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張海坤
(山東省小清河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
小清河沿線濕地存在問題及展望
王敏,張海坤
(山東省小清河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分析了小清河沿線8個濕地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合實際在濕地水循環過程、生態需水、水文——生態過程耦合關系、生態修復、流域污染治理、濕地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未來研究規劃,為管理決策者保護和管理小清河沿線濕地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清河;濕地;生態需水;生態修復
小清河位于魯北平原南部,東臨彌河,西靠玉符河,南依泰沂山脈,北以黃河、支脈河為界,小清河沿線的濕地主要有白云湖濕地、華山洼濕地、青紗湖濕地、錦秋湖濕地、馬踏湖濕地,芽莊湖濕地、滸山濼濕地、巨淀湖濕地。
1.1盲目無序地開發各類項目
目前,小清河流域各蓄滯洪區尚未被各級政府確認,滯洪區滯洪作用和作為濕地所特有的生態環境效益未被充分認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眼前經濟利益的驅動,各類開發建設項目被廣泛建設,既沒有科學規劃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開發項目主要有房地產項目、旅游度假區、農業開發區等,這類項目占用大量土地,導致濕地面積減少,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1.2濕地污染嚴重
小清河兩岸分布著大量的工廠、農田和居民生活區,因此污染嚴重。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至2010年底,小清河流域內,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削減了11.11%,排放量為29349.2t;氨氮排放量比2008年削減了11.11%,排放量為4339.9t,2010年,化學需氧量入河比例為47.48%,氨氮入河比例為46.63%,水質受到污染,導致濕地污染嚴重。
1.3水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態用水匱乏
小清河沿線大部分濕地滯洪區生態用水嚴重不足,很多濕地常年沒有蓄水情況。以馬踏湖濕地為例,馬踏湖濕地的水源主要是孝婦河、鄭源溝、澇淄河、烏河、潴龍河等來水,由于以上河流斷流缺水,致使水源嚴重匱乏。小清河沿線各濕地大多是在汛期作為泄洪之用,當有洪峰經過時,濕地才有來水補給,其余時間基本無來水,造成濕地內水量嚴重不足,水面面積嚴重減少。例如濟南的洋涓洼濕地由于無來水補給,該濕地現已基本消失。
1.4濕地淤積嚴重
濕地內外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民放棄了捻湖泥積肥方式,個別濕地內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現象十分嚴重,導致濕地內河道及洼地嚴重淤積,影響了濕地的生態健康發展。
2.1濕地水循環過程的研究
濕地水循環過程是指濕地上游來水、人工補水、降雨、蒸發、地表徑流下滲、下游出水等的循環過程,直接影響濕地類型和濕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維持和消亡。濕地水循環過程與濕地土壤密切相關,影響濕地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項特征,從而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過程和功能;濕地水循環過程還是研究地下水下滲、氣候調節、水資源調度等的基礎。
2.2濕地生態過程的研究
濕地生態過程是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以更好地認知濕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理。在所有濕地生態過程的研究中,元素循環也是極其重要的,是將生態系統多個功能連接在一起的過程,元素循環包括碳循環、氨氮循環等,對研究濕地生態污染機理,如何治理和改善濕地污染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2.3濕地水循環——生態過程耦合研究
濕地水循環過程調節濕地水元素循環,影響濕地植被、營養物質循環和碳元素循環,進而影響濕地的發育和演化,影響并改變濕地下墊面特性進而影響濕地生態系統響應。濕地生態植被對于水循環過程的地表徑流、下滲、蒸發等都有顯著影響,進而影響濕地整個流域的產匯流過程。因此,研究小清河沿線濕地水文過程與生態過程的耦合機制對于正確修復與保護濕地、實現濕地可持續發展將是非常重要的。
2.4濕地生態需水研究
濕地生態需水分為廣義的濕地生態需水和狹義的濕地生態需水。廣義的濕地生態需水是指濕地為了維持自身健康發展和保持生物多樣性所需要的水量,狹義的濕地生態需水是指濕地用于生態消耗而需要補充的水量。小清河沿線濕地大多為湖泊型濕地,湖泊生態需水量是指保證特定發展階段的湖泊生態系統結構而需要的水量,可基于濕地水循環過程對濕地生態需水進一步研究,而小清河沿線濕地生態需水是研究小清河流域生態需水的重要內容。
2.53S技術與濕地研究的結合
“3S”技術集信息采集、處理、分析、管理、傳播、應用于一體,已被廣泛應用于數字地球、勘測資源、地質測繪、市政規劃、交通調度等多個領域。“3S”技術能夠實時準確獲取區域覆蓋面的影響資料,進而可解析出生態植被的覆蓋狀況與分布信息,將多年的影像資料對比,就可得出區域演變情況。近年來,很多學者已將“3S”技術應用到濕地研究領域,記錄濕地發展情況、生態植被覆蓋情況、水面變化情況,并已取得豐碩成果。
2.6加強小清河流域污染的治理
1)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加強對小清河沿線工業污水排放的管理,如對濟南明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山東新華制藥城東園等工業的污水治理。2)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城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管網鋪設、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將城鎮周邊村莊納入城鎮污水統一處理系統,強化污泥安全處理,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工程。3)加強農業污染的治理。積極推動畜禽養殖污染減排;調整與優化種植結構,削減面源污染。
2.7加強小清河流域生態修復
1)加強濕地重要入口的污染監測和控制。河流水質情況直接關系濕地污染與否。在濕地重要入口處應設置監控斷面,隨時監測入濕地水質,嚴禁超標廢水排入濕地。2)全面開展濕地生態修復。針對不同的濕地,可以采取生態補水、生物水質凈化、生態自然修復等措施,逐步恢復濕地功能;選擇城市近郊及有條件的河段,在滿足防洪除澇要求的基礎上,開展生態河道建設。3)增加濕地來水量。以馬踏湖濕地為例,現有道旭引黃過清倒虹吸,入湖流量可達10m3/s,南水北調東線輸水河從小清河分洪道東行,可在與道旭干渠相交處建設提水設施,提水入馬踏湖濕地,使馬踏湖濕地有可靠的水源保障。4)“退耕還濕”構筑濕地生態屏障。小清河沿線個別濕地常年種植農作物,不但其蓄滯水功能受到影響,濕地巨大的生態、社會與經濟功能更得不到發揮。因此為了保護濕地凈化水質、蓄洪防旱減災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退耕還濕”、“退漁還湖”成為保護現有濕地,恢復退化濕地的重要手段。
2.8形成小清河沿線濕地研究系列成果
濕地演變形成過程可從自然演變為主階段、圍墾階段(人為干擾階段)、流域治理影響階段、水環境特征的演變等方面闡述;濕地演變的影響驅動因子可從圍墾、流域治理、防潮堤等水利工程建設、污染、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氣候變化、河流徑流量減小和斷流等方面研究;濕地對周邊社會的影響可從對周邊社會文化、經濟、生態、旅游、水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研究;濕地生態治理模式可從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生態修復等方面研究。通過以上系統研究,形成小清河濕地研究系列成果。
(責任編輯 崔春梅)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2-0010-02
收稿日期:2014-11-07
作者簡介:王敏(1988—),女,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