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峰
身材高大的陳明仁將軍(1903—1974),板刷頭,黑發如針似錐,瓢瓜臉,眉黑如漆似墨。寬背闊肩,身板筆挺,行走如風,軍姿鏗鏘,一望可知為標準職業軍人。
陳明仁之子陳揚釗回憶,父親性暴烈,敢當面頂撞蔣介石。許多叔叔、伯伯及他的部下都很怕他。發起火很可怕,下嘴唇一扁一扁,吹胡子瞪眼,屬下暗地里都呼之為“扁嘴巴”。
陳明仁傲骨如鯁。有黃埔同窗這樣說:“(他)從來不把頂頭上司放在眼里,當排長時看不起連長,當連長時看不起營長,當營長時看不起團長。在他心目中,死了的,唯獨推崇劉堯宸團長;活著的,唯獨崇尚蔣介石。”
陳明仁于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共產黨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國民黨右派領導的“孫文主義學會”正斗得你死我活。陳則冷眼旁觀,認為:“這種政治性的組織活動,對我個人的發展是無多大幫助的。”從此,遠離政治,專攻軍事。據陳明仁回憶,某日,廖仲愷黨代表至黃埔軍校演講,動員大家參加國民黨,陳明仁熱血沸騰,領表申請加入。而入黨介紹人欄內,經廖仲愷同意,赫然寫著“蔣介石、廖仲愷”。
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時任二師四團三連連長的陳明仁參加攻打惠州。惠州城墻堅固,三面環水,東征軍以云梯登城,傷亡慘重,三鼓而不下。攻城關鍵時刻,劉團長任命陳明仁為“敢死隊隊長”,并與陳親往攻城現場,不料,敵一彈擊中劉之頭部,飲彈陣亡。陳明仁極為悲憤,誓言報仇,自捆綁手榴彈于腰間,插青天白日旗于后背,提槍登上云梯。其時,蔣介石舉望遠鏡親見其冒著彈雨,攀梯懸空而上,身影矯健,動作麻利。至頂,一躍而登上惠州城頭。蔣大喜,問:“擎旗登城者誰?”答:“陳明仁。”蔣介石點頭曰:“嗯,這個,這個要立功!”
三天后,東征軍于惠州召開慶功大會。會上,蔣介石親發口令,命令吹三番號向陳明仁致敬,并舉槍呼口號:“向陳明仁看齊!”是時,周恩來與何應欽、蘇聯顧問鮑羅廷均在場,亦舉槍呼口號。1949年9月,周恩來于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見陳明仁,問:“子良,你認識我嗎?”陳答:“怎么不認識……”周恩來笑曰:“打惠州的時候,我還向你舉槍致過敬哩!”
陳明仁勇冠三軍揚名惠州,由此被認為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連連加官晉爵。1933年升任二十八旅旅長、八十師中將師長時,年僅三十歲。
陳明仁驍勇善戰,相貌堂堂,前程無量。某日,宋美齡召見之,贊廖仲愷如何德高望重,又贊何香凝夫人如何文采賢淑,再贊其女兒如何文靜美貌,繼而表示愿意為陳明仁做媒。而陳明仁以軍人姿態立正,曰:“報告蔣夫人,在下已娶有妻室謝氏,在家侍奉老母,不敢停妻另娶。報告完畢!”宋美齡特將此事告蔣介石,蔣公聞之喜曰:“先前只知子良威武不能屈,今又知其富貴不能淫。可大用之才也!”
1941年冬,陳明仁率部駐防昆明。某日,蔣介石至西山風景區視察,途見修筑工事之士兵,衣衫襤褸,軍容不雅。蔣問:“這是誰帶的兵?破破爛爛像什么話?”答:“陳明仁之‘預二師’”。次日,蔣介石即召陳明仁問話:“你這個師長怎么當的?”繼曰:“你的部隊是叫化子兵呀!”又曰:“任何部隊都沒有像你這個部隊穿得這樣爛!”
陳明仁嘴巴一扁一扁,當場頂道:“這不能怪我,要怪只能怪你。衣服是你們發的,什么破布料?我的兵用水洗一次就破了。”蔣介石大怒,罵道:“娘希匹,我撤了你的職!”
陳明仁怒不可遏,一把扯下軍服上中將軍銜肩牌、將星、勛章等,“啪”的一下撒在蔣的辦公桌上,大嚷道:“你撤吧,你想怎樣便怎樣?我現在不要這個官了!”
據云,當時蔣介石竟被陳明仁“嗆”得無言以對,宋美齡急出面斡旋,方得下臺。陳明仁之爆脾氣由此而名聞國軍,竟得“傲上將軍”之綽號。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決定反攻緬北,打通緬滇公路。陳明仁率七十一軍主攻龍陵重鎮。戰斗進行中,已攻占鎮安街的八十七師師長張紹勛,獲悉騰沖日軍派出一個加強中隊反撲,臨陣怯場,打電話請示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要求“變換陣地,放開公路”。而宋亦答復:“萬一守不住,可以變換陣地。”
是時,陳明仁的電話正巧接進去,聞張、宋對話,大怒。將軍對著話筒向張紹勛喊話:“張紹勛,現在八十七師歸我指揮,師長不能直接報告總司令。”又直接向上司宋希濂喊話:“你總司令也不能直接處理這個問題。”再厲聲警告張紹勛:“你違反我的軍令,若守不住公路,提頭來見!”
兩個小時后,宋通知陳明仁:“張紹勛開槍自殺了。”
據參戰者回憶,張紹勛自殺后,對各部隊長官震動極大,無不靠前督戰。在陳明仁的要求下,八十七師另外任命了新師長。是役,經過數晝夜反復拼搏,終于全殲日軍,攻占了松山,號稱“戰爭之花”的日軍松山守軍旅團長松井剖腹自殺。
1945年1月,中國遠征軍調集重兵圍攻畹町制高點——回龍山。國民黨軍第二○○師、第九師會攻回龍山,激戰一星期,均未能奏效。司令長官衛立煌、集團軍總司令黃杰急如星火,敦請陳明仁統一指揮各部隊進行回龍山攻擊戰。在集團軍指揮所,美國聯絡官見陳明仁,問道:“你哪天可以拿下回龍山?”陳明仁堅定地回答:“我的部隊明天到達,后天接防,大后天可拿下回龍山。”
陳明仁親臨最前沿,指揮七十一軍揚長避短,實施包圍作戰;鞭策擔任主攻的第八十八師將士奮勇攻堅,果然于三天內將中國軍旗插上了回龍山主峰。有軍事專家評價:“回龍山一役,打得痛快淋漓,是軍事指揮藝術的一個杰作!”
1947年,林彪于東北戰場上屢獲勝績,獨四平一役敗于陳明仁之手。1947年6月,林彪發起攻打四平之戰役。是役,解放軍占領四平路西,而陳明仁則率領不足萬人的七十一軍殘余退守路東,繼續頑抗。
有親歷者回憶是役言:“民主聯軍已將陳明仁七十一軍指揮部團團圍住,前哨陣地距離陳明仁的核心工事只有500米之遙……陳明仁下令用吉普車堵死房門,用糧食袋當沙袋壘作工事,同時嚴令手持沖鋒槍的督戰隊,凡有后退者掃射,打死勿論……七十一軍的直屬隊打光了,陳明仁把身邊的衛隊都派了上去,孤注一擲。自己也頭戴鋼盔,手持沖鋒槍,在后面督戰。陳本人電告杜聿明,要以身殉國,壯志成仁,并將一支二號勃朗寧手槍頂上子彈,裝在衣兜里,準備隨時自戕。6月30日,四平前線的槍炮聲反而稀疏下來,慢慢地,陣地恢復了平靜——出乎陳明仁意料的事發生了,民主聯軍竟然撤圍而去!”
陳明仁以一軍之力,阻擋民主聯軍十萬之眾,震動了全國。蔣介石欣喜若狂,親自為陳明仁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勛章,大聲稱贊陳明仁:“奇跡,奇跡!子良無愧于黃埔名將!”將軍由此晉升為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長官。但好景不長,陳誠到東北任行轅主任后,明察暗訪,抓住了陳明仁幾個“短板”,撤了陳明仁的職,讓陳回南京休養閑居。
程潛和陳明仁率部起義后,毛澤東致電程、陳兩將軍稱:“毅然脫離偽府,參加人民革命,義旗昭著,全民歡迎。”1949年8月25日,毛澤東親自修改新華社時評《湖南起義的意義》,明確指出:“程潛、陳明仁兩將軍在湖南起義,嚴重地震撼了華南、東南、西南、西北的國民黨殘部,國民黨殘部唯一的光明前途,就是脫離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集團,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據云,李宗仁聞程潛、陳明仁在長沙通電起義,嘆息道:“可惜一個黨國元老,一個國軍名將,被老蔣逼得走投無路,真是樹未倒,猢猻就散了。”
1949年9月,陳明仁應毛澤東之約,赴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毛澤東設家宴喜迎陳將軍。毛澤東曰:“新政治協商會議,各方面的人物都有了,唯獨還缺少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你來了,代表性都全了。”又曰:“兩軍相戰,各為其主嘛!猶如劃船,都想劃贏呀!”“共產黨的軍隊有飯吃,你有飯吃,共產黨的軍隊有衣穿,你有衣穿。”再曰:“我看林彪打仗不如你。你就擔任解放軍二十一兵團司令員吧!”
1952年人民解放軍全軍整編,解放軍兵團領導機構大部撤銷,第二十一兵團改編為第五十五軍。上級有意調陳明仁到大軍區任職,但他自愿擔任第五十五軍軍長,1953年2月五十五軍由廣西桂林移防廣東湛江。1955年,陳將軍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他還曾擔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7年,陳明仁對軍隊提了一些意見。其時,陳明仁為五十五軍軍長,但不是黨員,故不能參加可作重大決定的黨委工作。將軍對此有所不滿。有人向上反映,毛澤東聞之后作批示道:“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責任制的領導制度,并不切合起義部隊,因為起義軍官如非黨員,既享受不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又怎能體現出民主集中制的優越性?故需另立軍政委員會,以起義將領為主任委員,方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人告陳明仁將軍,毛澤東為起義將領說話了。將軍則不以為然,曰:“我在北京提意見,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喜歡直來直去,決不是爭什么權,要什么官。我不同意成立軍政委員會。”
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將軍因患癌癥病逝于北京,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