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1-019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村落生態劇種鷓鴣戲的傳承與保護”(項目編號: 13CWYJ10)階段性成果,以及2011年山東理工大學人文社科發展計劃基金特色項目“齊地民間音樂研究”(項目編號:110040)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鹿建柱(1962- ),男,漢,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戲劇戲曲學,非遺保護理論。
摘 要: 隨著大眾傳媒的高速發展,傳統戲曲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鷓鴣戲作為我國由村落保護傳承的地方生態戲劇,其村落發展環境的綜合探究對于鷓鴣戲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大眾傳媒語境、地域文化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支撐條件以及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村落轉型共四個方面,分析了鷓鴣戲的發展與生存環境。
關鍵詞:戲曲藝術;地方劇種;鷓鴣戲;齊文化;戲曲生態;“非遺”;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山東淄博臨淄區高陽鎮上河村鷓鴣戲概況》說:“據嶗山碑文記載:清乾隆年間,有一女子因婚姻不幸在嶗山出家,成了帶發尼姑。她修行中從鷓鴣啼鳴里悟出一種聲腔,創建了鷓鴣戲。為將此劇傳之后世,她來到距臨淄城西北三十里的孫家村(后改名上河村),在鳳凰山之陰,溡水之陽的三義橋頭槐蔭樹下傳授鷓鴣戲。孫家莊的孫兆初是清乾隆年間的京科舉人,他把尼姑留在該村精心傳授三年之久,上河村從此有了鷓鴣戲,至今經歷七代班主而不衰。”①鷓鴣戲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先后被各級地方政府和國務院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在體現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的同時也極大地鼓勵了地方民間戲曲的傳承者們。然而鷓鴣戲作為村落傳承的戲曲,在避免了全球化進程中戲曲發展同質化趨向的同時也造成了鷓鴣戲發展在閉塞的環境中與時代的嚴重脫節。隨著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以及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受眾與傳承者年齡斷層的多重發展阻力成為了地方戲發展面臨的嚴峻現實。傳統的地方戲劇種在大眾傳媒的殘酷淘洗中正在銳減,鷓鴣戲作為一種勢單力薄的地方小戲,在復雜多變的現代環境中謀求自身的生存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筆者認為,地方戲劇作為民間文化重要的承載形式,在整體綜合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對于地方戲生存發展的現實復合環境的全新思考是十分必要的。當今戲曲的生存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復雜的變化,地方戲曲要謀求自身的發展就必須將所處的綜合環境納入宏觀視野。大眾傳媒對人們生活產生多重影響的同時,也在時刻重塑著文化結構體系。鷓鴣戲作為流傳于齊文化發祥地的地方小戲,其生存發展的研究不能離開養育它的地域文化環境。鷓鴣戲生存在地域文化、大眾傳媒、政治經濟等因素構成的綜合動態環境下,基于自身發展的客觀實際對所處綜合環境的研究,對于鷓鴣戲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動態的綜合媒介環境是鷓鴣戲得以認同的前提大眾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讓地球上每一塊土地都不能置身事外,其在地域上的空前拓展是以往任何傳統媒介難以企及的。大眾傳媒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接受習慣。也深刻地顛覆了大眾的娛樂方式。尼爾·波茲曼曾說:“一種技術只是一臺機器,媒介是這臺機器創造的社會和文化環境。”[1](p.74)戲曲的衰落是伴隨著電視和網絡的迅速普及發生的,讀圖時代受眾碎片化的接受習慣是戲劇的劇場形式難以適應的。大眾傳媒在地方戲曲發展中起著雙刃劍的作用,它一方面造成了地方劇的數量在新媒介環境中的銳減,另一方面又促成了部分地方劇種的迅速崛起。鷓鴣戲發展中的封閉特性造成了其發展中對于媒介發展的回避而非結合。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口耳相傳、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到電子傳播的轉變,但鷓鴣戲在這一歷程中始終保持口耳相傳的傳統方式,即使在大眾傳媒已經深刻影響了中國鄉村的現實背景中,鷓鴣戲的現代化傳承也僅單薄地表現為有限的五套影視資料。這一殘酷的現實讓人們不得不承認村落戲曲鷓鴣戲在今天的傳媒環境發展中是勢單力薄的,但傳媒的發展并不是對傳統戲劇文化的絕對擠壓,它一方面迫使地方戲劇適應當今的傳媒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為戲曲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傳播空間。傳統的鷓鴣戲受眾是特定的戲曲愛好者,就鷓鴣戲本身而言是它誕生地這一地域范圍內的特定鷓鴣戲愛好者。然而大眾傳媒受眾的多層次性、匿名性、多樣性讓鷓鴣戲的發展有些無所適從。不僅如此,大眾傳媒對于地方戲曲的巨大沖擊還表現在它改變了鄉村閉塞的傳播環境這一現實。作為傳統娛樂方式的鷓鴣戲能夠生生不息流傳二百余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傳統社會村落信息傳播的相對封閉性,這是鷓鴣戲形成穩定受眾群的前提和基礎條件。在信息傳播相對閉塞的階段,村落居民的娛樂方式以及文化消費資源十分有限,這使得鷓鴣戲在傳播中能夠引起受眾的持續、穩定的興趣。在當下的傳媒環境中,電視劇、電影、流行音樂、網絡娛樂方式都是娛樂陣營中強有力的新興力量。這些新興的文化消費方式沖擊著鷓鴣戲原有的穩定受眾群,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鷓鴣戲在發展中必須承認傳統受眾流失這一事實,但也必須看到大眾傳媒為其發展創造的廣闊空間。在鷓鴣戲傳播中,觀眾的培養主要依靠逢年過節輾轉于村落間的現場劇團演出,這樣的受眾培養方式相對于大眾傳媒來說其力量是十分微弱和有限的。大眾傳媒能夠通過符合傳播方式的信息改造加工使鷓鴣戲快速獲得廣泛的關注,這是傳統傳播方式難以企及的。鷓鴣戲的發展必須著眼于所處的媒介環境中,乘大眾傳播這一東風獲得自身發展的新的生命力。
二、鄉土氣息濃厚的地域文化環境是鷓鴣戲生命的源泉地方戲之所以成為地方戲是因為它誕生于某一特定的地域,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在戲曲中反應地域獨特的文化積淀和精神風貌,通過方言演唱將這種地域文化烙印予以釋放表達。“地域性、鄉土性和民間性是地方戲的根本特征,也是戲曲的民族特征的呈現,是戲曲的魅力之源。”[2] 鷓鴣戲是山東境內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它既不同于作為大型綜合藝術的京劇,又與聲腔相近且流行于淄博的五音戲有所區別。鷓鴣戲有著濃重的鄉土文化氣息,這與它的誕生地淄博市臨淄區高陽鎮上河村一代的地域景觀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鷓鴣戲在發展中不能盲目學習其他地方戲的發展模式,而應從自身所處的地域環境著眼。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鷓鴣戲從誕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鄉村,它的傳承和發展始終依靠上河村劇團這個中心,這也是他與五音戲存在鮮明差別的原因。五音戲在淄博成立專業劇團以后,穩定的經濟支持和文化交流使之能夠吸收外來戲劇的精華,并體現在五音戲的流變之中。上河村距離城市中心較遠,處于村落環繞的地理環境中,鄉土氛圍濃厚。鷓鴣戲能夠較完整地保持了其誕生以來具有的鄉土文化氣息,這得益于它所處的環境始終保持著鮮明的鄉土地域特色,也得益于它依靠逢年過節在鄉村間輾轉演出的傳播方式。鷓鴣戲誕生于上河村,其受眾主要是附近的村民,傳承者也是生活在鄉野的農民,這在限制鷓鴣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滋養了鷓鴣戲本身的鄉土韻味。鷓鴣戲生于鄉村,傳于鄉村,鄉土文化始終是鷓鴣戲發展的主導文化。鷓鴣戲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村落劇團的生存,而村落劇團不同于城市中心的劇團,它相對封閉的成長環境使之難以及時反映政策導向和戲曲流行,這也致使鷓鴣戲在傳承中保持了高度的原始性和一致性。鷓鴣戲作為一種村落戲種,卻能夠流傳兩百多年,這種戲劇發展史上頗有奇跡色彩的現象背后是深沉的地域文化基礎。文化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依賴于所處地域的整體文化發展。高陽鎮上河村處于歷史悠久的齊國故土上,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長的齊文化深深哺育了鷓鴣戲的生存發展。自“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②以來,齊文化就以其自身的變革性、開放性、多元性、務實性和智慧性支撐著其在歷史中的延續和發展并以這種母文化的整體特性影響著誕生于齊地的各種子文化的成長。鷓鴣戲有十本連臺本戲以歌頌姜太公為題材,這是齊文化對鷓鴣戲最直觀的影響,也是齊文化打在鷓鴣戲身上最鮮明的地域文化烙印。鷓鴣戲雖為齊地的村落戲劇,但它能夠在與各種齊地子文化的交融發展中獲得了長足的生命力,這是鷓鴣戲得以延續至今的重要地域文化因素。鷓鴣戲在發展演變中始終保持與臨淄方言的緊密結合,如今部分地方戲發展中已經開始使用普通話編排、方言演唱的模式,這雖使地方戲保持傳統演唱形式,但戲曲中的鄉土韻味已經大打折扣。鷓鴣戲雖是迫于自身發展局限性保持了濃厚的鄉土韻味,但也讓這一戲曲在眾多劇種當中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的藝術特色,這是鷓鴣戲在今后發展中應該繼續保持的。地域性是地方戲發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鷓鴣戲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鷓鴣戲尋求在眾多劇種中的競爭發展,就必須保持其原汁原味,從而形成鮮明的鄉土韻味標簽。鷓鴣戲能夠在村落中傳承至今、綿延不息,這種現象引起了許多專家的興趣。山東省淄博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鞏武威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離不開幾個必要因素:首先,鷓鴣戲產生發展于偏僻且相對封閉的農村,始終沒有脫離農民,滿足了農民自娛自樂的需求;其二,鷓鴣戲的發展順應了當地農民的審美需要,使他們養成了欣賞鷓鴣戲的習慣;第三,七代藝人口口相傳,保證了戲曲表演中鄉土意識的親和力,使這種源于民間的藝術保持了靈性和活力。”③其中提到了農村的封閉、村民的需要以及鄉土意識的親和力是此現象的重要解釋。這種解釋具有一定的實際啟發意義。其實,歸根結底,鷓鴣戲歷經兩個多世紀能夠傳承下來,源于鷓鴣戲已經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傳統習俗,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幾代人都深深熱愛著鷓鴣戲。所以,鷓鴣戲成為上河村的傳統習俗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是鷓鴣戲能夠保存至今的根本原因,并且這種習俗適合村民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訴求,影響到了村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實際狀況也是如此,鷓鴣戲成為溝通村民之間的橋梁,維系了上河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村民的認同感,并且為上河村村民提供了詩意般的棲居生活,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構筑了深入人心的精神家園,長久的傳唱鷓鴣戲也深深地影響了村民的審美情趣和身份認同。
三、開放中的經濟社會環境是鷓鴣戲發展的物質基礎
自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間,在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組織下齊文化旅游節已經在齊國古都臨淄舉辦十屆,每屆均有不同主題,并獲得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臨淄地區通過對齊文化的旅游開發,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并通過舉辦齊文化旅游節,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和海外地區的密切交流溝通,實現了文化和經濟的雙豐收。政府對于臨淄地區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正在逐步進行之中,政府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鷓鴣戲在這樣的經濟社會背景中,獲得長足發展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近年來,政府對于村落生態劇種鷓鴣戲的重視是不難看出的,繼2006年鷓鴣戲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2011年鷓鴣戲又入選了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和地方都將鷓鴣戲納入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體系之中。地方政府對于鷓鴣戲的支持和開發也正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穩步實施,上河村所在的朱臺鎮政府已投入8萬余元作為扶持基金成立了淄博市鷓鴣劇團,集資50萬元更新了鷓鴣劇團的服裝道具,創作了十本連臺劇《太公傳》,并合理組織安排了鷓鴣劇團在齊文化旅游期間的演出。齊文化開發和傳播中利用了多樣的展演形式,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意圖在傳播中擴大齊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通過臨淄地區齊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鷓鴣戲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鷓鴣戲處于齊文化旅游開發的這一系統中,是鷓鴣戲快速成長的契機,但鷓鴣戲的發展不能完全依賴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而應依托政府支持自覺實現地方戲在現代傳媒環境中的傳播轉型。臨淄區地處齊國故都,自身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空間,臨淄區現已系統梳理了2400多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416個重點項目。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支持和開發是非均衡的,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資源本身的開發價值和難易程度。鷓鴣戲所處的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為其發展提供了實現現代性發展的有利條件,但鷓鴣戲本身的傳承發展卻由于客觀現實條件正在限制著鷓鴣戲的開發和傳播。鷓鴣戲作為在村落中創生的戲曲對于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適應,要在保存其戲曲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同時,積極正確審視現代化的發展環境。要想獲得持久發展,鷓鴣戲必須被納入臨淄地區文化產業系統之中,祛除其傳播的封閉性,實現開放性的發展。
四、城鎮化進程中的村落轉型是鷓鴣戲得以延續的根本鷓鴣戲得以存在的重要環境是村落,而村落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生態資源的詩意呈現。如果村落的形態發生變化,村民的關系也將隨之調整,進而會影響到鷓鴣戲傳統功能的延續,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好城鎮化背景下村落轉型這一關鍵問題,鷓鴣戲的保護和傳承也將面臨比較大的問題。山東社會科學院張清津研究員認為:“中國很多村莊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有的村莊是地方戲的發源地,有的村莊還有自己的文化產品,如泥塑、剪紙、彩繡等。這些村莊都有自己的文化價值,理應得到保護。消滅村莊,無異于消滅傳統文化。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村莊的國家,是否還是中國。雖然城鎮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通過保護村莊來保護農村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鷓鴣戲亦是如此,如果沒有了上河村,沒有了蘊含在鷓鴣戲中傳承的村落文化,鷓鴣戲將與上河村一樣將失去特色與文化,最終將導致鷓鴣戲的衰亡。鷓鴣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最大的特點在于產生于村落,并在村落中傳承、演繹,其活態流變彰顯了齊魯臨淄文化和當地特有的生活生產方式,而城鎮化最大的變化在于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地域性的聯系從橫向圍繞變成了縱向延伸,而血緣與地域恰恰是村落文化邏輯關系架構的主線,“由于家族血緣關系構成的角色和結構是維系村落文化的天然基質,以及它所包含的傳統觀念和習俗的頑強存在。所以村落文化就生長的地域和環境來說是分散的。但是就每個單體來說其結構又是嚴謹的,它形成和獲得鞏固的基本因素必然是自然村落家族血緣關系支配下的排他性。”故上河村村民,無論東村還是西村,都將鷓鴣戲作為村落文化獨有的存在,卻別于其他村落,因此,才會形成以血緣和地域為特色的鷓鴣戲。城鎮化的沖擊僅僅是文化形式上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城市化以及時代環境的影響,新的一代年輕人更喜歡現代文化,熱衷走出去感受時代變化,而對村子鷓鴣戲的傳承興趣較低。從筆者的采風調研來看,上河村將面臨拆遷,交口傳唱數百年的鷓鴣戲將何去何從值得深思。上河村鷓鴣戲演出的地點是村民委員會,村莊拆遷后演出活動地點改為村民娛樂中心。地域性的改變以及居民關系的轉換,鷓鴣戲是否會再“扎根于有關社區的傳統和文化史中”,就需要當地政府和村落管理者雙重的努力。
五、結語隨著技術和大眾傳媒的高速發展,傳統戲曲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鷓鴣戲作為我國唯一由村落保護傳承的地方戲,其大眾傳媒語境中發展環境的綜合探究對于鷓鴣戲的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鄉土氣息濃厚的地域文化環境、開放中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城鎮化進程中的村落轉型,都為鷓鴣戲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影響著鷓鴣戲的傳承、演化。目前,演員斷代、資料匱乏、內部競爭造成的資源分離成為鷓鴣戲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我們需要地方劇成功發展的經驗和鷓鴣戲發展的客觀環境,因此,鷓鴣戲的組織方式、劇目傳承與創新、傳播模式發展都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自身良好發展。這不僅對鷓鴣戲本身,而且對我國地方戲劇文化整體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責任編輯:陳娟娟)
① 筆者上河村采風資料及田野調查報告資料。
② 引用2000年上河村鷓鴣戲研討會記錄的資料,這為研討會鞏武威講話其中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鄭傳寅.地域性鄉土性民間性——論地方戲的特質及其未來之走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
[3]司馬遷.齊太公世家第二[A]//史記[M].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ntial environment of Zhegu opera from perspectives of popular media context, regional cul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al and societal supporting condition, and villag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Popular Media; Zhegu Opera; Qi Culture;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