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過去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從14.2%降至7.4%。維持7%的增長目標同時讓收入上升的唯一辦法,是避免收益下降。為此,中國必須不斷進行改革,年年致力于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的數學極限。使商業環境更具創造力、企業精神和自由的每一次改革,將為經濟注入新的生命力。在這個階段,中國將必須比以前更具活力,不斷地改變經濟架構,就像一座永不完工的建筑。幸運的是,中國的改革計劃有可能根本改變規則。李克強提出不少具體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都能有助于中國今后多年實現較快增長。中國若取得成功,那么就會再有千百萬人脫貧,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對商業和服務的更大需求,這對人人都是好事。(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
在國內市場低迷的背景下,中國資本正轉向購買海外優良資產,以降低投資風險。根據一家美國房地產服務公司中國分支機構公布的資料,2014年中國對海外不動產的投資增長46%,投資金額高達16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有調查顯示,中國對海外不動產的投資在2008年至2013年間增長了約200倍。(日本《朝日新聞》)
不到40年時間里,中國公司實現了從完全模仿到純正商業創新的轉變。“三個階段”闡釋了中國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從復制到“適合用途”。多數中國公司起步時只是模仿現有產品,被稱為“山寨”。但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有鑒別力,企業家們開始學著從模仿轉向漸進性創新,改良產品和工藝流程。這標志著企業意識到創新是長期競爭力的核心。第二個階段是從跟隨者到世界標準。許多中國企業選擇了驅動市場的創新,而非被市場驅動的創新。第三個階段是從尋找新資源到尋找新知識。在“走出去”戰略指引下,中國公司被推向外國市場。北京全力幫助中企成為海外市場的參與者。多年來,觀察中國的轉變令人著迷。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將更加令人著迷。(美國福布斯網站)
中國與煤炭的熱戀戛然而止。去年中國煤炭消費量14年來首次下降。工業增長減速及中國政府重視排放和污染,是煤炭市場不景氣的首要原因。中國的需求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達到“煤炭峰值”,該國將進行長期的結構改革,改變對這種污染嚴重的燃料的依賴,更多地使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