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凱

圖/圖為媒
央行頻繁降準降息,銀行存款利率進一步下探,有些銀行存款利率即便是上浮到頂也只有3%(一年定期存款)。傳統銀行理財產品與現在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動輒10%相比,實在是沒有更大的吸引力。此外,存款利率下浮帶動銀行同業市場利率下探,受此影響,各種寶寶類產品收益也開始大幅下探。
2013年余額寶為代表的各種寶寶類產品橫空出世的時候,銀行存款被輿論大幅叫空,因為貨幣基金不僅收益是活期存款的十數倍,而且具有活期的性質。當前,各種寶寶類產品收益集體滑坡,是否意味著銀行存款會再次分流,或者回流到銀行的其他理財產品上?
筆者認為,互聯網理財的趨勢和風口已經開始確立,盡管現在寶寶類產品收益開始大幅下滑,但是會有其他資產配置更多元化的產品推向市場,以較好的靈活性和較高的收益來獲得用戶的青睞。
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以銀行為主的投融資服務體系開始逐步改變,一方面是通過社會化的融資渠道來滿足銀行服務不了的那部分客戶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促進金融體系的多元化,提高內生效率,改變以往以銀行為主的資金和投融資流轉通道,給整個金融服務體系帶來更多的活力。
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居民在日常理財和投資中的策略變化。隨著直接融資占比的提高,居民在銀行體系以外可以選擇的理財和融資渠道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情況下,這些理財、融資服務的門檻更低,服務更便捷。隨著整個風向的轉變,居民的資產配置也會逐漸從保守的存款和銀行理財轉變為存款、股票、債券、保險、互聯網理財等多樣化的資產配置體系。
貨幣市場基金在2013年以來開始熱銷,就是正好搭上了這個風口。不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最終鋪開,貨幣基金的吸引力也會慢慢下降,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戶選擇其他收益更好的、期限也比較靈活的產品來完成自身的資產配置計劃。
與寶寶類產品收益下浮相比,股市經歷大跌之后還在慢慢恢復元氣,何時回暖實未可知。有很多股民其實混淆了理財和投資的概念,理財講究的是穩健、安全和保值增值;而投資則是具有較高的風險性,主要是通過風險性的博弈來獲取更高的收益可能性。對于一般的工薪家庭而言,需要做好一個資產分配的比例,主要還是以穩健為目標,同時還要保證較高的靈活性。因此,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股市這個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只能是資產配置的一小部分,而不應該是全部,否則一旦股市下跌將十分被動。
寶寶類基金已經是很多互聯網理財平臺的標配產品之一,隨著傳統寶寶類產品收益的下降,目前各種互聯網理財平臺也開始通過自身的資產標的配置,來給用戶提供更多穩健、靈活性好、收益較高的產品,比如平安陸金所推出的零活寶活期理財產品。
此前股市一路扶搖直上,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入股市。隨著股市的大跌,更多的投資者接受了這一嚴謹的風險教育:即需要在一個穩健的固定收益理財和高風險的權益類理財之間做一個良好的匹配,將資產逐步合理配置到各種穩健理財通道。
或許,未來的趨勢是這樣:銀行存款被分流的趨勢不會變,因為這是國家金融體系改革和拉動內需消費、刺激多層次金融體系發展的必須;而銀行存款第一波是被寶寶類產品分流,而后是股市、債券、理財等,即便寶寶類產品收益下降,但會有部分資金留存在活期理財賬戶上;此外,還有更多的穩健安全理財產品不斷推出,用互聯網的便捷支付、低門檻和靈活管理手段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理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