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都產生很大變化,從進化角度分析,這種變化是怎樣產生的?查閱了相關資料后,從兩個方面對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進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生物膜系統 分裂方式
學習了生物進化后,筆者對真核生物的出現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從進化的歷程看,生物進化的順序是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真核生物在原核生物之后出現,其結構和功能更為復雜。那么,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結構到功能,生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查閱了相關資料后,筆者淺顯地歸納了下面兩點。
一、生物膜系統的進化
原核細胞中的生物膜只有細胞膜。真核細胞除了細胞膜外,還有細胞器膜、核膜。因為這些膜在成分上很相似,功能上也有聯系,因此我想它們是可以相互進化的。那么,如此復雜的生物膜系統是怎樣進化而來的呢?
大多數人認為,細胞膜內褶皺形成內質網,內質網進一步曲折,把核區包裹起來形成核膜。然后原始內質網可進一步分化為高爾基體、溶酶體等細胞器。這種觀點可以解釋各種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的相似性,并能解釋單層膜結構細胞器的特點,以及核膜為何是雙層膜結構。然而,此觀點仍存在不足,因為真核細胞中存在著兩種特殊的細胞器——葉綠體和線粒體,他們不僅是雙層膜結構,而且存在遺傳上的獨立性,即含有少量的DNA,這又如何解釋呢?
我記得有一道題目中提到過“葉綠體是藍藻和細菌的共生體”,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我查了相關資料,發現確有此說,就是美國學者Margulis提出的“內共生學說”。該學說認為,較大的原核細胞可吞入其他較小的原核細胞,它們便產生了共生關系,以后逐漸特化為其中的一種細胞器。例如,被吞入的需氧型細菌可變化為線粒體;被吞入的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藍藻則變為葉綠體,如此,便逐漸完成了向真核細胞的進化。
二、細胞分裂類型的進化
了解相關信息后,我知道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為二分裂。當其分裂時,復制后的DNA隨細胞膜上的間體彼此分開;同時,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向內生長,形成隔膜,將細胞質分成兩半,形成兩個子細胞。
真核細胞則進化出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三種分裂方式,其中基本的分裂方式是有絲分裂。與二分裂不同的是,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都有染色體的出現,在細胞分裂間期,以絲狀的染色質的形式散漫的分布在細胞核中。當進入分裂期后,絲狀的染色質便高度螺旋化,形成又短又粗的桿狀染色體。細胞分裂結束后,染色體會解螺旋,重新成為絲狀染色質。從二分裂到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這樣的變化具有深刻的意義。
細胞的分裂方式雖然不同,但一般都是將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均等分配到子代細胞中去,以保證遺傳的穩定性。顯然,在細胞分裂時,桿狀的染色體比散亂分布的線形DNA更有利于被均分。并且,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還實現了基因重組,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使進化速度明顯加快。
總之,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不斷地完善,這使得生物的適應性、變異性更強。正是因為這樣,生物界才充滿了異常的神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