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北京醫院(100730)常征
炮姜與姜炭為兩種不同的中藥飲片,歷史文獻記載亦將其視為二物[1]。但由于名稱相似,療效亦有相近之處,加之現代文獻敘述有欠準確,致使臨床使用時常發生混淆。
多年來的研究發現,二藥雖傳統的功能主治相近,但在化學成分、藥理及臨床應用方面均有一些不同之處。因此,正確鑒別與區分使用這兩種飲片,對于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很有意義。《中國藥典》1977版只收載了姜炭,1985版、1990版分別收載了炮姜與姜炭,1995版只收載了姜炭而無炮姜,2010版在干姜項下介紹了姜炭,而將炮姜作為單獨條目介紹,重新明確了兩個藥名為兩種不同的飲片。
本文根據《中國藥典》及相關文獻報道,將炮姜與姜炭的藥材來源、炮制、性狀、化學成分、藥理、性味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及處方藥味應付做一對比,希望能對臨床合理用藥有所幫助。
1.1 炮姜 始載于漢代《金匱要略方論》,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莖的炮制品[2]。
1.2 姜炭 又名干姜炭、炮姜炭[3],始載于宋代《太平圣惠方》,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莖的炮制品[2]。
2.1 炮姜 取河砂,置熱鍋內,用武火180℃~220℃炒至靈活狀態,加入大小分開的干姜片,不斷翻動,燙至表面鼓起,取出,篩去河砂,晾涼[4]。
2.2 姜炭 取干姜片,大小分開,置熱鍋內,用武火180℃~220℃炒至鼓起,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干[4]。
3.1 炮姜 本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4]。
3.2 姜炭 本品呈不規則塊片狀。表面黑色,斷面棕褐色,纖維性。體輕,質松脆。氣微香,味微辣[4]。
4.1 炮姜 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6-姜酚、姜烯、水芹烯、莰烯、檸檬醛等多種萜類及苯基鏈烷基化合物[5][6][7][8]。
4.2 姜炭 含揮發油,但低于炮姜含量[9]。
5.1 炮姜 能明顯縮短小白鼠的出血時間[9]。
5.2 姜炭 能明顯縮短小白鼠的出血時間,顯著縮短小白鼠的凝血時間[9]。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多種凝血因子具有激活作用,同時可通過影響降低纖溶系統活性,減少纖維蛋白溶解而產生止凝血作用[10]。
6.1 炮姜 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6.2 姜炭 苦,澀,溫。平。歸脾、肝經。
7.1 炮姜 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用于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4]。
7.2 姜炭 止血溫經。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4]。亦可以治療凍瘡[11]。
8.1 炮姜 3~9g[4]。
8.2 姜炭 3~9g[4]。
處方寫炮姜付炮姜[3];處方寫姜炭、炮姜炭、干姜炭付姜炭[3]。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炮姜與姜炭有許多不同之處。二藥雖同有止血功效,但炮姜偏于治療陽虛失血;姜炭偏于治療虛寒性出血,且可顯著的縮短凝血時間。《得配本草》曰“入溫中藥,炮用。入止血藥,炒炭用。”可見炮制方法對療效的影響。炮姜與姜炭由于炮制方法的不同,性味和功效發生了改變。炮姜用輔料炮制,炮制時間短,注重飲片的膨脹度,意在除去部分揮發油,降低辛辣刺激性,增強溫性,功效偏重于溫中散寒;姜炭炮制火力大,藥材經武火炒后炭化較多,增加了吸附性,注重飲片的顏色要黑,強調炒炭存性,功效更偏重于止血。這些都與中醫藥理論相符。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在臨床應用時存在著將二者混淆的現象。這與一些中醫藥典籍的模糊敘述和一些地區的炮制及處方藥味應付不準確,有一定關系。2010版明確規定炮姜與姜炭為兩種飲片,從而厘清了多年來在二藥使用上的模糊認識,為臨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據。鑒于炮姜與姜炭有以上不同,建議醫師在遣方用藥時,根據患者病情注意區分使用并準確書寫;中藥調劑人員亦應按藥典及《飲片調劑規程》的飲片藥味應付規定正確調配,以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