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明
摘要:農村家庭實際具備的社會地位水平與其子女的早期社會化教育過程的開展質量密切相關,圍繞這一論題,首先對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展開了梳理,之后從經濟地位、權力地位、家庭聲望以及文化素養等角度對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問題展開了論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家庭 社會地位 子女早期社會化
一、針對子女早期社會化問題的已有研究
早期社會化問題,是指嬰兒階段到學齡前階段的人類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對兒童實施這一階段的社會化培養,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指令和安排兒童學習基本社會規范,初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實現對自我存在意義的初步認知,以及性格秉性的簡要建構。早期社會化過程是人類個體實現良好的成長路徑目標,以及社會適應目標的重要奠基階段,時至今日,早期社會化問題已經成為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研究論題。
針對心理學、傳播學以及社會學的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可以基本性地發現如下特征:
心理學理論,主要關注兒童早期社會化實踐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特征,重點關注兒童群體的自我認知、健全人格培育以及健康社會適應心理的形成,其心理性研究行為的關注重點主要致力于生理視角的動態因素,對社會化環境因素缺乏關注。
傳播學理論,主要研究各類信息傳播媒介對兒童的早期社會化過程,及其完整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化心理適應過程的影響,重點強調媒介傳播實踐因素對人類社會化過程的影響。
社會學理論,注重將個人的實踐行為與其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在研究個人社會化獨立實踐行為的同時,側重考量影響個人行為的綜合社會因素。
基于社會化視角,要實現對家庭的財富、權力、名望以及社會地位等綜合性影響因素的深化考量,明確這些因素對兒童群體的早期社會化實踐過程的影響,保證相關人口群體的早期社會化行為目標順利實現。
在農村家庭的研究視角之下,子女的社會化問題首先呈現出了在物質支持條件方面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與農村家庭實際具備的經濟地位,權利地位、社會聲譽以及文化地位水平方面的差異化格局緊密相關。擁有較好的資源占有狀態的農村家庭,往往能給其子女創造出較好的早期社會化實踐進程中的實踐環境,使其子女能在早期社會化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農村家庭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實踐進程的具體影響因素
(一)農村家庭的經濟地位對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實踐的影響
農村家庭的經濟地位主要涉及財富和收入兩個因素。財富,指的是獨立社會個體擁有的可以用于未來消費行為的價值形式。財富,可以幫助人們提供生活機會,使人們獲取實施商品和勞務交換行為的機會。家庭具備的財富地位,是評價家庭實際具備的物質基礎狀況的關鍵指征。家庭實際具備的經濟條件的差異性,將會導致其培養子女過程中在物質條件提供方面的巨大差異,進而影響其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實踐路徑。
具有較高經濟地位的家庭,能夠憑借其所具有的經濟資源,為其子女的早期社會化過程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并相對與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在教育資源占有方面的不公平性。基于物質條件充足性所給予的保障性與支持性力量,經濟條件良好的父母可以為子女的早期社會化過程設定相對理想的教育目標,而不會感知到在經濟資源方面的局限性,而經濟地位較低的家長,則不得不在其子女的早期化實踐過程中,面對經濟財富資源有限的客觀限制。
在制定子女的早期化教育工作目標的過程中,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村家庭往往更關注其子女實際具備的興趣愛好,并對社會環境的客觀發展態勢保持著比較充分的關注,能夠比較充分地滿足子女提出的一切經濟性支出需求,為子女的學習和成長實踐創造良好的物質性支持條件。為了切實實現最佳狀態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培養目標,父母往往會常性地向子女灌輸“努力成為社會建設精英的思想觀念”,并且時刻注重對其子女展開榜樣借鑒式教育。適當地關注了對國際視域中通行的先進教育理念的借鑒行為,致力于以最先進、最科學的教育實踐理念完成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實踐過程。
對我國現有農村家庭的收入實現格局進行考量,可以發現其具備的基本特征,現階段,種植業依然是我國農村常住人口的主要經濟性收入來源,而是土壤、氣候、水文條件的共同限制,農村家庭往往很難取得穩定的預期收入水平,這樣的家庭經濟生活發展格局之下,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實踐將會呈現出明顯的在物質支持條件方面的不穩定性。近年以來,部分農村家庭逐步性水產畜牧以及家禽養殖行業進行了過度,其實際經濟收入水平呈現出了在數量和規模方面的明顯穩定性,給其子女的早期社會化教育實踐過程創造了充分穩定的物質支持條件。
根據我國社會學者針對農村家庭基本經濟狀況以及早期社會化進程的調查分析,大約有85.6%的農村富裕家庭的家長,在其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實踐過程中,以各種形式對其開展過關于成長期望以及人生發展目標建設實踐的觀念新表述與指導,而在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一般家庭中,這一比例僅僅達到了42.3%。
(二)農村家庭的權利地位對子女的早期社會化過程的影響
思想家馬克思·韋伯將權力定義為:在社會關系中貫徹自身的意志,并實現對一切反抗力量的有效規避,是一種實現某種社會化實踐目標的趨向。它保證權利范疇的行駛者在遭遇反抗力量的情景之下也能實現對自身意志的充分實現。
農村家庭實際具備的權力地位差別將導致子女實際接受的家庭教育發生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較高社會權力水平的農村家庭,其子女往往能夠比較充分地感知到由于權力資源所引致的心理和身份認知度的優越感,達成某一任務或者是實踐目標的便利途徑以及附帶利益。這農村家庭的父輩往往都是權力和財富地位資源的大宗占有者。以及現行社會實踐環境格局中的精英群體成員。相應地,也就導致這些農村家庭的子女,在開展早期社會化教育行為的過程中,能夠接受到比較充分的精英階層教育理念熏陶,其家庭教育路徑中存在著極其明顯的完整化以及系統化特征,在這一過程中,這些精英家庭子女將逐步獲取關于權力概念的初步認知,實現其投入復雜社會實踐進程之前的充分的心理性以及物質性準備基礎。
三、結束語
農村家庭的社會地位問題與子女的早期社會化教育質量水平密切相關,從本文中所揭示的三個方面的調查數據以及理論分析可以發現,處于良好社會發展地位的家庭,往往能夠給予其子女較好的早期教育。并在此基礎上,為其子女的良好成長創造充分的前期支持條件。
參考文獻:
[1]袁艾蘭.農村獨生子女家庭親子互動模式探析——湖南省某村個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2]袁洪亮.城市體驗與農村籍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
[3]趙向利.流動兒童社會化狀況研究——以洛陽市兩所公立學校為例[D].鄭州大學,2006.
[4]李留東.浙江省專業運動員家庭社會階層背景與社會流動路徑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
[5]裴欣欣.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與家庭疏離——基于兩位留守兒童的個案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0.
[6]宋麗博.農村留守幼兒社會化現狀與策略研究——以巴彥縣為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