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平
新常態下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
李麗平
上海市化工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上海200030)
摘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分析了我國化工行業面臨的問題和發展機遇,展望了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關鍵詞新常態結構調整創新節能減排
我國經濟發展已邁入“新常態”,其核心特征為:一是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即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三是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1]。我國化工行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對產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出現行業增長停滯、產值效益下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但同時也面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等帶來的一系列發展機遇。
1.1大宗基礎性產品過剩情況嚴峻,創新能力較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工行業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經成為化工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輪胎、氮肥、磷肥、純堿、燒堿、硫酸、甲醇、電石、乙烯等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在2008年以前,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行業產能過剩。此后,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增強的影響下,全行業產能過剩矛盾逐漸凸顯。
2013年,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過7億t,加工量4.8億t,產能利用率僅68%。精對苯二甲酸(PTA)的產能利用率由 2012年的 84.3%降至68.6%。磷酸一銨產能約1750萬t,產量1168萬t,產能利用率為66.7%;磷酸二銨產能約1950萬t,產量1544萬t,產能利用率為79.2%,而國內需求量僅為800萬~900萬t。甲醇產能5 550萬t,國內表觀消費量3709萬t,開工率約59.5%,扣除氮肥生產對聯醇的影響及焦化行業對焦爐氣甲醇的影響,國內甲醇產能過剩約1 000萬t。氯堿行業中,燒堿產能3850萬t,產量2 854萬t,開工率74.1%,國內表觀消費量2 648萬t,產能過剩約1 200萬t;聚氯乙烯產能2476萬t,產量1530萬t,表觀消費量1708萬t,行業平均開工負荷僅61.8%,產能過剩近1 000萬t。純堿產能3 100萬t,產量2 393萬t,開工率77.2%,國內表觀消費量2 245萬t,產能過剩約850 萬t。電石產能3790萬t,產量約2300萬t,開工率僅60.7%。輪胎產能7億條,產量約5億條,開工率約70%。氫氟酸產能223萬t,產量108萬t,開工率48.4%。有機硅單體產能240萬t,產量160.6萬t,開工率66.9%。[2]
目前,我國大部分大宗產品的產能利用率不高,在低價值、同質化的中低端市場,產品供給過剩嚴重;但在個性化、差異化的高端產品市場,供給不能滿足需求,需要大量進口。2014年,我國進口有機化學品達4 100萬t,同比增長5.1%;進口合成樹脂超過3 200萬t,同比增長2.9%。其中,進口對二甲苯(PX)達到997.3萬t,同比增長10.2%;進口芳烴混合物502.3萬t,增速高達25.3%;進口聚乙烯911 萬t,同比增長3.3%。[3]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術難以有質的突破。
領先的跨國化工企業均將創新與企業核心戰略變革、戰略資源的獲得及核心人才價值相結合,形成良好的創新激勵機制和創新文化,以客戶為中心,持續地投資于創新活動,不斷地實現技術上或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從而獲得核心競爭力。而我國大部分化工企業在科研開發方面投入較低,內部創新體系簡單松散,人員配備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到位,尖端研發設備缺乏,嚴重限制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此外,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導致新技術擴散的速度快、成本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企業進行技術研發的積極性。
1.2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企業成本上升
石化行業是典型的資源環境約束性產業,90%以上的產品原料來自于礦產資源,而我國石油、天然氣、天然橡膠、鉀等資源相對缺乏。2014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達到59%;硫黃進口依存度超過48%;鉀肥進口依存度約42%;天然橡膠進口依存度超過80%。同時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分布極不均衡。我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1 583萬人,比2013年年末減少了371萬人。這已經是我國勞動力人口連續3年下降,并且數量有所加大。近年來,持續、大范圍霧霾的肆虐意味著環境承受力已接近臨界點,在不得不向污染宣戰的形勢下,粗放式增長受到很大的制約。人口紅利衰減,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之土地、能源、水、環境容量等生產要素的進一步緊張,致使企業成本不斷增加,對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形成擠壓。
1.3安全環保壓力不斷增加
我國石化行業的“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一直位居工業行業前列,重大安全環保事故也時有發生(如晉濟高速甲醇燃爆事故、江蘇如皋雙馬化工公司硬脂酸造粒塔爆炸事故、山東金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烴車間甲烷段爆炸事故、南京揚子石化乙二醇精制塔爆炸事故,南京德納化工有限公司多乙二醇丁醚裝置爆炸事故等)。在化工產品的生產、儲存、運輸過程中,由于違章操作、管理漏洞、違法生產經營等導致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以及污染物違法排放,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引發了不少環境污染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影響。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環保意識的增強,民眾對環保的要求不斷提高,普遍形成了“談化色變”的心理,非常排斥周邊的化工企業,類似PX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目前,安全環保問題已成為制約化工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化工行業,尤其是現代煤化工,是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戶。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國政府于2009年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這對化工行業來說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如何處理好行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全行業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1.4市場體制機制不完善
目前,在我國化工行業,市場體制機制還有許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存在同產業結構優化相矛盾的一面,如政策透明度低、政府對企業投資的干預,尤其是地方保護主義,不但使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得不到有效發揮,資源無法實現合理配置,更阻礙了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4]中外企業國民待遇差別、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欠缺、環保和節能相關法規實施不到位、項目審批耗時長、行業準入政策與標準執行不嚴、市場自動出清機制不健全等,嚴重影響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1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新機遇
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從投資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將為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市場和空間。
我國是人口大國,并且已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們消費水平和層次的提升以及消費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提升對化工產品的需求量。汽車產業、建筑產業的平穩發展,保持了對化工產品的旺盛需求。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產業升級,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電子信息、新能源、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金融、物流、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這些高端產業和新興服務業對日用化學品、以碳纖維為代表的復合材料、高性能塑料、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太陽能膠膜材料、大尺寸硅單晶片、TFT(薄膜晶體管)液晶材料、低毒高效的新型農藥等化工產品,以及“三廢”處理技術、CO2捕集利用技術、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技術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化工產品的升級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和市場機遇。[4-5]
2.2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中的機遇
我國政府圍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為精簡政府機構創造了條件,也為未來市場環境的優化提供了前提條件。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吸引具有活力的民營資本進入化工產業,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上海自貿區、中韓自貿區的設立以及許多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對我國化工行業來說,意味著更多的全球性機遇。“一帶一路”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也給化工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面對歐洲,可以進行新技術引進及合作開發;面對南亞、非洲,可以進行資源整合;面對中亞、西亞和東南亞,可以合理利用其低廉的天然氣及基礎化工原料,發展中高端產品。[6]通過改革開放,從原料、技術、產品和營銷等方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與整合,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隨著全球石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原料的多元化,化工產品趨向于高端化、差異化發展,綠色環保亦成為發展的主流方向。面對基礎化工產品產能過剩嚴重、創新能力較弱、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等問題,“調結構、轉方式”是實現我國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
3.1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結構性產能過剩矛盾
大宗化工產品是我國化工行業的重要基礎,其生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主導地位。由于產業政策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造成低端建設大量重復,競爭激烈,而中高端缺口依然依賴進口。“十二五”期間,產能過剩之勢仍在蔓延,甚至一些曾經的新興產業也邁入了過剩的行列。因此,化工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促進大宗化工產品的結構優化。
在甲醇、農藥、焦炭、電石、燒堿、純堿、化肥等行業,首先要強化政策約束機制,通過環保、能耗、清潔生產等標準和政策的嚴格執行來淘汰落后產能;其次,在技術和環保方面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避免產能過剩產品項目的重復建設;再次,打破地方利益保護格局,調整地方發展模式、部門管理方式和企業競爭規則等,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以市場機制為主導,通過兼并重組促進行業內的優勝劣汰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最后,對于階段性過剩產品,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或通過技術創新豐富產品的種類和牌號,以滿足市場需求。[4]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淘汰落后、總量控制、內部優化將同步推行。
3.2技術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目前,我國化工行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在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生產要素成本剛性上升的情況下,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再來自于規模和數量,而是來自于技術和效率。因此,創新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源泉和動力。
建設高效完備的技術創新組織體系。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聚焦于“客戶驅動”的新產品、新應用的開發和改進,設定近期和長遠創新目標,建立不同層次、分工科學、責任明確、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的內部創新組織架構。[4]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研發投入,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研發團隊。
加強與跨國公司合作,提高創新能力。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基本上已實現研發、生產的本地化,它們不僅在我國建立了研發中心,還與高等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研究關系,開展了多種創新項目的合作。我國化工企業應實施開放式創新策略,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學習吸收它們在技術、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管理、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和經驗,實現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7]此外,還應加強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促進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研開發及產業化聯動機制。
3.3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是化工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我國基礎化學品產能過剩嚴重,同質化競爭激烈,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均較低,不僅影響了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嚴重制約了我國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我國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產品(如專用聚氯乙烯、氟化橡膠、高純電子化學品等)缺口較大,每年都要大量進口才能滿足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石化產業結構的調整,通用化學品的市場空間將逐漸被壓縮,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特殊化學品和專用化學品的市場份額則將逐步擴大。因此,產品向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精細化、專用化方向發展是我國化工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實現轉型的有效途徑。
(1)化工新材料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高鐵、新能源、電子信息產品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化工新材料的最大市場。3D打印、節能環保等產業的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電子化學品的需求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將為化工新材料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應重點發展膜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膠、有機氟硅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特種纖維、新型無機化工材料等,選擇國內具有一定研發基礎的化工新材料,加快推進產業化,如聚[2,5-二羥基-1,4-苯撐并吡啶雙咪唑](PIPD)纖維、聚酮類纖維、碳化硅纖維、聚碳酸酯、乙丙橡膠、異戊橡膠等。針對重點品種,突破關鍵工程技術。[4]
(2)生物化工產業
生物化工產業是石油化工原料最重要的替代途徑之一,包括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生物農藥、生物環保、生物制造、生物服務等新興產業領域。世界經合組織(OECD)指出:“工業生物技術是工業可持續發展最有希望的技術”。[8]生物化工技術最大的特點在于能充分利用生物質資源,節約能源,易于實現清潔生產。巴斯夫、陶氏、拜耳、杜邦、帝斯曼、塞拉尼斯等跨國公司均將生物產業作為重要的增長平臺和未來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我國生物技術在上游技術方面與國外差距不是很大,但下游技術水平,尤其是純化處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國生物化工產品主要為基礎化學品(玉米乙烯和冰醋酸、生物乙醇、生物天然氣等),產業鏈條短,尚未進一步延伸;大部分地區的生物化工產業還停留在宏觀規劃層面,真正形成規模企業、主導產業的還不多。要重點研發生物反應器,持續提升發酵法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改進我國生物化工產品的分離和提純技術,大量研制生物化工裝備,大力推行微生物法以替代化學法,研發工業化生產基礎化工新產品的技術。[9]
(3)現代煤化工產業
我國能源現狀為缺油、少氣、富煤,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煤屬于碳多、氫少、雜質多,低效、高污染能源,現代煤化工發展過程中帶來的水資源大量消耗、區域環境負荷大幅增加等生態環境問題已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促進煤炭高效清潔轉化、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保護環境減少大氣污染已成為普遍共識。要在煤炭資源豐富和環境容量允許的地區,堅持規模化、一體化、基地化的發展模式,加強資源循環和能量梯級使用;將煤制油與石油、天然氣加工項目優化組合,以做到優勢互補;對煤炭加工轉化的多種單項技術進行耦合、集成,聯產生產多種清潔燃料、化工原材料及熱能、電力等產品;積極發展CO2的捕集和埋藏技術。[4]
(4)節能減排
化工行業能耗高、污染重,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應重點攻克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酚氨及雜環類廢物降解、危險廢棄物與惡臭氣體的處理等問題,開發廢棄化工過程催化劑、高濃高鹽化工廢水資源化利用等行業急需的“三廢”處理技術,推廣揮發性有機物深度凈化處理、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及系統近零排放等成熟技術。[10]
3.4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我國基礎化工產品嚴重過剩,因此企業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是開拓國際市場,減輕國內壓力。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化工公司退出了基礎化工產品的競爭,轉而發展高精化工產品,另外,第三世界國家對基礎化學品還有很大的需求,國內相關企業要抓住機遇,打進他們的市場。二是進行海外投資,到國外去建設化工基地,轉移部分剩余產能。二戰后美國援建西歐的“馬歇爾計劃”,20世紀80年代日本推動傳統制造業向亞洲“四小龍”、中國和東盟轉移等例子,證明產業轉移是緩解產能過剩和轉移國內長線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非洲大陸油氣資源豐富,除北非8個國家外,化工產品市場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生產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有可能成為全球化工行業下一個高速增長的地區和世界化工產品的主要市場;現階段非洲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相似,有10億人口,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工資處于全球最低水平且近期內不會過快上漲,因此,這里也將是全球勞動力密集產業轉移的最后一站[11]。許多跨國公司,如陶氏化學、道達爾、三井化學株式會社等均已在非洲開展了化學業務投資,我國企業也要利用資金和技術的優勢,發展和轉移國內的化工產業。
目前,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在產能過剩、粗放發展以及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的形勢下,淘汰落后產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創新發展,調整產品結構、工藝結構,積極開拓市場空間,將成為我國化工企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常態: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大趨勢[Z].[2004-05-22].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22/12389880_0.shtml.
[2]孫偉善.石化行業產能過剩預警報告[DB/OL]. [2014-04-14].
[3]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回顧與展望 [J].現代化工,2015,35 (3):1-8.
[4]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交流與外企委員會.未來十年世界石油化學工業發展趨勢和中國創新發展機遇——跨國公司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未來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5]李勇武.“新常態時期”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J].地球,2014(10):62-63.
[6]生意社.“一帶一路”將給八大行業帶來什么?[Z]. [2015-04-19].
[7]孫冰,徐曉菲,萬旭東.開放式創新研究述評及展望[J].管理現代化,2015,35(1):124-126.
[8]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iotechnology for clean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processes: towards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R].Paris:OECD-report, 1998.
[9]婁選東.我國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1.
[10]石油化工行業發展趨于綠色化[Z].[2015-04-11]. http://www.pvc123.com/news/huag.html.
[11]林毅夫.中國新常態下的企業機遇[M]//吳敬璉,厲以寧,林毅夫,等.讀懂新常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52-353.
中圖分類號TQ-9
收稿日期:2015年7月
作者簡介:李麗平女1983年生碩士主要從事化工行業情報調研與雜志編輯工作
Trends of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Li Lip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normal,th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emical industry a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offered.
Key words:New normal;Structure adjustment;Innovation;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