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需求分析模式自被提出以來,就被廣泛用于教學效果的評估診斷中,將需求分析用于大學英語文化導入實踐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習者真正的需求和獲得之間的差距,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改變傳統單純教授的模式,進入以文化理解和交流為重點的實用性教學模式中,適應跨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現代化發展要求。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中國英語教學的現狀出發,并從話題、行為、知識和測試四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需求分析下的大學英語文化導入的實踐。
需求分析大學英語文化導入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與外界的跨文化交流也是日益頻繁和廣泛,諸如跨國經貿、跨國教育和跨國交流等與英語密切相關的涉外交往行業推動著國內外語教學的發展,也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挑戰。如何在各種跨國業務中,培養具有語言實用能力的跨文化交際人才,使其更好的適應21世紀的發展,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一、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現狀分析
1.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對于某些人來說,看似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實際上,跨文化交流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大到我國外交部與外國領導人的談判,小到我們與外國人的交流,都屬于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生活中,就算不是與外國人直接接觸,我們也在進行著跨文化交際,如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電影等,都是一個復雜的跨文化交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著一道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壁壘,使我們不能深刻的理解故事的背景和真實的意愿。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遺產,是表達思想、感情的符號系統。語言表達著文化現實,體現著文化現實,象征著文化現實,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深刻內涵。
2.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英語教學的引入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界都將培養具有優秀“聽說讀寫”能力的學生作為教學的重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非常強調語法和詞匯的學習,學生也可以很順利的通過四六級的考試,甚至是專四、專八的考試,但是在實際的交際中,很少有學生可以做到運用自如,甚至很難做到運用正確。在英語的表述能力中,很多中國學生都會按照我們的思維習慣,進行“按詞組句”,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式英語,對于單詞背后的文化思想和邏輯內涵根本不能很好了解,于是常常出現用語失誤的現象。
二、需求分析的相關概念
Richterich 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受此提出了需求分析的模式,很快用于成人學習某種具有專業用途英語的課程設置中,Richterich 教授還指出了如何滿足外語學習者在將來交際中所需求的系列范疇。
需求分析的定義中,所謂的“必要信息”是指與本課程相關的,在學習者以后的交際中可能用到的語言環境和應對方法。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分析,目的就是培養深刻理解并掌握外語文化、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人才。
三、需求分析下的大學英語文化導入實踐
1.話題式的導入方法
好的話題式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方式,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普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再滿足大學英語的教授過程。同時,隨著學生心理的變化,對立體可感知效果的追求和好奇,使得以試聽為主要教學手段的多媒體教學模式越來越受推崇。在現在的大學英語課本中,每一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展開,通過提供教學短片、教學電影等,讓學生的試聽感官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得學生在享受的狀態下,接受并熟悉西方的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橫向對比,使學生發現中西文化的差異,深入挖掘每個話題背后的文化點含義,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做好充足的準備。在授課過程完成后,教師還可以推薦相關的書籍,引導學生去自主了解該話題相關的文化背景。也可以通過討論會的形式,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發表自己對于該話題的意見和看法,或者通過情景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會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差異。總之,老師要靈活的進行課堂形式的設計,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文化的學習,準備充分的背景資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2.文化包式的導入方法
這種方法是特勒和索倫森于1961年提出的一種文化意識構建方法,教師通過有目的的選擇某方面的文章給學生閱讀,然后讓學生就自己了解的信息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可以讓學生明確知識點之間的差異,自覺進行橫向對比,并選擇性的吸收不同的意見,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和話題導入方法結合起來,教師可以靈活的推薦與話題相關的文章,形成“話題文化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教授,更好的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構建文化包時,教師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內容或者與閱讀者息息相關的內容等,如七夕與情人節、春節與圣誕節等些內容,教師可以從與該話題相關的細節談起,包括起源、慶祝方式等,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主動學習愛上學習,同時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英語文化的導入實踐。
3.任務閱讀式的導入方法
想要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材料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學生就應該對材料所涉及的相關文化背景進行查閱和了解,這些內容通常是課本所不能提供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閱讀材料的合理推薦。閱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閱讀的內容可以包括方方面面,同時閱讀是一種知識的自我汲取過程,學生可以了解文化的真實內容,閱讀是學生開闊眼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材料的選取時,要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所選擇的內容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同時在閱讀結束后,還要組織相關的討論或問答,使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種方式雖然后被動學習的嫌疑,但效果證明對教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總結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了英語并不代表可以靈活的進行運用,想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就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這也是市場需求下必須進行的改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摒棄過去單純的詞匯和語法教學,提倡文化教學,使文化在教學中慢慢滲透,使大學英語教學更貼近實際,更適應時代需要。
參考文獻:
[1]張麗麗.需求分析下的大學英語文化導入實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1):11-20.
[2]韓虔.大學英語文化導入的翻譯教學途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8-15.
[3]吳杏潔,翁志瑩.關于大學英語文化導入式詞匯教學的實證研究[J].文學教育,2013,(10):1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