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在我國頻繁發生自然災害的背景下,研究我國海南省臺風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影響,積極尋找在緊急措施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結合其他發達國家的成功之處提出完善建議,促進國際旅游業更好發展。
公共危機 自然災害 建議公共危機是一種危害公共利益與安全的緊急狀態或者緊急事件,它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對人們的生活造成的破壞也不可估量,它如今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在我國,公共危機主要有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突發事故、惡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傳播等幾種。這些都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遭受公共危機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在應對公共危機的出現這一方面,對我們國家政府的管理職能和采取緊急措施的能力都成為了嚴峻的考驗。
在諸多的公共危機中,自然災害是公共危機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由公共危機造成的損失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不僅會造成人員的傷亡和對自然的破壞,還有可能產生次生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單2012年第一季度,各類自然災害就造成全國2177.7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96.3億元,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全國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共達231億,我國自然災害如今具有受災面積廣、頻次高、災情偏重這幾大特點。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發生后的解決措施迫在眉睫。
一、海南省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現狀
在海南省,臺風等自然災害也愈加頻繁,由于海南島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并且近年來對海南島旅游業的不斷開發,導致的原始自然狀態被破壞,臺風等自然災害給海南帶來的經濟損失也逐年增加,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給海南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害。資料顯示,2011年海南因各類自然災害導致64.0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91.65億元;2012年“海棠”“納沙”“尼格”三個臺風就導致直接經濟損失91.65億元。而在2013年,臺風“達維”已造成海南省389萬人受災,9人死亡,緊急轉移安置28.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1.1萬公頃,絕收面積1.6萬公頃;倒塌房屋5000多間,損壞房屋8.7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84.6億元。僅在11月份的臺風“海燕” 就導致海南省全省受災損失49.339億元,全省19個市縣225個鄉鎮受災,全省受災人口204.48萬人,受損房屋3608,全省轉移20.58萬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像臺風這種自然災害每年給海南省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情況不可小覷。
海南省深受自然災害的傷害,在歷年的抗災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政府對于這些緊急情況的應對方案、面對這些情況時的管理職能,以及如何制定相對應的法律依據都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國際上應對自然災害的相關辦法
縱觀全世界,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很多發達國家的應對措施都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例如,在日本這樣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島國,它能夠做到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日本的在重大災害面前的秩序井然得益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在日本的自然災害法律法規中居于“憲法”的地位。日本在平常的工作中也把公共安全防到第一位,在日本,建筑房屋的材料都是防震抗震材料,尤其是對于中小學的教學樓的建造,中小學都要求不超過四層樓,并且在日本,對于出現緊急情況如何進行自我保護以及如何逃生都是小學生必須學會的技能,安全工作的宣傳十分到位,另一方面,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也十分健全,只要在本國哪里發生震動,就會以最快的速度以媒體為載體通告全國,第一時間做好逃生準備。當然日本作為島國且又地震頻發,有如此完備的防御系統是環境所鍛造的,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借鑒意義。再如美國,像龍卷風這樣的“自然現象”也是頻繁出現,龍卷風致人死亡的人數和雷電致人死亡的人數不相上下,應對這類自然災害,不僅有立法的支持,在政府管理上也有專門且集中的機構,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與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之處,便于我們能夠及時看出自己的不足。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的照搬,而要結合自身的基本情況和特點,總結出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案。
三、關于應對我國自然災害的建議
如今,海南島每年因遭受的臺風的侵襲而造成的損失主要是這幾個方面:房屋建筑、農林牧漁業、電能水能以及對旅游業的影響。自然災害雖然具有較難的預測性,但其也屬于公共危機的一種,是一種常見的政府應當應對的公共危機,面對此種危機,政府首先就要做到對權利、義務和職能的界限的認定,制定預案,針對每年的災害頻發的月份及時做好防御,集中人力物力,并且需要對人民群眾進行安全教育宣傳,教授安全常識和逃生方法,這些方法顯然只能應對災害來臨時的危險,而無法防患于未然且從根本上保護群眾的利益。
首先,我國在抗震救災方面除了政府的調動還應有一個集中處理各類災害的機構,對災前工作的及時預防與宣傳,對災后工作的統一部署,能夠更加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并且能夠集中的研究問題,積累經驗,我們國家有地震局、氣象局等,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災害也隨之多樣化,如果依然是一種機構管一類災害,顯然是不利于社會和國家發展的。其次,自然災害的發展多因于自然被破壞,如過度的開發導致自然植被被毀壞,工廠的建造導致空氣污染的加重,亡羊補牢并不遺憾,但如果不能根治其終極原因,實屬本末倒置,各政府的環境監管部門都應明確自己的義務,保護社會環境,對自然的環境進行嚴格監管,并對災害的發生仔細研究,探索規律。再次,我國關于自然災害類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直接會導致政府職能的漏洞,自然災害過后最重要的莫過于災害救助,但我國尚未出臺《災害救助法》,更多關于自然災害的多是零散的法律法規文件,這顯然是不利于災后救助走向法制化與規范化,使之缺乏穩定性與長遠性,也容易給災害救助的環節留下腐敗的空隙。最后,對于海南省這樣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的地方,對于安全教育工作的宣傳是勢在必行,樹立危機意識,最大程度降低社會設施的損害程度以及人員傷亡人數。
面對公共危機,我們不僅自身要沉著冷靜的應對,更應該在每一次的災害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尋找自身的不足,從根本上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保護共同家園。
參考文獻:
[1]孫成權.全球變化與人文社會科學問題[M].氣象出版社,2003.
[2]楊亞新.全球熱帶氣旋概述[J].世界海運,2005,(02).
[3]李學舉.中國的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J].中國行政管理,2004,(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