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華 李須戰
摘要:目前,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經濟生活新常態是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存在態和趨勢態,它具有“時空、主體、實踐、目標”四個向度,由此構成經濟生活新常態所對應的時空、主體、實踐、目標四重結構。這四重結構是多元的、立體的、統一的、系統的,承載著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關聯著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豐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經濟生活 系統 新常態
“態”可以表現為“勢”,稱為“勢態”;也可以表現為“力”,稱為“力態”;“態”還可以表現為“存在”,稱為“存在態”,可以是“某樣東西”的、“起作用”的、“顯現或呈現”的存在。由此而論,“態”無論是“勢態”、“力態”,還是“存在態”,具有時空向度、主體向度、實踐向度和目標向度?!爱斠粋€系統的力性和需性共同存在的時候,就體現出主體性”。對于“系統”而言,這種“力性和需性”、“主體性”應同時具有時空、實踐、目標三個向度?!靶鲁B”是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是不同于以往的趨勢性狀態。在當下中國社會大系統中,“經濟生活新常態”是指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它反映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也具有“時空、主體、實踐、目標”四個向度,由此構成經濟生活新常態的四重結構。
一、時空結構:形勢驅動、任務承領、挑戰應對疊加
對稱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由參與經濟活動的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結果。在我國經濟生活新常態中,對經濟的把握應以資源優化再生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統一為研究對象,而不是僅以資源優化配置為研究對象。無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可以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其對中國經濟的作用規律,在時空結構上的主要表現為形勢驅動、任務承領、挑戰應對三種結構的疊加。
關于形勢驅動,首當其沖是“如何看待經濟發展形勢”。
從國際形勢看,全球經濟仍處在危機后的調整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美國經濟復蘇之路一波三折,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脫困之局尚不明朗,新興經濟體增長依然乏力。我國經濟也呈現出“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經濟結構調整陣痛顯現”“經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這“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
近十年來,在我國一、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中,目前我國總體上正在由工業化的中級發展階段向高級發展階段過渡。在此階段,我國GDP增速呈現階段性下降現象。統計數據表明,2003~2007年我國年均GDP增長11.6%,2008~2011年年均GDP增長9.6%,2012~2014年年均GDP增長7.6%。這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過程。由此,“三期”疊加的客觀呈現,構成了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形勢驅動。
關于任務承領,首當其沖是“如何破解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的難題”。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中,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要主動遵循;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要主動承領;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化解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要主動調整。主動遵循、主動承領、主動調整的主體訴求,構成了“經濟生活新常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的任務承領。
主動遵循,就是以經濟的本質為自己的出發點,遵循經濟發展過程中內在的、必然的、確定的、穩定的、普遍的、有序化的聯系,把握經濟客觀規律、創建經濟科學規律,實現中國社會階段性經濟發展目的。主動承領,就是把握經濟對象的有序與無序、復雜與簡單、真善美,在有序與無序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建立起來的中國復雜經濟社會系統。主動調整,就是調整經濟社會系統內部的結構與結構之間、結構與要素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是否適合、是否對稱的問題,以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結構功能的有效發揮。
關于挑戰應對,首當其沖是“如何把握和引領‘經濟生活新常態”。
其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其發展機遇。目前,我國經濟有四個特點需要把握:一是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2014年我國GDP為63.64萬億人民幣,相當于美國GDP的60.21%、日本GDP的165.25%。二是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加多元。黨和政府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目前擁有足夠的戰略和政策儲備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三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2014年我國GDP增長率雖為7.4%,但就業、民生保障、物價指數、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方面有著良好的改善,總體表現為增長趨穩、就業總體穩定、物價平穩、農業穩固、居民收入穩增長。四是政府加大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2012~2014年政府下方行政審批事項700余項。2014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和注冊資本(金),與2013年同比分別增長14.23%和87.86%,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綜上,中國潛在的經濟優勢依然明顯。
其二,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其發展趨勢。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中,主要把握四種趨勢,即: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發展動力;轉型驅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宏觀政策由刺激增長轉向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結構調控。這四種發展趨勢,是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方向標。
其三,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其主要內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在調控方面,2015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主動適應和引領積極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和完善宏觀調控,保持區間調控,實施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在穩增長方面,堅持經濟“微刺激”與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并重。在調結構方面,實施市場主導、消費主導和服務主導新常態相結合。在促改革方面,堅持推進簡政放權與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相統一。
“經濟生活新常態”的把握和引領,成為對我國經濟發展總基調“穩中求進,以質取勝”的挑戰應對。
二、主體結構:速度換擋、結構升級、動力創新并行
馬克思的主體向度理論認為,“人的本質”具有“超越自然的限定性”。為了充分認識經濟生活新常態、適應經濟生活新常態、引領經濟生活新常態,“主體性”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中更加突顯。根據前述關于“經濟生活新常態”“三個主動”的主體訴求,遵照黨中央關于當前經濟生活新常態一系列論述的精神,其主體結構主要表現為“速度換擋、結構升級、動力創新”三者并行的結構。
關于速度換擋,指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是指GDP增長率8~10%,中高速增長是指GDP增長率6~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2020年前8年,中高速增長是指GDP增長率6.9~8%。近三年,我國GDP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仍保持7~8%,與1978~2014年年均GDP增長9.8%相比,年均增長速度回落1.8~2.8%。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0月最新預測,其后五年間全球年均GDP增長率將為3.9%,其中發達國家GDP增長率為2.3%、新興經濟體GDP增長率為5%。與發達國家或全球GDP增長率相比,GDP增速6.9~8%仍處于全球領跑狀態。
關于結構升級,指經濟發展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注重轉變生產方式與調整經濟結構的關系。目前,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必須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突顯,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
關于動力創新,指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創新。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區域空間布局的大調整,使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的紅利,即高新技術出新、區域空間調整、制度改革深化所帶來的紅利。
上述三大并行結構,是我國錯失數次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機遇后的重要認識成果,我國政府和人民越來越直面自身的現實力量,主動而現實地全面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主動進行深層次結構性調整,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迎接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
目前,雖然世界局勢跌宕起伏,但我國仍處在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保持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主動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生活新常態,充分認識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引導社會預期、推進科技進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揮企業家才能、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揮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主體性”作用,將經濟生活新常態下的各項事業奮力推向新高度。
三、實踐結構:經濟增長、目標轉換、文化彰顯共存
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中,不僅僅要關乎經濟的基礎性作用,也要關乎經濟在社會領域中的作用,特別要關乎經濟行為的文化向度。在現代社會,經濟從政治、文化等領域分離出來以后,發揮了獨特的基礎性作用,一時間,“經濟價值觀作為主流形態的價值觀處于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核心,這使人們產生一種幻想,只要有經濟、只要有經濟的繁榮,一切生活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倍聦嵣?,這種以經濟活動為核心而缺乏人文向度的思維方式,會導致這樣一種惡果,即:人的全部活動幾乎都變成純粹經濟指標的活動,有增長無發展的“繁榮”不停上演,人的心智、德性活動及其精神產品日趨貧乏,志趣的平庸化、需要的原始化變得日益露骨。
在經濟生活新常態的實踐結構中,經濟活動理應納入社會大系統加以關照,經濟不再專注于經濟指標的活動,更應是對生產關系及其政治、文化、社會發展諸方面發生作用。經濟活動不再是單一“孤芳自賞”的經濟指標,而是更加關注在此之上的人文活動及其價值展現。經濟生活新常態的實踐結構業已成為與社會發展必然聯系的經濟增長、目標轉換、文化彰顯相并存的系統結構。
關于經濟增長,在新常態下,不僅關注經濟增長速度,更專注經濟增長的質量。經濟增長,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增長,是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經濟社會發展?;蛘哒f,現實的增長要適合潛在的增長,現實的增長要處于宏觀調控的合理區間,而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新常態需要相關新常態的支撐,比如:產業結構的再平衡、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新常態;增長上限與增長下限的宏觀調控新常態;模仿創新轉向自主創新、跟隨創新轉向引領創新、技術創新轉向科技創新的發展動力新常態等。
關于目標轉換,在新常態下,不僅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更應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國家治理體系“四位一體”總布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相融合的“系統自信”,將經濟生活新常態發展任務提升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發展新高度,這其中既有經濟硬實力的支撐,更有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還有國民綜合素質的大提升。目標轉換的強度來自于經濟新常態發展的力度,目標轉換的寬度來自于科技文化創新的廣度,目標轉換的高度來自于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度。
關于文化彰顯,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完全突破了純經濟論的范疇,經濟不僅關乎經濟本身,更關乎政治、人文、科技、外交等系列文化發展狀況。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經濟發展的使命不僅在于經濟本身,也在于與經濟密切相關的文化。經濟發展既要提升文化自覺,切實做到“地位認識上高度自覺、規律把握上高度自覺、責任擔當上高度自覺”;也要增強文化自信,切實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更要實現文化自強,切實解決好“自強之魂、自強之路、自強之本、自強之源、自強之翼”的問題。“堅定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驅動中國創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復興”業已成為經濟生活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岸,也是文化彰顯的必由之路。
四、目標結構: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并重
目標理論認為,在人類社會系統中,個體或群體的目標與其行為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是為一定目標服務的。就經濟生活新常態下經濟活動目標而言,與個體、群體或集體的目標定向、自我效能和能力知覺水平有直接正相關,也與時空、主體、實踐結構有內在的系統統一關系,其目標結構包括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并重三個方面,這也是經濟生活新常態的三個子目標,三個子目標邏輯遞進、相互支撐、互為權重。
關于經濟發展,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下,可以預見,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勞動者的科技能力占比明顯上升,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企業收入占比明顯下降,國民收入占比明顯上升,收入正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投資率逐年下降,消費率逐年上升,消費已成為引導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
關于文化繁榮,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下,文化不僅是推進經濟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沒有文化的經濟發展,是純粹的物質主義,赤裸裸的經濟決定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廣大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求,為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注入了持續發展新的活力,這就需要經濟發展中有更豐富的文化元素、更豐厚的人文精神、更惹人喜愛的文化產品。
關于社會和諧,在經濟生活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和諧是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經濟發展質量的指向牌。經濟發展遵循競爭的倫理原則。競爭的倫理原則不僅是經濟發展所必需,也是社會和諧所必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實現人與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與人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安定有序、和諧相處,其指導思想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其根本目標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指向的國家、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
經濟生活新常態所對應的時空結構、主體結構、實踐結構和目標結構,多元復合,四位一體,系統統一,承載著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關聯著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豐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周丕基.力態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04:5.
[2]張一兵.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09:23.
[3]晏輝.經濟行為的人文向度經濟分析的人類學范式[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2:17.
[4]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