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玉,孟祥任(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濰坊市加強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策
劉子玉,孟祥任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摘要】詳細論述了濰坊市在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濰坊過程中所實施的宣傳教育、監督管理、綜合治理三方面具體措施,對同類型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濰坊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近年來,濰坊市緊緊圍繞十八大關于生態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部署,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山東省水土保持條例》,以建設生態濰坊為目標,采取搞活宣傳教育、規范監督管理、推進綜合治理等措施,有力促進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根據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2012年)結果,濰坊市全市水土流失面積2876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7.8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747.4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積677.43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311.48km2,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114.68km2,劇烈水土流失面積24.96km2。2000年到2012年,全市共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108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50km2,中強度水力侵蝕面積有了大幅度減少,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與新時期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和治水新思路的要求相比,仍還存在著宣傳不到位、監督檢查力度不夠、治理思路老化、重治理輕預防等諸多問題。
2.1搞活宣傳教育,營造水土保持深厚氛圍
為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增強水土保持法制觀念,濰坊市水利局以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山東省水土保持條例》宣傳活動為牽引,多渠道宣傳、多角度切入、多活動結合,深入持久地開展水土保持國策宣傳,在全市營造了關心、重視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1)多渠道宣傳,拓展宣傳廣度。靈活采取大眾媒體和自媒體相結合,固定宣傳與流動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多載體開展宣傳活動。濰坊電視臺滾動播放水土保持宣傳字幕;《濰坊日報》刊登水土保持公益宣傳口號;濰坊市水利局門戶網站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圖解、河流治理風景圖等圖文信息;利用市水文局發布雨情系統、微信、飛信等平臺,播發宣傳口號;在縣(市、區)主干道上懸掛橫幅標語;每個縣(市、區)設置流動宣傳站制作宣傳專題展板,發放宣傳畫、宣傳資料,做到電視有報道、報刊有文字、網絡有聲像、手機有短信、道路有橫幅、現場有展板,營造了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
2)多角度切入,挖掘宣傳深度。在大規模、高密度、廣范圍搞好全社會水土保持輿論宣傳的同時,通過電子郵箱向本級發改、環保、國土、林業、農業等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發送上級關于開展水土保持法宣傳活動的通知,形成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結合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督檢查,開展送法上門活動,增強了企業依法保水、護土的責任意識;深入本地中小學開展宣講贈書活動,普及水土保持知識,培育水土保持意識。通過進機關、進項目、進校園宣傳,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地推動了全市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工作。
3)多活動結合,加大宣傳力度。上半年與“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相結合,下半年與《山東省水土保持條例》實施紀念活動相結合,把水土保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活動方案,同步展開、穿插組織。持續掀起水土保持宣傳熱潮,全市“關心水保、支持水保、重視水保、參與水?!钡纳鐣諊找鏉夂瘛?/p>
2.2規范監督管理,強化水土保持能力建設
濰坊市以全國第二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驗收為契機,進一步提高全市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被水利部批準為全國第二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的7個市(區),2014年全部通過省級初驗和淮委復驗。
1)建章立制打基礎。近年來,濰坊市先后出臺、修訂59個水土保持配套規范性文件,其中市級出臺4個,縣級出臺54個,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各界的水土保持意識,為水保監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法規支撐。在全省率先恢復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公布了17個成員單位職責,形成了全市抓水土保持的整體合力。規范工作制度,水保檔案實行“戶口制”,內容包括項目請示書、方案報批稿和批文、監督檢查表、收費票據、驗收鑒定書等資料,建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數據庫,做到每個項目有據可查、每個環節有證可依,極大提高了全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正規化水平。
2)活動牽引促發展。注重大項活動的牽引作用,以參加全國第二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活動為抓手,不斷提高轄區各縣(市、區)水土保持能力建設水平。加強工作統籌,成立“濰坊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市局網站開辟專欄,堅持每月至少調度一次,及時傳達省廳新精神、總結交流各縣(市、區)水保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的經驗;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要求參加第一批全國水保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的縣、區搞好“回頭看”、沒有參加第一批、第二批全國水保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的縣、區也積極開展建設活動,有效促進了全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整體發展。細化標準條件,認真對照《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綜合評價指標(縣級)》的4大類23項標準,細化活動實施方案、計劃,明確完成時限、落實目標、實物展示種類、第一責任人等內容,確保了活動抓到細處、工作落到實處。典型示范帶動,確定青州市和昌邑市為先行試點單位,組織試點建設觀摩會,全市水??剖邑撠熑藚⒓?,從而輻射帶動各縣(市、區)的水土保持能力建設再上新臺階。
3)創新方式求深化。部門聯動機制化,以濰坊市水土保持委員會為基礎,充分利用文件、電話、郵件等多種通信方式,加強與省廳水保處、縣(市、區)水利局、市發改、環保等部門密切聯系,打造立體化、動態化、機制化的溝通網絡,形成了工作合力。跟蹤檢查常態化,建立市級以上批復的生產建設項目電子檔案,堅持每季度調度一次,并對每次調度情況進行記錄,及時掌握生產建設項目的實施、繳費、驗收等情況。市級水利局對轄區內市級以上立項的生產建設項目每年督查1次,縣級水利局對轄區內縣級以上立項的生產建設項目每年督查2次,及時發現和糾正了存在的突出問題,形成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時時有人抓、處處有人管的良好氛圍。執法方式多樣化,堅持上門送法和聯合執法相結合,加大對生產建設單位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2013年至2014年,全市開展水土保持監督檢查1228次,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1141個,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1643.82萬元。
2.3推進綜合治理,改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針,以綜合工程建設為依托,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與保護,不斷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全面推動水系生態建設。
1)理清治理思路。以濰坊市建設南部生態山區和“開發兩河”戰略布局為契機,確立了以大流域為骨干、小流域為單元的治理理念,以南部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北部風沙區綜合治理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全力做好水土保持的頂層設計工作。上游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全面開展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整治,實施以喬、灌、草相結合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增加河道蓄水,加強水資源綜合調控,抗旱防澇保收,防治面源污染,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中游開展河道整治,建設攔河閘壩、生態保護帶,使沿河沿庫植被和水生物得到恢復,做到水清、岸綠,形成水景觀優美、水循環正常、水生態良好、水安全保證、水文化豐富的水生態環境,建成河道景區、生態公園,促進人水生態和諧。下游構建濕地生態防護體系,加大沿庫沿海防護林建設力度,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水資源。2013~2014年,全市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383km2,超額完成省廳下達的340km2的治理任務。
2)注重綜合效益。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原則,按照“治理一條流域、修復一片生態、培育一種產業、拉動一線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需求等特點,科學規劃設計,合理配置措施,提升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工程建設質量。2012—2014年,共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17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5.02km2,總投資5382.52萬元。如臨朐縣沂蒙山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已治理完成14條小流域,建成了一大批特色產業基地,綜合效益十分顯著。目前,濰坊市已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4處,省級水利風景區18處。
3)嚴格建設管理。為推進規范化管理,市局印發 《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要做到 “十個堅持”》通知,大力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公示制等制度,促進項目依法依規實施,提高了水土流失治理質量和水平。加強對重點工程的建前設計指導、建中監督檢查和建后管理維護力度,充分發揮專家審查、市局督查、財務審計、群眾參與作用,建立多元化建設管理機制,確保了水保工程建成一處,見效益一處。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5-0023-02
作者簡介:劉子玉(1963—),男,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