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落霞,李申安,劉志宏(.濟寧市黃淮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寧 709;.濟寧市水利局,山東 濟寧 709)
城市水土保持在美麗濟寧建設中的作用
吳落霞1,李申安2,劉志宏2
(1.濟寧市黃淮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寧 272019;2.濟寧市水利局,山東 濟寧 272019)
【摘要】以山東濟寧市為例,通過城市水土保持采取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措施,對其能夠涵養水源、增加蓄滲、凈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了增強全社會全民水土保持意識工作的重要性。可為其他地區城市水土保持的建設提供指導。
【關鍵詞】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宣傳
美麗濟寧的建設需要營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保持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如今,濟寧市取得的成績亮點紛呈,如昔日具有“臭水溝”之稱的廖溝河,經過疏浚和導污處理后,配置以多種植被綠化和人文小品點綴,營造出廖溝河“流動著的美麗”之景觀,將水美、環境美、人美、物美的全新面貌展現在人民面前,還有濟寧人民公園、百花公園、楊橋綠地、太白湖景區等。但是隨著濟寧市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生產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呈加劇趨勢,而水土流失狀況是衡量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劣程度的重要指標。據科學家推算,在無人擾動的正常情況下,形成1m厚的土層就需要1.2~4萬年,而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每年流失土層1cm,100年就流失1m厚的土層,流失速度比成土速度快120~140倍。如若任其不斷流失,則導致水土資源遭受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進而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
水土保持是美麗濟寧建設的重要基礎,水土保持工作者的最大任務就是利用水土保持專業及其他專業知識,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將每個項目涉及的區域力求營造一個微生態循環系統,猶如“瓶中花園”,即植物生長在封閉的瓶中,依賴于有限的空間形成一種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植物、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維持各自的生命。
2.1水土保持工程在美麗濟寧建設中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末就發展起暴雨管理技術,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控制,使城市開發區域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包括城市自然排水系統、雨水花園、生態滯留草溝、綠色街道等。根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計指南》等有關要求,布設水土保持工程以充分利用雨洪水資源,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包括屋面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透水磚工程、植草磚工程、多孔混凝土路面工程、多孔滲水管、滲透井等。將雨水疏導、蓄存、從源頭凈化、最后緩慢排入市政雨水管網,并緩慢排入河流中,能夠調節夏季多強降雨時的地面徑流,改善水質,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同時,通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集蓄雨水,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入滲,提高雨水利用率,將雨水作為補充水源加以開發利用,同時,以每個項目為點、以雨水排水系統與河道為線、以整個城市為面,做好雨洪水利用工程,為美麗濟寧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儲存了寶貴的雨水資源,為城市防洪減輕了壓力,也避免了強降雨時“積水為患”的現象發生。
2.2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美麗濟寧建設中的作用
植物措施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城市景觀及生態平衡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水土保持植物學、林學、園林景觀學、土壤學等協調運用的統一,注入以生態理念、城市文化理念、人文關懷理念,并根據不同的項目特點進而選擇合適的樹種,構建自然、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經過喬灌草優化配置營造的自然綠地系統,能夠維持城市碳氧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降低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土壤質地等。
2.3水土保持臨時措施在美麗濟寧建設中的作用
水土保持臨時措施采取“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針對草地、耕地等進行表土剝離,臨時堆放于指定區域加蓋防塵網或草苫,周邊采用編織袋裝土攔擋,用于后期綠化;對于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局部區域設置彩鋼板圍護,對于車輛來回輾壓的臨時道路采用泥結碎石硬化,道路兩側設置臨時排水溝與沉沙池等,以期最大限度的降低項目區域水土流失。在臨時施工管理方面,土方運移車輛須加蓋防塵網并適量灑水,施工場地及運輸便道根據實際情況增減灑水次數。水土保持臨時措施的優化配置能夠降低開發建設項目在建設期間產生的塵土,為美麗濟寧建設提供清潔的環境。
3.1搞好水土保持,建設美麗濟寧
2013年,隨著 《搞好水土保持 建設美麗濟寧》宣傳冊與《綠水青山 美麗濟寧》宣傳片的完成,加強了向社會各界、各級領導和開發建設單位宣傳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呼吁全社會和全民從每一個項目、每一個工程、每一個點做起,從呵護身邊的一寸土、一汪水、一片綠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你我做起,共建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美麗濟寧。
3.2加強水土保持成果宣傳,增強社會意識
2004年,在澳大利亞召開“第13屆國際水土保持大會”,以“為人類社會保護水土-共享解決方案”為會議主題,大會研討了城市設施管理戰略、水土流失模型與控制、土壤健康、侵蝕模型、土壤可持續性等專題,會議還特別安排了“水土保持與社會文化影響”和“與水土保持相關的經濟與政策”兩個非常具有吸引代表的專題,表明水土保持措施除了要重視技術措施外,還要更關注經濟、文化、政策、農村社區發展、婦女參與等非技術措施,這些領域也恰恰是我國水土保持中比較薄弱的方面。2011—2013年,濟寧市積極組織水土保持相關培訓與座談會,邀請水土保持專家授課,會后全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單位及相關人員進行了咨詢與探討,對水土保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扭轉了“流失點水土,也不會造成重大損失”的觀念,意識到了“保水、保土、保生態”的重要性。同時,還組織了青少年水土保持夏令營活動,普及宣傳水土保持知識。在美麗濟寧建設之中,融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理念,讓人民群眾生活在“林中有村,村中有水,人在畫中”的美好家園里。
1)做好城市水土保持是建設美麗濟寧的重要基礎,保護好水土資源,逐步建立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生態環境,形成良好循環的生態系統。
2)通過布設水土保持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既為城市防洪減輕了壓力,也大大降低了強降雨時“積水為患”的現象發生。
3)在城市開發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每個項目的不同特點,及時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臨時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水土流失,創造一個清潔、環保的施工環境。
4)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離不開全社會和全民的理解與共同參與。針對城市水土保持特點,制作了《搞好水土保持 建設美麗濟寧》宣傳冊與《綠水青山美麗濟寧》宣傳片,加強了向社會各界的宣傳。
5)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級水土保持科研項目,將科學研究與綜合治理相結合,不斷提升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廖文華,解建倉,王玲,朱記偉.城市化進程中區域水土資源生態風險評價研究[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13,29(2):16-170.
[2]馬良,周士勇,范明元,田增剛.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山東水利,2006,6:27-28.
(責任編輯遲明春)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5-0034-02
作者簡介:吳落霞(1984—),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