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
摘要: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反思。當堂課上學生出現一些狀況時,我們要想一想,教材編排的用意,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出現狀況的原因,及時地處理,讓我們的學生遠離思維的誤區,快樂的學習,這是我們教師應該盡的最起碼的義務。
關鍵詞:估算 教材 二年級 反思
給二年級的孩子上過一節課,題目叫做《有多少個字》,這一節課的內容主要是估算,是給一篇文章估算一下大約有多少個字?學生有的回答大約100個字,有的回答大約1000個字,答案很懸殊。對于這兩個答案,我還是可以接受的,二年級的孩子,對于100、1000的概念還是很模糊的,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還沒有初步的估算的方法,也沒有形成良好的數感。因為聽到了一個學生說大約100個字,于是另外一個學生就說我看大約99個字,我看大約101個字……對于這樣答案,是我意料之外的答案,我沒有想到學生會這樣回答,就算不知道估算的方法,答案也不能99個啊,難道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嗎?估算不等于亂說。如果是數出來的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下了課我的情緒一直沒有平靜,為什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答案,我不得不反思一下了。
于是我翻開數學課程標準,細看了起來,因為我想給自己找到這樣的一個答案:教材中為什么要安排估算這樣的內容?對于這樣的內容教師應該怎么授課學生才更容易接受?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有什么用?帶著這樣的問題,我一邊看一邊思考,慢慢的我的心情平靜了下來,因為我意識到了,出現這樣的狀況的原因更多的在于教師自身對于估算的認識上。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重視估算教學,將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如果把目標定位在做一些機械的訓練,可能就會給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定勢。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近似意識,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實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主要包括: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為解決問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等。而學生形成良好的估算習慣,有助于他們對數、問題及結果的直覺感受,從而使事物的樣態更加清晰及準確,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課標中說的很清楚,只是作為年輕教師的我,還沒有徹底的領悟。
知道了教材中編排這部分內容的用意。那學生學習估算有什么用呢?在什么情況下要估算?對于這個問題,我細細的翻看了一至五年的教材,我發現真的有好幾處都安排了估算的內容,比如,《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華家鋪地板,圖形是一個組合圖形,首先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42平方米的地板夠用嗎?我想這樣問題的設置非常貼近實際的生活。當我們自己家裝修鋪地板時,是否應該有一個簡單的預算呢?這樣的預算會為我們節省很多的用料。這不就是一個生活實際的運用嗎?再如,《衛星運行的時間》一課,在計算114×21時,學生初次接觸三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學生掌握了估計的方法后,知道了要比多少分鐘多,要比多少分鐘少,這樣就知道了結果要在什么范圍內,當學生出現的答案偏離了這個范圍,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了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計算中估算可以檢驗自己計算的是否準確。現在孩子大多都有馬虎的缺點,我想這也是避免學生出錯的一個好的方法。
既然估算有這樣的好處,教師在教學此內容時應該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首先,教師要對該內容足夠的重視。這樣的課不能隨便說說而過,要精心的設計,要讓學生知道它的重要性,正確的理解。其次,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掌握正確的估算方法。《有多少個字》一課,估計一篇文章有多少個字,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先數出一行有多少字,然后數數有多少行,湊整加起來就可以;也可以引導學生分段進行估計,由部分估計整體……估計方法是多樣的,但是一定不能沒有根據地亂說。學生掌握了合理的方法,明確了估算的意義,那么這樣的課學生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用力只能做好,用心才能優秀。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反思。當堂課上學生出現一些狀況時,我們要想一想,教材編排的用意,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出現狀況的原因,及時地處理,讓我們的學生遠離思維的誤區,快樂的學習,這是我們教師應該盡的最起碼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