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姝
合作學習是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有明確目標和責任分工的互助學習活動。開展英語合作學習,是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對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了探究。
合作學習高中英語合作學習模式一、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是20世紀 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目前,合作學習已廣泛運用于各個國家的大中小學教學。合作學習從教學過程的集體性出發,針對傳統教學忽視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構建了以生生互動為基本特色的課堂教學結構,通過組織開展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來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并促進學生的個性與群體性的協同發展。
二、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國務院2001年5月頒發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同一年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更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第三部分內容標準關于情感態度方面還特別指出:“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合諧的健康向上的品格。”
1.在合作學習中,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以往高中英語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利用黑板、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講解句子、課文中的詞匯、語法、語篇。教師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授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被動思考問題,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參與度不高,學習興趣不濃。運用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們主動地構建知識,轉變知識,擴展知識,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
2.合作學習有助于建立學生對學習英語的信心
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是學好英語的保障。在高中生中有些學不好英語的學生喪失了學習英語的信心,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甚至放棄了學習,表現出學習態度懈怠,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得過且過。在合作學習模式下,每個人都是小組的一員,個人代表小組發言,回答問題,討論問題。每個人受到的關注和評價范圍是小組性的,因此他不會拘束和膽怯。此外,在課堂活動之前個人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與其他成員交流,因此犯錯誤的可能性較小,促使學習的信心增強。
3.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合作學習將教學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了學生的“學”上,有助于學生形成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提高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起導的作用,要向學生們介紹學習的內容,需要搜集的背景材料或向學生提供有關材料,提出小組活動的要求和預期目標。學生們按小組集中在一起進行課前預習、課前討論,最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活動。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學生們的語言輸出是實用的、交際性的,小組成員間互相糾錯,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
三、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模式
1.合理分組
為保證英語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應當盡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們各有所長,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在編排小組時,將英語成績好、中、差的學生編成一組,使學習好的學生增加集體感和責任感;學習較差的學生能夠從本組其他同學那里得到更多的幫助,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每個小組內的成員要在性格、性別、智力、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等方面各具差異。分組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2.分派職責以確保學生的相互依賴
通過給各組員分配互補的或相互聯系的任務,使他們形成積極的相互依賴。除了學習知識的任務之外,每個組員還要協助其他組員更有效地合作。這些職責包括闡述者(敘述學習材料的內容);研究通信員(為小組搜集所需的資料);鼓勵者(確保所有組員都積極投入)和觀察者(記錄小組的合作情況);理解檢測者(確保所有組員都能有條理地闡述如何得到某個答案或結論);錯誤糾正員(糾正其他組員在闡述或總結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綜合概括者(復述整個小組的主要結論或答案)。分配這些不同的任務可以使學生合作技能提高,形成積極的相互依賴。
3.合作學習執行階段
(1)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從教學目的出發,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向學生說明。布置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如合作預習單詞、預習課文、上網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通過角色扮演設計口語活動、表演等。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學到新的知識,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果。
(2)課堂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在課堂合作學習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應給每一個活動限定時間,這樣做讓學生的活動不拖拉,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的效率。在小組活動進行中,教師不應只是站在講臺上袖手旁觀,應當深入學生中觀察各個小組的活動情況,包括學生的個體參與情況以及學生間的合作情況。教師還應啟發和引導學生間的活動,并對詞匯、句子、語法等方面的困惑和錯誤給予解決和糾正;對那些活動不積極的學生給以鼓勵,用“Good”“Excellent”“Super”等激勵性的話語打消他們羞于開口的心理,促使他們自信積極地參與活動。
4.對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
(1)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是對小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表現的評價,它包括小組成員自評、小組成員之間互評、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的評價以及師生合作評價等形式。在過程評價中教師要做好對評價的指導工作,設計好各項評價表格和得分的標準。過程評價能使學生在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學到他人的長處,發現小組活動需要改進的地方,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技巧。
(2)結果評價
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能促使小組成員間相互團結,使個體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要定期將表現好的小組評為優秀小組并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在小組間的競爭中形成相互趕超的局面,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學習。教師也可將平時各種合作評價表的總分按照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的學期總成績。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約翰遜.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3]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