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奇洋
摘要:有幸拜讀過一本書——《規矩和愛》,它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學習和研究長達三十年的王濤先生所著。書中的很多觀點讓人嘆服,給人啟迪。于是假期里我便萌發了這樣一個念頭:一定要在家長會上跟我的新家長們一起分享里面的精彩。利用閑暇之余,經過我的精心篩選和認真整理,便有了我們今天這樣一個話題:讓孩子在規矩與愛中成長。
關鍵詞:孩子 規矩 愛
一、為什么要立規矩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可見規矩的重要性。其實做規矩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害怕父母或者老師,而是讓他們敬畏規矩。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
二、怎樣給孩子立規矩
立規矩是一件認真而神圣的事情,不能隨便,不能憑著自己的心情高興時就放縱孩子,任其所為;不高興時就一丁點小事就責罵孩子,讓孩子委屈難受。為了避免做規矩的隨便,我們要做到以下四點。要樹立權威;在心理和操作細節上都認真做好準備;注意規矩的一致性;要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后果。
(一)如何樹立權威
當然要靠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特別是要按理辦事,說一不二,該嚴格要求時絕不心軟。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父母和老師要多學習,具有廣博的知識,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敬重你、佩服你。
(二)在心理和操作細節上怎樣做好準備
除了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不能輕慢,在做規矩時的心態和準備都不能隨便,如果沒有認真的準備,匆匆開始,就會草草了之,非但這個規矩不能做好,反而會影響到以后做規矩的權威。所以在開始做規矩之前,你要做很多的準備,先要好好分析為什么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習慣,應該怎樣解決才有效。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當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一方面要理性地肯定,另一方面心里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會反復,這是他在拷問你規矩的界限是否堅硬。但是第一次認真的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同樣,其他很多事情都需要這樣給孩子做規矩。比如說每天回家先一心一意認真完成作業,才可以出去玩兒,或者看一會兒動畫片之類的。
(三)注意規矩的一致性
有效的規矩是一致的規矩。但是在家庭中除了有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所以要做到規矩的一致就顯得不那么容易。為了做到盡可能的一致,除了父母自己常常需要反思,在實際操作中不妨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把重要的規矩寫下來。這樣既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也能幫助家庭其他教育者統一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剛開始時規矩不必面面俱到,但是每一條規矩都要具體,懲罰也要明確。當然,如果孩子這方面做得好,也不要忘記表揚。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緒,仔細分析孩子的行為,按孩子的行為動機來決定懲罰。因為規矩如果隨著情緒來,就不穩定,不一致。
第三,對不同的孩子要有公平的規矩。注意,這里我們用的是“公平”而不是“一致”。什么是公平?公平不是一致對待,而是按照所應該的分別對待。我想請問一下我們班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有多少?請舉手!放心!我不是搞人口清查哈!看來下面的話題我們真還有必要探討,學習。這里我想提醒我們家里有兩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兩件事。第一,幫助老大順利完成由獨生子女都非獨生子女的過度。第二,當孩子大一點后,要公平處理兩個孩子間的沖突。公平的原則是:護大不護小。為什么呢?因為只有大的得到尊重,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護、謙讓小的。所以要培養小的對大的尊重。要知道大的也還是孩子,如果你沒有注意樹立大的威信,他并不能理解你所說的哥哥的意義。每當沖突發生就批大護小,其實對兩個孩子都不好,大的因為委屈越發恨小的。而小的則學會了有一點小事就尖叫,日后甚至會利用大人去欺負大的。久而久之兩個人的關系只會更加對立仇視。
不僅在兩個孩子發生沖突時要護大的,平時生活中還要注意在小的面前樹立大的威信。培養大的學會使用權力的同時,要培養小的如何和大的交流。例如,當大的會算錢了,去超市的時候,可以給大的一點錢帶著小的在超市里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時候小的就不得不服從大的。如果大的能為小的買一些東西,你就要表揚大的。這個過程中也要讓小的學習怎樣向大的要求和商量。當然,當大的威信樹立后,你要不失時機地去引導他愛護小的。雖然我們強調護大,并不是不講道理地去護大的,當發現大的確實有問題時,也要批評,但是盡量不要當著小的面。總之要在講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尊重大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兄則友,弟則恭”的理想關系。
(四)要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后果
如果說敬畏是做規矩的目標,懲罰就是規矩的底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常常舍不得讓孩子接受懲罰,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失去對規矩的敬畏。那如何懲罰孩子,或者說如何打孩子呢?這真的是一門藝術,對父母的要求也很高。
第一,打孩子不能帶有憤怒。很多父母對此不理解地說:“如果我不生氣了,干嗎要打孩子?”如果是這樣你應該先問問自己究竟為什么要打孩子?然后判斷一下自己這樣打孩子究竟是教育還是發泄你的怒火。在現實中,你很想打孩子的時候,往往是不能打的時候,因為你有憤怒。而你憤怒過后不想打孩子的時候卻是你應該打的時候,因為規矩不能隨便拿掉。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時候是身不由己很無奈的,但正是這份無奈,可以讓孩子明白規矩在父母之上的道理,正是這份無奈,讓孩子看到父母對規矩的敬畏。正是這份無奈讓孩子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第二,打孩子不能用手,而要用杖。如果用手打孩子這是用發泄替代教育,而且很容易對孩子造成身體的傷害。不要小瞧因為情緒失控那瞬間的力量。如果用杖打孩子,哪怕我們只是去伸手拿杖短短的幾秒鐘時間有時也能幫助我們冷靜下來。
第三,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語言交流。因為要用語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訴他為什么要打他,打幾下。這個語言交流的過程對父母要求很高,甚至需要有專門的訓練。簡單地說父母要控制情緒,言簡意賅,但是態度要堅決。要學會一種說話的能力:輕聲輕氣說重話。
第四,打孩子需要有愛。當我們沒有憤怒時,打孩子變得如此艱難無奈,這份無奈體現的是我們對孩子肉體的愛惜。當我們帶著這份無奈不得不打的時候,體現的是我們對規矩的敬畏和對孩子靈魂的大愛。
如果孩子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會失去感恩的心。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會失去敬畏之心。如果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信和謙卑。規矩和愛是教育的核心,規矩和愛是統一的,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