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萬載縣人民醫院(336100)黃韶榮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口腔保健的意識逐漸提升,口腔科患者的就診率日益提升。相關數據顯示,在口腔治療過程中,伴有牙齦出血的患者占總數的至少80%,在診療過程中,異性感染、艾滋病等一些經血液、唾液傳播的疾病通過沾有患者血液、唾液的口腔器械等傳播,進而引發院內感染[1]。因此,要想使醫院的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就必須加強管理口腔科門診院內感染的力度。
本研究對我院口腔科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院內感染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了口腔科院內感染原因及其控制途徑,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運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我院口腔科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發生院內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一定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均獲知情同意;將有精神疾病等的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齡在15~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5±10.2)歲。在疾病類型方面,30例患者為齲齒、牙髓病,28例患者為牙髓炎和牙周炎,22例患者為牙本質過敏。
1.2 方法 依據醫院的口腔科臨床實際情況自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可能誘發院內感染的原因,包括環境污染、口腔器械傳播、醫患交叉感染等,將調查問卷發放給患者,首先將填寫問卷調查的要求及注意事項等詳細講解給患者,然后讓其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自己認為引發自身院內感染的原因進行選擇,然后將調查問卷回收過來。本研究共發放80份調查問卷,回收80份,達到了100%的回收率。
2 結果80例院內感染患者中,在誘發因素方面,32例患者為環境污染,其中12例患者為醫療污水,11例患者為醫療廢氣,9例患者為醫療廢物,分別占總數的40.0%、15.0%、13.8%、11.3%;22例患者為口腔器械傳播,20例患者為醫患交叉感染,6例患者為其他,分別占總數的27.5%、25.0%、7.5%。
3 討論
醫院在從事醫療工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醫療污水、廢氣和醫療廢棄物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攜帶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和化學有害物,在向外排放時必然造成環境污染,進而誘發住院患者院內感染。同時,口腔器械使用不當、醫護人員不注意無菌操作等均會直接也引發住院患者的院內感染。從本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口腔科院內感染原因主要為環境污染、口腔器械傳播、醫患交叉感染,臨床應該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將院內感染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改善診療環境。要想將空氣傳播有效切斷,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風和凈化空氣。定時開窗通風,每天2次,每次1h。同時定時用含氯消毒劑對桌面及地面進行擦拭,每天2次,每個工作日結束后用紫外線燈進行1h的照射;
②加強管理一次性口腔醫療用品的力度。用完廢棄銳器后,如枕頭、手術刀片等,將其在防刺穿的銳器盒中放置,用堅固的雙層黃色塑料袋內放置固體廢棄物,然后將其密閉起來運送出去。同時,用完一次性口腔器械盒、注射器、鑷子、強力吸引器等后,將其在黃色醫療廢物袋中放置,然后按感染性醫療廢物處理;
③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對標準預防隔離原則進行嚴格的遵守,采取接觸隔離、微粒隔離等有針對性的隔離措施。為了將皮膚直接接觸患者唾液、病原微生物等的現象減少到最低限度,必須加強醫務人員手的防護。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應該將手套戴上,并在治療下一位患者前將手套更換掉,完成操作后將手套脫掉后用肥皂充分沖洗,從而對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2]。
此外,應加強衛生宣教,提高醫務人員及患者對感染的認識,促進其養成良好的習慣,有效提升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