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黃嘉欣
摘要:在“科教興國”的背景下,人們意識到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進步與推進分不開,而推進科技的發展又依靠教育的關系,政府開始加大力度推進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廣州市通過與省政府共同規劃、建設、管理、監管廣州大學園區,組織建立擁有自己特色的大學園區。通過闡述高等教育園區與城市經濟的相關關系,結合廣州大學園區的具體情況,在借鑒國外大學園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對廣州市大學園區現狀進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探討園區建設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并就大學園區與城市經濟的互動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園區 城市經濟發展 影響 廣州大學園區
一、引論
1995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了進行科教興國戰略,即指全面貫徹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堅持以教育為本,把科學技術以及教育、培養人才排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前列,增強國家的科技軟實力及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素質以及科技文化水平。在此背景下,人們意識到了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進步與推進分不開、而推進科技的發展又依靠教育的關系,政府開始加大力度推進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廣州市通過與省政府共同規劃、建設、管理、監管廣州大學園區,組織建立擁有自己特色的大學園區。廣州市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國家一線城市和核心城市,對外貿易發達、經濟發展迅速。廣州大學園區作為國內一流的高等教育園區,致力于培養高級人才、技術研究和交流,通過將研究、教育、生產組合成一體的區位因素,將園區打造成為與城市經濟高度協調的生態化、信息化的基地,該園區的建設為廣州的經濟發展注入一股新動力,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挑戰。研究高等教育園區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園區建設與城市經濟的關系,結合廣州市經濟發展的變動趨勢對園區建設提出建議,有助于廣州大學園區未來發展。
國內外學者就大學園區的定義做出論述與定義,但截止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取得公認的理論定義,大學園區在目前已經有很多衍生詞,如科技園區、大學城等等。國外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外很多高等教育園區已經與企業形成了互惠的合作關系,逐漸形成了科技園區,更多學者研究的是科技園區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其次在于更多學者的研究方向更多是高等教育園區對城市的影響,集中探討園區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比較少。國內關于大學園區的研究,如吳承春等認為,通過大學園區建設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張海燕等認為,大學園區吸引外資跨國研發機構與本土高校、科研院以及地方企業合作,當與地方企業和產業的合作與融合還處于起步階段;袁新敏和馬仁鋒認為,大學園區在推動區域技術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陳薛孝等認為,大學園區對區域經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劉寧認為,恰當的大學園區可以成為一種具有集聚效果的增長極,推動周邊的房地產建設并帶動周邊地區的消費;盧景認為,大學園區對區域經濟發展已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如促進當地的經濟積聚、增大就業、提高當地人文素質等。
二、廣州市大學園區發展概況及問題分析
1.廣州大學園區發展概況
廣州大學園區共兩期工程,面積共43.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建立在廣州市番禺區的小谷圍島,面積為17.9平方公里,計劃學生人口容量為20萬人,城市人口容量為35萬人。二期工程建立在一期工程南面對岸的新造鎮,面積25.3平方公里。園區與廣州國際生物島則形成了73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科技教學合作交流基地、國際一流人才培養特區。園區的規劃建設于2003年1月開始,2004年9月1日迎來第一批進駐大學園區的10所廣東高校新生。廣州大學園區仿照北京環狀設計,以放射式環網狀將內環、中環、外環三個半徑不同的同心圓環形路把大學園區分段成中心休閑區、生活區和教學區。該園區作為國內一流的大學園區,致力于培養高級人才、技術研究和交流,通過將研究、教育、生產組合成一體的區位因素,將園區打造成為與城市經濟高度協調的生態化、信息化的基地,并通過經濟增長極提升園區內經濟水平。
據統計,該園區內的各大學擁有30多個國家特色專業,近年來新興的電腦軟件以及生物科技方面增添軟件與信息科技、材料與能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工業設計等面向戰略新興產業等15個學科專業,增幅達34.9%。園區內各大學更是全部具備培養碩士研究生的資格,其中七所具備培養博士研究生資格。多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基地被設立在園區內。
2.廣州市大學園區發展問題分析
(1)流動人口數量日漸增加
廣州大學園區的建造,帶動了大量流動人口,人口數量增加引發了就業緊張、住房、糧食等資源供給緊張等城市問題。同時,因人口超過環境的承載力,會導致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2011~2015年園區應屆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將近5萬人,這近5萬名畢業生將會面對社會求職,求職人數增加即競爭人數增加,求職難度加大,同時找不到工作的人數也會增加。
(2)交通通達程度欠佳
該園區作為廣州東部的重要軸點,雖然已經逐漸形成立體化的交通網絡,但園區處于小谷圍島,與城市的接駁線路較少且搭乘時間較長。園區內的交通體系并未完善,園區內公交線路僅有9條,未能足以承載園區40多萬學生的日常活動。多數大學生認為園區內公交車存在擁擠和班次少的問題;由于大學有特定的上下課時間,園區在上、下課時間容易發生堵車、人車搶道的事件。目前,僅有南沙港快速路、新化快速路、官洲隧道和廣州地鐵4號線共四條線路可供市民進出園區。
(3)園區安全管理問題
該園區為無校門式園區,即沒有校門的來往人士進行過濾,人員混雜厲害,且園區樹木茂盛,幾乎完全擋住外面巡邏車輛的視線,晚上道路的燈光灰暗,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盡管每間學校在門口和路口、路面安裝監控攝像,但大多只安裝在內環,多處地方形成了監控死角,保安亭也多為閑置狀態。北亭村、南亭村、貝崗村、穗石村共四個村在園區中保留,村內多房屋出租給外來人口,園區內外來人口密集,人員復雜。
三、國外大學園區發展的借鑒與啟示
1.國外大學園區發展簡介
(1)硅谷大學園區
由硅谷大學、圣塔克拉拉大學、圣何塞州立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西海岸校區、斯坦福大學五所大學和位于硅谷內的高科技工業園區所組成的園區被稱為硅谷大學園區。目前,進駐這片區域的企業越來越多,它們向園區租借土地,同時在實驗或者生產產品時運用大學研發的最新技術,這部分資金成為硅谷大學園區的經濟來源之一,促使園區內大學不斷發展并擁有先進的科學設備。同時,大學為這些公司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使硅谷內的公司與大學有著良好的互助關系。
(2)劍橋大學園區
劍橋大學園區位于英國東南部,有著優美的環境和便捷的交通。園區由劍橋大學作為主要的研究中心,創造出大量研發和創新記錄。劍橋大學園區形成了以大學、新興企業和大型跨國企業三方聯合合作的經濟網絡,吸引大量來自國內外的投資。園區內就業機會充足,每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6.3%。劍橋大學園區為英國增加了550億英鎊的稅收,280億英鎊的出口金額,人們稱這種現象為“劍橋現象”。
2.國外大學園區發展經驗對廣州大學園區的啟示
(1)政府制定鼓勵政策
美國硅谷的發展歷程中,政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政府在硅谷發展初期的軍事訂單以及對硅谷的軍事工業支持,促進了硅谷的早期發展,繼而促進了硅谷大學園區的建立。在劍橋大學園區的進程中,合資企業、區政府辦公地和英國政府的合資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搬進科技園區內,從而導致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的衍生。廣州政府應該借鑒它們的做法,首先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廣州大學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如高新企業進駐園區、頒布園區培養技術人才的政策、降低園區內高新企業租金優惠政策等,從而讓廣州大學園區以政府作為媒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力。
(2)與地方企業合作
廣州大學園區可以與高新企業合作,使得園區與地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助關系,園區為地方企業提供具有高水平、高能力、高技術的就業人員,并且提供優秀的研究環境與設施,地方企業憑借高科技人才以及研究隊伍等,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等一系列活動,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3)與所在城市協調發展
廣州政府在規劃大學園區時,應該考慮園區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將園區的規劃作為一個長期戰略,將城市的部分產業與園區合作并導入園區內,使園區與城市經濟有機接軌。同時以園區充足的人力資源、科技資源以及區位資源,將融洽的經濟產業擴散性發展,衍生出新的城市經濟產業,獲得新的經濟活力。
四、高等教育園區建設對廣州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1.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建立園區近十年來,園區在校學生人數由剛開始的4萬人發展到現在的16萬多人。經由廣州大學園區培養的畢業生接近40萬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數量在廣東省畢業生中所占比例分別為15%和30%,為廣東省產業發展以及轉型升級帶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園區通過直接教育以及勞動者再培訓,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人才面向社會,提高了社會的勞動力水平以及經濟發展能力。
2.提高地區生產總值
大學園區所在的小谷圍街區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62771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475401萬元,可以看出小谷圍街區生產總值在近年來大幅度的提高,在這其中園區功不可沒,特別是2013年的生產總值與2007年相比,提升了接近8倍。
3.影響土地利用狀況和交通便利性
廣州大學園區所處的小谷圍島,原本是孤懸珠江中心,不通陸路,人員往來只有水道可行。當地居民大多以耕地、種植為主,土地利用類型多為農田。建立園區后,小谷圍島大部分土地類型轉換成公共用地,并分設有教學區域、公共設施區域、生活區域和其他的區域等,改變了原來土地單一的使用方式。同時,大學園區的建造,讓小谷圍島成為東部生態軸的重要節點,已經逐漸形成完備的立體交通網絡。
4.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通過建立大學園區,廣州市利用園區內高素質人才以及技術進步,將廣州市產業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不斷推進。園區的建立,推動了廣州市旅游行業、服務行業的發展,增加廣州市第三產業的經濟比例,對優化城市產業結構起著重要作用。
五、促進廣州市大學園區與城市經濟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1.引進高新技術企業進駐園區
政府應鼓勵高新企業進駐園區,為高新企業聘請園區學生出臺利好政策,與園區進行比較穩定的交流合作,將技術知識形態轉化成產品,增加經濟效益。其次,將政府合資或大型企業的公司地點轉移到園區,并以低租金的優惠政策吸引高新企業進駐園區。同時,園區與企業簽訂友好合作協議,提供學生到公司實習、工作,鼓勵教師、學生與地方企業進行合作,并為企業提供合適的研究團隊及人才。
2.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園區應致力于促進廣州市產業結構升級,結合廣州市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以人力資源及旅游資源為重點發展經濟。通過高素質人才發展網絡軟件產業,提高科技化和現代化水平;通過加強旅游業發展,如黃埔軍校、廣東科技中心等對廣州地理概況、人文景觀進行宣傳,打響廣州品牌,推動旅游業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3.改善園區內交通狀況
首先,園區管理方可組織學生對公交車搭乘人數最多的線路以及公交線路等待時間頻率的調查研究,按照調查結果,增加公交車班次以及減少公交車等待時間的方法。其次,在園區中增設更多的公交線路以及交通方式,提高園區內的交通通達程度。建設水上BRT線路,為園區增添一種新的交通形式,同時可以緩解陸地的交通堵塞狀況。再次,在建設道路方面,政府以及園區管理方應與專業人士研究道路規劃建設的合理性,適時提出合理的修改方案,對園區道路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建設,便利園區師生的出行。最后,在園區與市區之間增添多種連接的交通方式,使人們更加方便來到園區進行學習和交流等。
4.成立園區創業基地
廣州市政府可以與園區合作,制定和出臺相關的優惠扶助政策,推動園區創業基地建設,加強相關的大學生創業培訓以及服務,如實行創業資金貸款政策,支持以及推動創業基地的發展,積極幫助或解決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以及困難。成立廣州大學園區創業基地,是進一步整合公共就業資源、完善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措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吳承春,唐仁華,胡紫玲.大學科技園建設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源動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62-64.
[2]張海燕,馬仁鋒,袁新敏.長三角大學科技園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特征與問題研究——兼論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J].創新,2010,(2):73-77.
[3]袁新敏,馬仁峰.大學科技園區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科技與經濟,2011,(02):39-44.
[4]陳薛孝,黃小勇,饒慶林.大學科技園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例[J].企業經濟,2012,(05):122-125.
[5]劉寧.大學園區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6]盧景.淺析淮安市大學園區集聚對城南經濟發展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4,(2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