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玲,趙 云(.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50099;.長清區水務局,山東 長清 50300)
濟南市南部山區泉水補給與水土保持措施
郭連玲1,趙云2
(1.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2.長清區水務局,山東 長清 250300)
【摘要】濟南南部山區是泉水的主要補給區。南部山區水土保持對泉城地下水補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據水土保持與泉水補給的關系以及泉水補給區水土保持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增加泉水補給的水土保持措施。
【關鍵詞】泉水補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南部山區是濟南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泉水補給區,搞好南部山區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對涵養水源、保障泉水常年持續噴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濟南南部山區是泰山山脈的余脈,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巖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巖阻擋,于市區噴涌而出形成眾多泉水。泉域補給區范圍東部以東塢斷層為阻水邊界,西部以馬山斷層為界,南部以長城嶺為界,北部隱伏區以300m以上的灰巖或火成巖與灰巖的接觸帶為界,泉域面積1486.44km2,直接補給區面積432.152km2。
近年來,濟南市水土保持工作以南部山區為重點,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采取從上到下,坡溝兼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山、水、田、林、路、村統一規劃、綜合防治,治理小流域77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10hm2,其中營造水保林140hm2,經濟林90hm2,生態修復80hm2,修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200處,對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保持泉水噴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較大面積尚未有效治理,需要進一步實施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3.1加大植物措施力度,提高涵養水源能力
對南部山區的宜林荒山進行治理,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有目的、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樹種采用鄉土樹,如側柏、刺槐等,采取自然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封山育林,禁止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林草植被面積的增加,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地表水的截流入滲和地下水的補給量,涵養水源。如今,南部山區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30%,據測算,每年可增加補給地下水量6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的蓄水量,其經濟、生態效益非常可觀。
3.2建設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南部山區有1/2的地區為巖溶地貌,為水源強滲漏區,在這些地區建設塘壩、水池、水窖、谷坊等工程,層層截流,可充分攔蓄雨洪徑流,延長地表徑流下滲時間,增加地表水的利用量和地下水的補給量。這對于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延長泉水的噴涌時間,增大泉水噴涌量,減輕下游防洪壓力具有重要作用。
3.3合理規劃,注重特色
結合南部山區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做好總體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注重當前,兼顧長遠,堅持不懈地開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在綜合治理過程中注重突出小流域特色,注重聽取當地干部群眾的意見,實施方案編制與當地群眾“一事一議”相結合,與老百姓歡迎的工程相結合;修建攔蓄工程與節水灌溉發展糧食生產相結合;退耕還林還果與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發展特色產業與鄉村旅游開發相結合,發展流域經濟,改善生態環境。
3.4加強執法管護力度,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近幾年濟南市南部山區開發建設項目不斷增加,人為水土流失時常發生。多數建設項目沿河靠溝,河道、庫塘成了棄土、棄渣、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的場所,致使水土流失加劇,并且污染了水源。為此,把南部山區的建設管理納入法制管理,依法行政,強化預防監督,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是關鍵。開發建設項目必須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實“三同時”制度,嚴格審批程序,控制硬化率指標。統籌兼顧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經濟利益。
3.5多渠道籌集資金,促進水保事業可持續發展
為加快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應結合南部山區實際情況,建立切實可行的資金投入機制。為此,濟南市將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納入財政預算開支,分級負責、分級負擔。在利用好政府資金的同時,制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會資金,通過“四荒”拍賣、租賃承包、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把荒山荒坡集中到治理大戶手中,治理大戶通過人力、物力的投入,把貧脊的土地變為優勢資源,許多過去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經濟和生態園區,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3.6廣泛宣傳,增強廣大群眾水土保持意識
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多種媒體形式,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提高全民對水土流失危害的認識,力爭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得到領導重視,企業主擁護,形成一個有利于南部山區發展與保護的良好氛圍,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保泉先保源,南部山區1486.44km2范圍內是市區泉群地下水的補給區,是眾泉之源。加強南部山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通過植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是濟南泉群噴涌的重要保障,也是濟南生態環境改善的前提,對濟南市經濟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遲明春)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5-0030-01
作者簡介:郭連玲(1972—),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