關系到殘疾人今后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人生價值的實現。要探討適合我國的殘疾兒童教育發展改善辦法,首當其沖是要了解我國殘疾兒童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殘疾兒童教育教育現狀師資水平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整個教育事業中殘疾人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兒童時期的教育又是其中一個相對重要的階段。目前,我國以各類殘疾兒童為主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且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殘疾兒童的教育問題仍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解決。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解決殘疾兒童目前的教育問題,需要從五大現狀問題入手,并且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一、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地區差異明顯教育資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殘疾兒童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問題。2012年中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這是中國自1993年提出達到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后首次實現了這一承諾。然而,在眾多教育類型中,雖然近年來殘疾人教育的投入總量有所提高,但相關數據表明,殘疾人教育學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僅占全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0.38%,而普通小學在該項目上的比例高達33%,是殘疾人教育學校的10倍之多。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在我國的人口中,大約有57%的人居住在農村;而在500萬殘疾兒童中,80%的殘疾兒童都生活在農村。由于我國教育政策長期偏重優先發展城市教育事業,導致城鄉區域差別較大,農村的教育在辦學條件、教學水平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城市。例如,2002年我國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約5800多億元,但農村只獲得了其中的23%,這種結果直接導致很多農村的孩子無法得到義務教育的基本保障,很多適齡的孩子沒有機會上學,輟學率也相當高,校區軟硬件設施的建設也比較差,無法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另外,截止2010年,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僅有1705所左右,而依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殘疾兒童較多的縣市都應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按照要求,我國初步預估特殊教育學校至少應有近萬所。但目前,全國大多數縣市沒有相應的學校,甚至很多縣沒有一個殘教班,這也在無形中導致不少殘疾兒童因為無法就近上學,也沒有辦法像健全人一樣選擇受教育的地區、類別等,最終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教學方式單一,學校考評制度嚴重影響殘疾兒童教育的發展我國現階段殘疾兒童教學方式與普通學校相類似,大多數都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基本都是講授課。在課堂上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照一個模式培養學生,忽視了因材施教和課堂外的教育途徑,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針對性,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氛圍也比較死板,缺乏激情,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教師教得無生氣,學生學得無興趣。另外,在中國現行的教育評價辦法中,各級各類的考試成績作為了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一種評價的標準,這種以學業成績高低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標準給殘疾兒童的教育發展帶來了困難。由于殘疾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身體和智力的差異,一味地以單一的教學方式以及以學業為主的傳統教育理念來對待殘疾學生的話,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論是課堂參與還是學業成績都相對較弱,部分殘疾學生跟不上普通學生的學習進度,導致他們越來越受到普通學生和家長的歧視與排斥,教師對待殘疾學生的態度也比較消極,最終使得他們更加自閉,他們無法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沒有力量支撐他們繼續完成學業,輟學率也就隨之上升。三、教育普及程度低,忽視了九年義務教育與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之間的銜接在我國,目前已有個別地區正在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它是指將學前教育或者高中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范圍之內,但目前試行的區域主要還是集中在沿海等發達地區,例如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山東等地,沒有大范圍普及,因此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是提升全民素養的基礎。目前,我國法律規定的可以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兒童類型主要包含:聽力、視力、語言、智力和肢體殘疾的兒童。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學齡殘疾兒童中,只有63.19%的殘疾兒童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著義務教育。而在2012年殘聯公布的全國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情況通報中顯示,目前我國仍有七萬多名殘疾兒童未上學,其中80%是農村戶口,他們大多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沒有特教學校(班)、交通不便或跟不上學習進度等情況選擇放棄了義務教育的機會。由此可見,我國殘疾兒童的教育普及程度較低,實際入學率也比較低。雖然近年來殘疾兒童獲得的教育機會正在逐年增加,不少殘疾兒童接受了義務教育,但大多數殘疾兒童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輟學率極高,教育機會看似公平實際卻也不公平。另外,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針對0~14歲殘疾兒童的殘疾程度調查顯示,按照殘疾程度可以分為4個等級:即極重度殘疾(一級)、重度殘疾(二級)、中度殘疾(三級)、輕度殘疾(四級)。殘疾兒童中,殘疾等級為一級的占25.75%、二級殘疾占13.13%、三級和四級殘疾分別占19.99%和41.12%。從數據分析來看,多數殘疾兒童殘疾程度不高,如果得到適當的教育和康復,他們完全可以參與到勞動、教育、文化生活等各項社會活動中。因此,對于大多數殘疾兒童來說,學前教育尤為關鍵,它是殘疾兒童能否跟上普通孩子的水平以及適應正常學校生活的關鍵一步。但由于學費等費用相對較高,很多殘疾兒童家庭都忽視了這個最佳的學習機會,使得學前教育在我國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對于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因為高中階段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沒有能夠適應其生活和學習的校園環境,很多殘疾學生最終還是無法繼續接受高中階段的教育。因此,這在無形中使得殘疾兒童最終融入社會的機會點越來越少。 四、特殊教育師資水平低,大多數學校和教師隊伍無法滿足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我國,具備專業特殊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從業人員人數較少。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數量大約只有4萬多人,其中專任教師數量大概只有3萬人,且每年增長的速度也比較緩慢。這些教師僅承擔著不到40萬的特殊兒童的教學,還有將近200萬的殘疾兒童要么在普通學校以隨班就讀的方式進行學習,要么因為其他原因沒有接受教育,如果算上他們對師資的要求,我國殘疾兒童教師隊伍的缺口更加龐大。目前,全國137所師范院校中只有13.9%的院校開設了特殊教育相關課程,并且大部分課程設置都為選修課,因此特殊教育師資水平偏低,特別是在學歷和職稱等方面不容樂觀,并且專業成長空間有限,無法適應特殊教育的基本需求。從國家發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我國特殊教育師資的學歷中,有專科和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教師就占絕大部分,占比63.95%,本科學歷的教師占35.45%,而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僅占0.6%。另外,從職稱來看,具有小學一級以下的初級職稱的教師有37.6%,具有小學高級即中級職稱的教師有51.17%,具有中學高級即高級職稱的只有5.17%。從數據中不難看出,在我國,具有高等學歷和高級職稱的教師很少,大多特殊教師的學歷和職稱都處于較低的水平。另外,在現今大多數普通學校中,針對殘疾兒童的隨班就讀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普通學校及教師幾乎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的指導,他們在知識儲備、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等方面沒有做好接納殘疾學生的準備,無法為殘疾兒童提供符合其身心特點的教育規劃,也無法對其進行特殊的心理輔導,導致殘疾兒童被重視的程度低,“隨班就讀”的現狀也不容樂觀。五、家庭、學校、社區缺乏溝通交流平臺殘疾兒童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和合作,家庭、學校、社區三方面在殘疾兒童教育過程中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是人最早接觸的教育環境,作為殘疾兒童的家庭,很多時候都會受到社會的負面影響,特別是農村的殘疾家庭,家庭條件差,為了給孩子治病經濟壓力就很大,因此不少家長選擇放棄送孩子到學校去讀書。在平時的生活中,由于家長在心理上存在著消極的觀念,因此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與社區和學校的溝通更是少之又少,孩子在學校的事情一般很少過問。作為學校,由于對殘疾兒童的關注程度較低,許多學校和教師在對待殘疾兒童的態度上也比較消極,在相關管理方式的制定上缺乏有效地針對性,因此學生在學校的各項情況,學校都很少與殘疾兒童家長進行及時地交流和溝通。社區方面,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形成社區教育體系,社區在殘疾兒童教育問題上沒有發揮應有的連接作用,雖然部分社區有開展相關的助殘活動,但規模較小,影響范圍小,在社會上未能起到顯著的宣傳作用,沒有幫助殘疾兒童家庭建立起堅定的信心。由于家庭、學校、社區缺乏溝通交流的平臺,導致殘疾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幫助??傊?,受教育權作為殘疾兒童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應該得到社會、學校、家庭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從殘疾兒童的教育問題開始抓起,才能更好地促進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教興國和科學發展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參考文獻:[1]湯力.中國教育公平現狀及對策[J].科教導刊,2012,(01).[2]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1-03-24.[3]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N].人民日報,2007-05-29(10).[4]尹海潔,龐文.我國特殊教育師資的發展瓶頸與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10,(03):58-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