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強 杜向群
(北京東方利禾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5)
中小河流生態治理探討
趙 強 杜向群
(北京東方利禾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5)
中小河流生態治理應在保證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遵循生態文明理念,在改善河流環境的同時盡力恢復河流自然形態,實現人水和諧的最終目標。本文結合以往工程經驗,對現階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一些問題做了相關探討。
中小河流; 生態水利; 河道治理
近年來,我國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一些縣城、村鎮的防洪安全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同時也清潔美化了河道環境,為河流的自然修復做了一些基礎工作[1]。但是,從生態水利而言,中小河流治理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從工程設計出發,對中小河流治理生態化做相關探討。
河流生態治理是在維持河流一定的自然結構和生態環境的需求下,采用科學、生態的治理措施,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河道生態系統,滿足人類社會和相應時期內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20世紀80年代,北美和西歐國家最早提出了生態健康河流的概念,其河流治理方案注重河道的生態結構,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典型成功案例為1987年歐洲各國啟動的萊茵河行動。日本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了“多自然型河流河川計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1—2002年,日本60%以上的河流治理工程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工程[2-3]。
目前我國的河流狀況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無疑也是在走一條先破壞后恢復、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河流治理必須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開展生態治理,達到人水和諧、人水共同發展的目的。
河流生態治理宜建立在對河流生態環境歷史資料和現狀監測數據全面調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水利工程學、環境工程學、生態工程學和景觀工程學等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術,開展設計工作。
首先,以全流域綜合利益為目標,重長期生態經濟效益。河流治理大多涉及不同的行政區域,治理工程要處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經濟與生態、城市與農村、發展與保護、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的關系。轉變重目標效益和行政區域利益的觀念,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全流域綜合利益為目標,重長期生態經濟效益的觀念。
其次,河流治理應從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轉變。工程水利強調“興利除害”,多以快排、速排為目的,治理后河道河槽渠化,河岸硬化,邊界整齊,走線筆直,雖滿足防洪安全,但忽視了人水和諧的需要。
生態水利岸線基本保留原有自然形態,形成蜿蜒曲折、深淺不一、高低錯落、急緩相間的河流形態。岸坡采用生態護岸,將水、岸灘連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河流治理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力求將生態理念與傳統地域文化完美結合,保護生態河流,做到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環境的持續改善支持、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1 合理確定河流防洪標準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所遇到的情況較為復雜,有些河流難以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需根據每條河的現實情況確定其防洪標準。例如:北京市某河地處淺山區與平原交接段,山區河道主要保護對象為各鄉鎮,人口不足5萬,以農村人口為主,且涉及的企業均為小型企業,防洪標準確定為10年一遇;平原段河道主要保護對象為某城鎮組團,人口達21.5萬,沿線為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防洪標準確定為20年一遇。
湖北省某河道規劃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河流經過某中等城市城區,且有大型企業防護需求,防洪標準定為50年一遇比較合理。但河流出城后進入山區后,兩岸為天然林地,河灘地上有少量耕地,如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堤防需加高4~5m。基于這種現狀,工程防護設計按防沖不防淹設計,主要以防止岸坡崩塌、減少兩岸淘刷沖蝕為主,允許洪水短時間浸泡農田、林地。
3.2 河流生態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河流生態破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河流生態恢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設計人員要與業主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使其充分理解河流生態治理工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工程建設只是一個開端,后續要經過長時間的管理和養護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中小河流生態治理工程受工程投資及占地條件限制,僅允許在河道范圍內進行生態治理,這不能滿足河流生態恢復及沿河居民對河流周邊生態綠化景觀的需要,因此,河流生態設計要統籌考慮,為今后流域生態恢復及景觀環境建設打好基礎。
3.3 生態設計理念及工法的使用
河道岸線布置要遵循自然規律,基本保留河流自然形態,順應河岸的基本走勢,宜寬則寬,宜彎則彎,盡量避免人為改變河勢。在河流治理工程設計中,為便于說明或定位設計河岸線,可布置五條導線,即:河流中心控制導線、兩側坡腳控制導線和兩側上口控制導線。其中,中心控制導線便于總體設計說明,兩側坡腳控制導線和兩側上口控制導線有利于施工中進行放線定位。
河流設計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自然緩坡,以利河流的自然修復,同時也可拉近人水之間的距離。若河流兩岸土地緊張,采用較緩的岸坡難度較大,就需要設計師提供多個經過經濟技術比較的治理方案,供決策者選擇。
在河流設計中盡量減少硬質材料護砌,避免自然河流渠道化。可結合河流及周邊場地條件,選用生態材料護坡。生態護坡具有岸坡穩定、透水透氣、固土護坡等特點,有利于河流的自我修復功能。常用的生態材料有格賓石籠、生態袋、三維植被網、活木扦插、聯鎖砌塊等,既可強化河道的安全功能,也可為景觀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收到工程投資、占地拆遷等條件限制,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生態治理效果,需要結合現實情況,選擇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逐步推進。決策部門也應逐步轉變觀念,適當調整有關規定,如打破河道藍線與綠化邊界的隔離關系等,使中小河流治理不局限于工程水利的束縛,推動生態河流建設。
[1] 水利部,財政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設計指導意見[R].2011.
[2] 河道整治中心(日本).多自然型河流建設的施工方法及要點[M].周懷東,杜霞,李怡庭,張祥偉,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3] 河道整治中心(日本).濱水地區水設施規劃與設計[M].蘇利英,譯,胡洪營,校.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An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ZHAO Qiang, DU Xiangqun
(BeijingOrientLiheLandscapeDesignCo.,Ltd.,Beijing100015,China)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should accord with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gain natural river features as it can at the same time of improving river environment in the guarantee of river flood control safety, so as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Relevant explorations on some problems in current medium and small river-improving projects are made by summing up former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river control
10.16616/j.cnki.10-1326/TV.2015.03.018
TV213
B
1005-4774(2015)03-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