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宏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7)
高架車站組團式設計風格探討
漆 宏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7)
南京寧天城際一期工程結合組團式城市規劃布局和線路條件,提出了"一段一景,分組團顯特色"的設計概念。高架站設計為組團式風格,即同一組團內的車站站型、造型風格基本統一,而不同組團結合地域特色設計為不同風格,彰顯不同的主題特色和文化內涵。組團式風格使各個組團有強烈的識別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組團內風格統一,建筑標準化、系列化,使建設管理和設計、施工高效便利。
高架站;景觀;組團式;規劃布局;線路條件
高架站既是交通建筑又是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社會關注度高,景觀形象要求高。目前國內高架站造型設計多為一站一景和一線一景兩種風格。以往高架線多為一站一景風格,如已建成的南京1號線和2號線21座高架站均為不同造型風格[1]。近幾年建成的高架線路一線一景風格逐漸增多,如北京昌平線、北京房山線、深圳3號線,全線統一造型元素,只在細部、色彩做一些變化。由于一站一景,一條線的車站風格迥異,設計、建設和運營維護無法形成高效的系統[2]。地鐵站是數量多、功能基本統一、技術要求嚴格的交通建筑,因此有條件和有必要進行系列化、標準化設計和建設[3]。而一線一景,如果線路較長,則略顯單調,與城市景觀缺乏良好協調。
南京寧天城際是一條市郊線,位于長江北岸的浦口區和六合區。江北大部分地區建成度不高,城市規劃布局為組團式。寧天城際一期沿線串聯了5個組團,這條線的線路敷設方式分段不同,站型多樣;投資控制嚴格,經濟性要求高,工期短;列車為4B編組,車站規模小。針對這些特點,設計者提出了“一段一景,分組團顯特色”的設計概念,采用了組團式風格,即同一組團內的車站站型、造型統一,而不同組團設計為不同風格。寧天城際一期已于2014年8月1日通車,組團式風格得到了各界的認同和好評。筆者對其使用條件和風格進行探討和總結。
南京至天長城際軌道交通(簡稱“寧天城際”)南北向縱貫南京長江北地區,北端未來延長至安徽省天長市,南端將銜接地鐵11號線。一期工程沿江北大道南北向布置,南起浦口區大橋北路的泰山新村,北至六合區金牛湖風景區(見圖1)。線路全長45.2 km,其中地下線約11 km,高架線約33 km,共設置17座車站,其中地下站6座,高架站11座。列車采用兩動兩拖B型車4輛車編組[4]的形式。

圖1 寧天城際一期線路示意
寧天城際一期工程于2012年6月開工建設,工期僅為25個月。由于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帆船賽場設在一期工程終點站——金牛湖,因此促進了工程的建設。
2.1 組團式城市規劃布局
組團式規劃布局是指城市空間呈非聚集的分布方式,每個組團分成若干塊不連續的用地,每塊用地之間被農田、山地、河流等分隔。每個組團內都有其生產、生活、商業活動中心,各組團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由快速軌道交通連接各組團。
南京江北副城規劃為組團式布局。寧天城際一期將沿線的橋北、大廠、長蘆、雄州、金牛湖5個組團串聯在一起。其中,橋北組團在浦口區,其余為六合區。六合片區規劃思想為“一核兩心四組團,沿路拓展”。其中四組團性質為:大廠組團—居住;長蘆組團—工業;雄州組團—行政、居住;金牛湖組團—休閑旅游、度假[5](見圖2)。

圖2 寧天城際一期組團內交通示意
寧天城際是連接江北各組團和帶動沿線發展的軌道交通骨干線,同時它是一條郊區線、青奧線。建設是為加快六合地區的發展,帶動雄州新城和沿線組團開發的需要。通過軌道交通使城市價值得到最大的延伸,做到組團的內在發展動力與城市的整體經濟發展趨勢有機結合。
可見,江北副城的組團式規劃布局給寧天城際組團式設計風格提供了環境基礎。組團式設計風格契合了城市規劃條件。
2.2 線路條件和車站形式呈分段特點
寧天城際一期共17座車站,沿線串聯了5個組團。其中,有2個組團的2段地下線是在建成度較高的老城區——浦口區的橋北組團設2座地下站,六合中心區的雄州組團設4座地下車站。其余的大廠、長蘆、金牛湖這3個組團建成度相對較低,沿線規劃尚未實現,設置為高架線(見圖1)。
線路在大廠組團沿江北大道走行,江北大道改擴建與地鐵建設同步進行,線路設置在路中,有5座路中高架站。葛塘以北段的長蘆組團,受外部條件制約,只能在路側走行,設置3座路側高架。線路在方舟廣場以北的金牛湖組團沿金江公路走行,金江公路建設與地鐵建設同步進行,線路設置在路中,有2座路中高架站。線路在終點站拐向金牛湖風景區,設置為路側高架站(見圖1)。可見由于線路條件不同,各組團的站型也不同,11個高架站分屬3個組團,詳情如下:
1) 大廠組團:高新開發區站、信息工業大學站、卸甲甸站、大廠站、葛塘站,站型為路中側式和路中島式高架站。
2) 長蘆組團:長蘆站、化工園站、六合開發區站,站型為路側島式高架站。
3) 金牛湖組團:沈橋站、八百橋站、金牛湖站,站型為路中側式和路側側式高架站。
可見,寧天城際線路條件和車站形式呈分段不同的特點。不同組團站型各異,同一組團內站型基本相同,這是組團化設計的技術基礎。
2.3 組團式設計概念
基于上述組團式城市規劃布局和每個組團不同的線路條件,設計者提出了“一段一景,分組團顯特色”的設計概念。即組團內站型、造型風格基本統一。各組團站型和造型風格不同,彰顯不同的主題特色和文化內涵。
每個組團分布在城市不同區位,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地域文化在地鐵站中的表達不僅要抓住最能代表本土的文化特征元素,更要緊握時代內涵,表達朝氣蓬勃的時代形象[6]。組團式風格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積淀立意,抓住了時代的經濟發展脈搏,彰顯軌道交通給當地帶來的活力。組團式建筑風格使各個組團有強烈的識別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組團內風格統一,給建設管理和施工、設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標段劃分明確,同一組團為同一個設計和施工標段;標段內車站形式統一,且材料標準化、定型化,生產加工、組裝施工便捷。不僅滿足了緊迫的工期,加快了建設進度,也為將來運營維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1 大廠組團
該組團中線路沿江北大道路中走行,設5座路中高架站。兩側地塊大多為多層住宅和小型企業。
其創作靈感取自江南水鄉運河上川流不息的烏篷船。提取烏篷船的造型元素增加車站的文化韻味,是水鄉船塢交通文化的延續。烏篷船是江南水鄉的交通工具,車站是這一交通文化的載體,輕盈穿梭于江北大道(見圖3、4)。

圖3 大廠組團典型站總平面

圖4 大廠組團設計意向
典型車站總建筑面積為4 800 m2,主體總長84 m,總寬18 m。主體為單跨框架式建橋合一的結構形式,站臺雨棚為鋼桁架結構。墻面為銀白色干掛鋁板,用深紅色線條點綴,站臺雨棚為銀灰色鋁鎂錳合金直立鎖邊屋面系統,雨棚中部為夾膠安全玻璃采光帶。大廠組團車站實景見圖5。

圖5 大廠組團車站實景
3.2 長蘆組團
該組團中線路行走在江北大道路側。3座高架車站均設置在路側地塊內,為2層島式站臺。線路周邊主要為化工園、廠礦企業。
軌道交通的建設實現了江北人民多年來的夢想,使江北和主城融為一體。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折紙飛機,通過折紙與剪紙的藝術手法展現車站的靈動和輕巧。寓意為放飛夢想,化夢想為現實。頂部為折紙飛機與剪紙花格的組合。花格投影使候車空間出現了變化的光影效果,增加了藝術趣味(見圖6、7)。

圖6 長蘆組團典型站

圖7 長蘆組團設計意向
典型站總長110.8 m,總寬18.8 m,總建筑面積3 824 m2。第1層為站廳和設備管理用房,第2層為站臺。車站主體結構為框架式建橋合一形式,站臺雨棚為簡支式鋼桁架結構。主立面采用白色鋁板,門窗等重點部位穿插咖啡色鋁板。長蘆組團車站實景見圖8。

圖8 長蘆組團車站實景
3.3 金牛湖組團
該組團北邊與安徽天長接壤,建成度低,站間距較大。有3座高架站,有路中側式和路側側式兩種站型。
其中,金牛湖站為寧天城際一期的終點站,位于南京市六合區與安徽省天長市交界處的金牛湖風景區,也是2014年第二屆“青奧會”帆船比賽場地和江蘇省水上運動訓練基地,為寧天一期的核心站點。車站主體位于道路一側的地塊內,周邊用地開闊。車站為2層側式站臺高架站,第1層為站廳和設備管理用房,第2層為站臺。車站總長110.8 m,總寬22.6 m ,總建筑面積4 330 m2(見圖9)。 金牛湖為青奧會帆船比賽場地,車站是南京地鐵向世界展現形象,擁抱青春的窗口。車站猶如一艘揚帆的古船,傳遞鄭和下西洋的悠久淵源,波浪形屋頂表達金牛湖微波蕩漾的意境,12個帆型鋼柱張開懷抱歡迎各方來客,表現金牛湖賽區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主題(見圖10)。該站建成后成為南京地鐵新名片——“百舸爭流博巨浪,鄭和下海史淵源,枙檣張臂迎賓客,云錦披身舞翩躚,典雅美侖兼古色,青奧競渡槳聲喧”[7]。

圖10 金牛湖站設計意向
該組團其他2個車站采用了與金牛湖站相似的形式語言符號,選用與金牛湖站相同的材料和色彩,在建筑語言和整體形象上做到了與金牛湖站的協調統一(見圖11)。

圖11 金牛湖組團車站實景
1) 高架站設計風格應結合周邊環境確定。采用組團式設計風格,要結合城市規劃布局和線路條件。城市規劃布局為組團式,同時線路條件呈分段特點,組團內線站位條件基本一致,是組團式設計風格的技術基礎。
2) 組團式風格應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積淀立意,抓住經濟生活脈搏,彰顯軌道交通給當地帶來的活力。組團式建筑風格使各個組團有強烈的識別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3) 組團內風格統一,使設計、建設和運營維護形成高效的系統,標段劃分明確,同一組團為同一個設計和施工標段,材料標準化、定型化,生產加工、組裝施工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建設進度,也為將來運營維護提供了方便。
[1] 顧寶楠,許愷.城市軌道交通案例圖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夏兵,郭蘇明.中小型火車站“系列化”設計策略探討[J].建筑學報,2010(6):34-36.
[3] 王睦,艾俠.鐵路客站設計創作的類型分析和文化視角[J].建筑學報,2009(4):70-73.
[4]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天城際軌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G].北京,2010.
[5] 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市六合區城鄉總體規劃(初稿):2009—2030[G].南京,2009.
[6] 陸偉偉,周穎,楊艷紅,等.城市地域文化在地鐵站中的表達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17(2):22-26.
(編輯:郝京紅)
Discussion on the Cluster-Style Design for Elevated Stations
Qi Hong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37)
During the first construction phase of Ningtian Intercity Rail Line, the design concept of "one cluster with one landscape, different cluster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luster-style urban layout planning and specific situations along the route. The cluster-style design of elevated stations means that the stations within one cluster would adopt the same design and features while the stations in different clusters will use different designs, demonstrating diversified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m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e cluster-style design will attach strong distin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o each cluster. Meanwhile, consistent style within one cluster in the form of standardized and systematic architecture will make the manage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ore efficient.
elevated stations; landscape; cluster-style; layout planning; route conditions.
2014-10-28
2014-12-12
漆宏,女,本科,高級工程師,從事軌道交通建筑設計工作,qljbh@163.com
U231
A
1672-6073(2015)05-0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