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明
摘要:英語的學習涉及感知、記憶、思考、歸納、想象等一系列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論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發展,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從多元智能理論入手,闡述了該理論的結構和特征,探討了多元智能理論優化職高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同時注重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學生評價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09年秋季學期起,在全國的中等職業學校提供了國家規劃新教材——《英語(基礎模塊)》。該教材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出發點,突出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并鼓勵教師探索各種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和自主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這些理念和多元智能理論是非常相符的。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結構和特征
1983年,美國哈弗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是由九種智能要素構成的。它們分別是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一種智能都有其核心的能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這九種智能。
通過多元智能優化英語教學,在多元智能化的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應用能力,可以全方位開發大腦潛能,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優化職高英語教學
多元智能優化英語教學,可以和學生的智力強項相結合,突出優勢特點來學習英語和使用語言,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在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智能多樣化的特點,設計符合不同智能的活動。
1.對于語言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和模仿,鼓勵學生公開演講或開展辯論大賽。如《英語1》中每單元的Pronunciation Practice中讓學生熟練跟讀并展示;開展繞口令大賽;每節課前讓學生做一個Daily Report等。
2. 對于擅長數理邏輯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推理題,趣味智力題或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注意語篇的線索,通過上下文猜測生詞,理清基本結構,推測故事劇情發展;也可以對打亂的句子重新排列,組織成文。例如《英語1》教材第33頁的補全發票,第36頁中購物清單填寫及計算最劃算的買法等任務,對于數理邏輯能力強的學生最為適合。也可以在聽力材料中設計一些對錯題,問答題;閱讀中段落配對,看圖說話等。
3. 對于擅長音樂智能的學生,他們對音樂和節奏有著敏銳的感覺。職高的學生音樂愛好廣泛,善于模仿,樂于表現。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或課外的音樂資源,把音樂和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如《英語3》第2頁聽說可以利用圣誕節的歌曲來導入新課,引出圣誕。又如《英語2》第22頁,關于娛樂活動主題可以設計用音樂和電影等來豐富課堂。
4. 對于空間智能比較強的學生,他們對于結構,空間,色彩,線條和形狀的感悟能力比較強。教師利用掛圖,多媒體,電視,網絡視頻輔助教學;在《英語1》第114頁講解指路時,利用教室內布局讓學生操練turn left, turn right ,也可以看地圖讓學生描繪路線等等。
5. 對于運動智能較強的學生,則喜歡控制自身的肢體,運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思想及解決問題。他們更適合在“在玩中學”這樣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把游戲考慮其中。如《英語1》中第62頁聽說的內容是愛好,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些動作表演自己的愛好,讓大家猜。也可以在聽說和閱讀后加入表演故事的情節來吸引和鍛煉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學習和應用英語。
6. 對于喜歡人際交往的學生,他們擅長與人交往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快速反映和學習。教師如果能積極創設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氛圍,則能最大程度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高效學習,同時也能避免學習英語的恐懼感。如新教材的聽說讀寫活動中多設計同桌合作,小組合作,教師則對小組進行輔導或提供幫助,有利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共同提高,優勢互補。
7.對于擅長自我認知智能的學生,他們具有自我認識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利用該能力計劃和引導自身。可以讓這些學生合作制定學習計劃,利用機會表揚鼓勵;也可以鼓勵他們寫反思,總結;課后也可就鼓勵該類學生通過書面或網絡聊天的形式用英語溝通等。如《英語1》《英語2》《英語3》沒學期開始都有我的英語學習計劃,就特別適合該類學生。
8. 對于特別喜歡觀察自然的學生,他們在通過接觸和了解大自然的奧秘來學習。教師可以鼓勵該類學生多進行每日氣象預報,介紹自然界動植物趣事,或引入一些環保的內容和知識,并聯系話題展開討論。
總之,教師在設計英語課堂時,要考慮學生智能的多元化以及不均衡性,設計的活動應該盡可能多的涵蓋多個智能,幫助和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智能強項或優勢智能互相組合來學習英語,促進學生各智能均衡發展。
四、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學生評價
評價對于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既然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擁有多元智能,那么教師就不能單一的統一標準來評價學生,而需要有多元評價的理念。
1.教師要利用發展的眼觀看待學生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職高的學生,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應該有機的結合起來,筆試和口試相結合。
2. 教師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考慮跟創設更多相對真實的場景和交流活動,進行真實的操練和展示。鼓勵學生共同合作,利用多種智力綜合性處理問題,完成任務,體驗成功和快樂。
3. 教師要重視過程,看輕結果。職高的學生,有學習的能力和態度,但基礎弱,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能僅從考試結果來評價學生的好壞。而在重視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要給予更多的建議和鼓勵幫助。
4. 教師要多種評價相結合。由于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有片面性,在評價中也可能不夠公正和全面。因此,可以結合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來做到相對公正公平,使職高的學生能更進一步客觀的看待自己,需求更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從而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版
[3]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