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林,趙常莉(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都 610500)
以背痛為主要癥狀的心肌梗死1例
王炎林,趙常莉
(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都 610500)
背痛; 心肌梗死; 牽涉痛
患者男性,55歲,教師。高血壓病史9年,未服藥。患者因背部疼痛10 d,加重1 h于2011年7月27日以背痛待查收入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患者于入院前10 d,出現背部疼痛,位于胸椎上段及兩側,定位模糊,疼痛劇烈,稍感心悸,休息后可自行緩解,在本院門診行胸部、胸椎X線片檢查均未見異常,未進一步診治。7月27日凌晨睡覺時突感疼痛加劇,大汗淋漓,胸悶、心悸,急診入院,入院時疼痛已明顯緩解。入院查體:體溫36.6 ℃,脈搏76次·min-1,呼吸22次·min-1,血壓158/9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6次·min-1,心前區未聞及雜音。腹部查體無異常發現。胸椎上段無紅、腫、壓痛、叩擊痛。床旁心電圖示:Ⅲ、aVF導聯呈QS型,無ST-T改變。入院6 h后復查心電圖結果同前。查肌鈣蛋白陽性,CK、CK-MB不同程度增高。診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給予吸氧、擴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保護缺血心肌、降壓等治療后未再出現疼痛發作,住院12 d,好轉出院。
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導致心肌壞死。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表現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可發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1]。部分患者臨床表現并不典型,表現為頜下、咽部、舌根、頸部疼痛及惡心、嘔吐、腹痛、胸悶、咳嗽等,容易誤診[2]。本病例首先表現為背部疼痛,尤其是胸椎上段及其周圍,疼痛劇烈。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可能因為缺血、缺氧等心肌產生的致痛物質,刺激心交感神經傳入纖維,經胸交感神經節1-5傳至大腦中樞,產生的痛覺可向C2-T10任何部位放射引起胸椎及周圍疼痛[3]。本病例容易誤診的原因為:1)臨床表現不典型,疼痛部位位于胸椎上段,無胸骨后疼痛,且入院時疼痛明顯緩解;2)多次心電圖未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如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ST段壓低等,雖有Q波存在,但Ⅲ、aVF導聯出現Q波極易誤認為位置性Q波[4]或陳舊性下壁心肌梗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臨床上有動脈硬化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現用其他疾病難以解釋的癥狀時,都需要考慮心肌梗死的可能,應及時行心電圖、心肌壞死標記物等檢查,并動態觀察,必要時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避免誤診、漏診。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4.
[2] 張玉東,鄧博夫.青年人心肌梗死21例臨床分析[J].醫師進修雜志,1998,21(7):29.
[3] 何敏.以腰背痛為首發癥狀的急性心肌梗塞1例[J].中國醫療前沿,2010,5(22):56.
[4] 張文博,李躍榮.心電圖診斷手冊[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4.
(責任編輯:鐘榮梅)
R542.2+2
B
1009-8194(2015)04-0040-01
10.13764/j.cnki.lcsy.2015.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