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果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70)
互聯網金融范疇廣泛,涵蓋P2P、眾籌、“余額寶”類互聯網理財產品等多種不同形式,本文僅選擇互聯網金融中的互聯網理財產品進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慮:(1)互聯網理財產品是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是目前發展最成熟的、市場參與度最高的互聯網金融產品。(2)理財業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研究價值。根據《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年底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6955元,普通居民理財需求較為強烈,但實際可行的投資渠道較為狹窄:銀行存款難抵通脹壓力;藝術品、貴金屬要求較高的專業知識;房地產、債券的資金門檻高;股票、外匯的風險大。(3)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必由之路,是商業銀行“反脫媒”的主動選擇。
2010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逐步打破了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的壟斷。2013年6月余額寶正式上線,被視為是開啟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元年”。隨后,騰訊、百度、京東、蘇寧、網易和新浪等各大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推出各自的理財產品,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互聯網理財從無到有、蓬勃發展。
資金規模方面,互聯網理財業務規模增長迅猛。以余額寶為例,根據天弘基金披露的余額寶2014年年報,截至2014年年底,余額寶用戶數達到1.85億,資金規模達5789.36億元,累計為用戶創造收益257.94億元。反觀銀行存款,2014年4月居民儲蓄存款較上個月減少6546億元,存款同比增速僅為10.9%,創下8年來增速最低。
資金收益率方面,在互聯網理財產品剛推出之際,收益率多集中在6%-7%,部分產品甚至超8%,如中國平安第三方支付平臺壹錢包與平安大華基金對接的“活錢寶”,收益率曾高達11.2%。2014年4月以來,由于市場資金面逐漸寬松以及貨幣基金競爭加劇,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由升轉降,目前普遍在4.0%左右浮動(如圖1)。

圖1 2013-2015年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
距離2004年第一筆銀行理財產品問世,至今已有十年時間,綜觀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現狀,主要呈現以下的特點和趨勢:第一,發行數量與規模較大。截至2014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9.13萬款,同比增長27.53%;銀行理財產品余額15.03萬億元,同比增長46.78%。第二,投資期限趨向短期化。根據wind金融數據庫,期限在6個月以下的短期理財產品是當前銀行發行的重點,達到了總發行數量的86.95%。第三,投資領域多樣,產品類型豐富。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品種接近5萬,按收益類型可分為保本固定收益、保本浮動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等三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度和目標客戶群體較為多樣(見表1)。

表1 銀行理財產品按投資品種分類
與傳統銀行理財相比,互聯網理財產品具有更低的準入門檻、更強的流動性和更高的收益率,為大眾理財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選擇,也給傳統銀行理財業務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嚴峻的挑戰。
互聯網理財產品幾乎無門檻限制。最低1元即可購買,甚至部分產品的起售金額僅為0.01元,如百度白賺、微信理財通等。同時,大部分互聯網理財產品實行零手續費,進一步降低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真正實現了大眾化理財。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限額過高。據央行頒布的《201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4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8.5萬億元,人均存款余額為35458元。據有關調查發現,中國75%的存款集中在10%的人手中,從而大致可推算出90%的人口只占有12萬億存款,這些人的真實平均存款其實是10000元左右。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最低限額是5萬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起點集中于10-15萬,甚至部分理財產品起投金額高達百萬,這一投資限額對我國廣大普通居民來說較高,銀行理財產品“小眾化”。
金融理財產品都面臨著投資風險,且種類不同風險不同。雖然互聯網理財產品還要額外面臨著網絡信息安全風險,但大多數都通過投保的方式將風險有效轉移。在風險披露方面,銀行一般不會主動披露客戶的每日收益情況和實際收益率;而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每日收益和累計收益均可在其官網或手機客戶端隨時查看,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當前市場上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大都可實現T+0交易,流動性極強。這是因為互聯網理財產品主要是投資于貨幣市場基金,我國貨幣市場基金實行T+1交易,再加上互聯網公司可以對其發售的理財產品進行墊資,就使得T+0交易成為可能。以余額寶為例,當用戶將資金轉入支付寶或中信、光大、平安、招行四家銀行卡時,可實時到賬;使用手機支付寶客戶端轉出時,可2小時內到賬;使用電腦在每個工作日15:00前將資金轉出,可“T+1”到賬,轉出限額由簽約銀行確定。
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申購和贖回都較為繁瑣,流動性較弱。一方面,在資金轉入時,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客戶必須去銀行柜臺“面簽”。雖然“面簽”可以起到風險警示作用,但遠不及投資者在網上操作來得簡便和高效,也嚴重限制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網上銷售渠道,“面簽”不是唯一的風險警示方法,更不是最優的方式;另一方面,在資金變現時,除了部分現金管理類品種實行T+0交易外,其他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投資期限,尤其是封閉式理財產品,在封閉期內不可提前贖回,也不能追加投資。
目前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由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不同,收益率也各有不同,以wind金融數據庫中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不同期限下的收益率為代表(見圖4),橫軸代表天數,縱軸代表收益率。可以發現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管理期限主要分為: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3-6個月產品的收益率集中于5% -6%,3個月以下的集中于4% -5%。直觀看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略遜于銀行理財產品,但若將流動性考慮在內,互聯網理財產品則比銀行更具優勢。

圖2 2007年至2013年17家商業銀行各類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和收益率分布
此處為便于分析,將余額寶作為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代表,將其與目前比較熱門的3種1天期的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對比。假設一名投資者有5萬元現金,想投資于超短期理財產品,他在2014年X月1日申購理財產品,2014年X月6日資金必須變現,按照表2中的7日年化收益率、申購時間和贖回時間計算到期收益,余額寶的到期收益均超過了銀行理財產品。

表2 余額寶與銀理財產品收益比較
互聯網金融具有即時性、移動化、小面額、低成本等特點,這既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較為缺乏的特質,也符合商業銀行未來以“客戶為導向”的發展方向。商業銀行應借鑒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積極展開合作,并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所不具備的線下網點優勢、客戶優勢,以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要敢于創新,商業銀行可以在不與國家政策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加強與保險、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共同研發出契合國情、市場和本行實際情況的理財產品,而不是一味模仿國內外同行。其次,要善于創新,即創新出來的產品不是一味求新求異,而是能夠為客戶增收益,為銀行創利潤。銀行可通過與互聯網公司或第三方平臺合作,以求合理規避最低投資限額、“面簽”等硬性規定,與互聯網理財產品在支付便利性、賬戶安全性和流動性方面差異化經營。
例如,渤海銀行曾推出一款名為“添金寶”的銀行卡余額基金型理財產品,該產品的最大亮點是貨幣基金申購贖回全自動。客戶申辦一張“添金寶”借記卡后,存入的錢將自動轉為貨幣基金,一分起存,不設限額;在客戶需要使用資金時,無需發出贖回指令,可直接通過ATM機取現或轉賬,也可以直接刷卡消費。“添金寶”賬戶還可直接用于認購渤海銀行代銷的其它基金產品以及投資貴金屬交易。與“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相比,“添金寶”突破了線上線下的界限,申購贖回更加便捷,可直接消費和提現。因此在該卡推出后短短3個多月內,就新增40多萬客戶,歸集資金超過100億元,這顯然是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在理財產品競爭中的一個成功案例。
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產品容易被模仿,營銷容易被超越,服務容易被跟進,而唯有人才是對手短期內難以獲取的稀缺資源。在天弘基金社會招聘網站,可以看到天弘基金對債券基金經理、理財產品經理、數據業務分析師等核心技術人才的需求較大,且提供年薪在16萬-25萬之間。商業銀行若想在與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中獲勝,必須注重專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首先,應實行嚴格的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可以借鑒發達國家銀行業對理財人員考核方面的經驗,采取考試、年檢等多種形式對理財人員進行選拔和審核,做到“人手有證,持證上崗”,從源頭上保證理財人員的資質。其次,應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和激勵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員工持股計劃,增強凝聚力,在高管人員中探索實施股權激勵制度,確保高管人員與銀行整體利益一致,減少高素質人員外流。
1.立足社區銀行,關注普通客戶群體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經營重心的下移和經營模式的轉型,零售業務越來越成為商業銀行競爭的重點,在“貼近百姓、源自草根”的特點上,社區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有著相通之處。首先,商業銀行應立足社區銀行網點,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加強信息收集,建立詳細的客戶信息檔案。隨后,進行客戶細分,明確目標客戶和重點客戶,逐一制訂針對性、個性化的銀行理財方案。同時,與互聯網金融結合,進行產品創新,推出具有濃郁地域性特點的理財產品。如推出集生活便利(繳納水電費)、商戶優惠(社區超市、理發店打折)和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社區專屬聯名卡,增強社區身份認同,又可生活便利和財富增值。
2.強化對高端客戶服務方面的優勢
互聯網金融服務更多地是為小微群體提供低成本、標準化的金融服務及產品,針對高凈值客戶及對公客戶,銀行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經營優勢,此類客戶群體需要的是定制化和高度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及產品。通過為單一客戶量身打造定制化的服務方案和金融產品,如制定儲蓄計劃、投資計劃、保險計劃等,再依托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支撐來降低運營成本,銀行依然保持一定的競爭力,能保證較好的利潤來源。
[1]李慶治.“余額寶”又一次“改變”了銀行[J].國際金融,2013,08.
[2]郎咸平.9成中國人人均存款9000元 不敢花錢[N].理財周刊.2013,04.
[3]莫易嫻,曾祥菁.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沖擊與對策——以余額寶為例[J].新金融,2014,06.
[4]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
[5]邱勛.余額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啟示[J].新金融,2013,09.
[6]尚敏.淺析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同質化問題[J].財會月刊.2014,09.
[7]徐會志,劉建.互聯網理財的法律監管[J].中國金融,2014,08.
[8]趙靜.關于銀行理財產品健康發展的思考[J].新金融,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