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田 軍,鄭永華
(1.濟南市邢家渡引黃灌溉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00;2.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3.濟南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東 濟南 250000)
濟南市中小河流治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陳曉燕1,田軍2,鄭永華3
(1.濟南市邢家渡引黃灌溉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00;2.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3.濟南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東 濟南 250000)
本文從統籌規劃、治理方案、運行管護等方面,分析了濟南市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中小河流治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管護機制
中小河流面廣量大,是骨干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對于提高防洪除澇能力、優化水生態環境、帶動沿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在充分總結近年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發展對水利建設的需求,更新治河理念,創新治理模式,加快做好中小河流治理。
1.1缺少統籌規劃
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圍較廣,流經里程較長,由于資金不足和工作部署等問題,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通常采用的是分段治理,缺少全面、系統的整體規劃,在發揮綜合效益方面不夠完善。由于一條河流往往跨越多個行政區域,造成了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河道管理格局,這種分段管理現象使中小河流治理經常會遇到上下游治理標準不一、治理工程缺乏聯動性以及總體協調不力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治理效果。
1.2治理方案深度不夠
治理方案缺少現代治水理念。不了解新的治水理念,只注重防洪除澇功能,缺少生態環境保護、景觀、人文的綜合考慮。將河道強行裁彎取直,使河道喪失了原有的蜿蜒性和斷面的多樣性,非常不美觀。大部分河道治理工程沒有采取生態防護措施,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采用混凝土、砌石護坡護岸,導致治理方案模塊化、單一化,造成河道硬化、渠化,阻礙了河道與兩岸地下水的相互補給,割裂了河流與周圍環境的有機聯系,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1.3水資源短缺
我國是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加上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引起水資源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污染嚴重等問題,河道多呈現干涸狀況。有的河道二三十年不行洪,大多數河道非汛期長年斷流,中小河流尤為突出。
1.4水污染嚴重
有些河道兩側工廠、居民區稠密,河道兩側沒有完全實現截污,河道被當做天然垃圾場,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生產生活垃圾、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等直排河道,導致河道內污水惡臭、垃圾成堆、淤積嚴重、水流不暢,致使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河道防洪除澇能力削弱。
1.5后期管理不到位
由于多年未經系統整治,長效管護機制缺乏,管理經費和人員不足,管理制度和管護措施無法得到有效執行和落實,大部分地方河道存在亂排、亂采、亂挖、亂堆、亂建等現象,造成河道行洪斷面縮窄,河岸坍塌失修、防護設施損毀老化,甚至部分河段河形退化消失,嚴重危及河道行洪安全。
2.1加強全面系統規劃
1)統籌兼顧。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必須體現全局性和系統性,堅持區域服從流域、局部服從整體,妥善處理好與大江大河干支流以及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要統籌流域防洪要求、統籌河流整體防洪要求、統籌地區發展水平。
2)因地制宜。各級水利部門要廣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群眾需求和中小河流存在的突出問題,合理制定切實可行的近遠期治理目標。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分段進行有序、有效、全面的治理。
2.2提高治理方案質量
1)創新治理理念。治理方案要協調好防洪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統籌考慮防洪、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恢復、水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滿足防洪標準的前提下,應盡可能保持河流蜿蜒多變的自然形態和河道斷面的多樣性。大力推動建設具有綠化、凈化水質和恢復生態多樣性的生態護岸。重點河岸要考慮親水平臺、親水廊道等布設,拓寬親水空間。力爭通過綜合治理,把每一條河道都改造成生態之河、安全之河、幸福之河,讓人們共享水利發展成果。
2)更新治水思路。設計人員要加強培訓、加強交流,廣泛采用水利發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治水思路,創新設計觀念。設計單位、建設單位要加強與治理河道所在地政府、國土、規劃、環保、市政、交通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多聽取基層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對河流類型、洪水特性、防洪標準、上下游關系等進行針對性分析,使治理方案“接地氣”,避免出現大的方案調整。
2.3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為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做好節流和開源兩方面工作。一是節水優先。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廣先進節水技術和裝備,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和工業,統籌生活、生態和生產用水,合理配置,努力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多渠道開源。拓展“海綿城市”內涵,在河道斷面、景觀等工程設計中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措施實現河道水系統的良性循環,恢復河道的“海綿”功能,通過設置生物滯留措施、植物緩沖帶、生態緩坡、攔水壩等措施將可利用雨洪水滯留、凈化、攔蓄、滲透補源。充分考慮河道水體與地下及周邊的連通,注重流域內外、地表地下水系交換,通過河渠建設,將河、湖、庫等各類水系溝通連接,形成一個大的生態循環系統,最大限度維持水系的正常水循環。
2.4重視截污治污整治
全面實施沿河流域截污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系統及處理設施。采用貫通河流上下游截污干管、完善跨域管網銜接、興建污水收集管線及污水處理站、建設污水臨時泵站將污水輸送入現有污水站等措施,擴大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范圍,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及時清理河床內淤積的污泥垃圾和兩岸堆積的廢棄物,在河道保護范圍多設垃圾箱、垃圾處理站。只有“河道截污工程”和“河道保潔工程”雙管齊下,常抓不懈,才能取得長效成果。
2.5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為鞏固治理成果,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必須著力構建河道長效管護機制,實現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各級政府要真正把河道長效管護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落實 “河長制”,市與鎮街、鎮街與管護隊員層層簽訂管護責任書,做到各級有責任,層層抓落實;河道管理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明確各項支出費用并監督使用;建立健全管護責任、業務培訓、監督、績效考評、獎懲、問責等機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在河道內統一設置管護界碑,劃定河道管理范圍及堤防安全保護區,明確管護區域和責任人;管護人員掛牌上崗,實行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做好轄區內河道堤防的巡查、維修養護、涉河涉堤水行政管理、水面保潔以及防汛工作,杜絕亂排、亂采、亂挖、亂堆、濫建等現象,按照考核結果兌現獎懲。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要從充分發揮河道綜合功能、維護河道生態健康、促進流域可持續發展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出發,統籌兼顧,全面規劃,堅持治理與保護兩手抓,建設與管理并重,全力塑造和諧之河、安全之河、生態之河、健康之河。
(責任編輯張玉燕)
TV85
B
1009-6159(2015)-11-0020-02
陳曉燕(1982—),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