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醫療猛于虎 患者因此喪命
“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藥費利潤10倍起?!边@句話真實地反映了老百姓看病貴的現狀。專家指出,過度醫療猶如一個“無底洞”,吞噬了有限的醫療資源,給國家、社會和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無形中抵消了醫保增加給百姓帶來的實惠。
廣東一病人死后欠“天價”醫療費
葉前 陳先鋒 張琴
“因膽結石住院1個月花費45萬元”、“1個月輸液330公斤、輸血14000多毫升”、“病人死后仍在計費”?!皬V東東莞一病人死后欠‘天價醫療費”一事讓兀數人再次刺痛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神經。
49歲的湖北籍外來工吳喜英因膽管結石人住東莞市鳳崗鎮廣濟醫院,經過先后兩次手術、共28天的治療,醫治無效死亡。留給丈夫肖國海的是1張高達45萬元的醫療欠費單。
有人說,一個膽結石住院1個月要花費45萬元,那么仝中國90%以上的人都不用看病了,辛苦半輩子賺的錢還不夠看一場病。
在肖同海家人租住的出租屋,記者看到廣濟醫院出具的長達9頁的“住院費用表”,列出320多項收費項目。費用統計欄顯示,總費用為450205.42元。
廣濟醫院副院長高樹生確認,病人確實產生了約45萬元的醫療費用,但病人總共只繳納了1300元,醫院是墊付費用進行搶救和治療。
肖國海確認:“住院后,我們的確先后兩次共交了1300元押金,第1次800元,第2次500元。”
廣濟醫院醫務部提供的費用說明顯示,在45萬元醫療費中,藥品費約24萬元、手術及治療費用約3.5萬元、檢查費近3萬元、輸血輸氧費9萬多元、護理及材料費約3.7萬元,還有一些其他費用。
東莞市衛生局已就高價醫療費展開調查。該局規劃財務科科長戴莉紅表示,判斷醫藥費用是否過高主要是依據醫囑和護囑以及相應的治療單據。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醫院開出的費用暫不存在太大問題。但收費只是一個結果,更關鍵的問題是看治療過程是否符合規范。
類似這樣的事情多了,難怪病人對醫院的信任有所保留。
醫德缺失醫生成開大處方機器
當醫生最關注的不是患者的病患而是“公費還是自費”、“帶了多少錢”,當醫學專家專注的不是如何用自己醫術治病救人而是如何多開“大處方”賺回扣,醫學也就喪失了其“仁術”的核心而淪落為“錢術”了。
醫療專家不問診 埋頭苦干開“大方”
李增錄
在河北,一市民夜問,右腹下部疼痛難忍,忙到一家三甲醫院急診,醫生診斷“可能是腸痙攣”,打了止痛針,囑咐他明天檢查確診。第二天,他掛了一知名老專家的號。排隊候診時,見一農民提著一大兜藥出來,他悄聲問“這些藥多少錢”,農民伸出5個指頭說:“500多!”
輪到他就診時,他訴說著病情,老專家似聽非聽,也沒問話,只摸了摸他的右下腹,便提筆開藥。他問醫生:“是不是腸痙攣”,醫生卻問:“報不報銷”。拿出醫療卡,醫生大筆一揮,就開了中藥、西藥兩張處方并叮囑:“把藥拿來,我教你怎么吃!”當病人想看看開了什么藥,怎奈藥方上的字跡龍飛鳳舞,根本看不懂。交費后得知,兩種中藥300多元,再加兩種西藥,總計400多元。他把藥拿給醫生,醫生一邊說怎么服藥,一邊在藥盒上寫,他問:“不是有說明書嗎?”“你會看?”“我會看,就是不會看你那龍飛鳳舞的大處方!”醫生似乎聽出病人的不滿,趕緊招呼“下一個”。
其實,專家是怕病人拿了處方去街頭藥店買藥,故意書寫潦草,并且不怕麻煩,特別囑咐把藥拿來教你怎么吃;為了開大處方,醫生特意準備了國家明令限用的塑料袋;為了多開大處方,醫生既不問診,也不認真檢查,爭取時問埋頭開單,多開一張是一張。醫療專家成了開大處方的機器,患者卻忍氣吞聲成為挨宰的羔羊!
根治過度醫療任重道遠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2010年12月2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召開的
聯組會議上說,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于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這種過度用藥危害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補貼虧損就能抑制過度醫療嗎?
郭文婧
由于診療成本高,醫院存在靠多開藥、多開檢查單等過度醫療行為來增加醫院收入,填補虧損。北京市衛生局負責人表示,本市將通過對醫院虧損項目進行全額補貼、推廣臨床路徑、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等方式緩解百姓的就醫負擔。
確實,多開藥、多開檢查單等過度醫療行為,是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采取措施遏制這種行為,是民心所向,值得肯定。然而,以仝額補貼公立醫院虧損的方式,能否達到目的,還要等待實踐的驗證。
為了防止公立醫院的虧損成為無底洞,北京市衛生局設置了一些前提條件,比如“醫院必須開展政府主導下的醫療項目成本核算工作”,這種思路有可取之處。但是,成本核算卻是一門大學問,涉及到設備采購、折舊、換代、維護、維修、耗材,涉及到軟硬件配套,涉及到人力等,僅僅在政府的主導下,能否核算清楚,還是一個問號?在成本核算的過程中,會不會產生腐敗,讓納稅人成為冤大頭,也是令人擔憂的新問題。
現實的問題是,一方面醫院說不多開藥、不多開檢查單,醫院就虧損;另一方面是患者排很長的隊拿藥,排很長的隊做檢查,而且在這家醫院做過的檢查,到了另一家醫院,還得重新做一次,醫院給出的說法是“只對本院的檢查結果”負責。在這種情況下,醫院究竟是真的“一-損”,還是假的“虧損”;是體制性“虧損”,還是人為“虧損”,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
那么,如何避免醫院多開藥、多開檢查單等過度醫療行為呢?路有三條:第一條,應該堅持推行醫藥分家,醫檢分家,既要對現在醫院的藥房、病檢進行托管,更要嘗試建立獨立的藥房和病檢機構,讓檢查結果全國通用。第二條,進行立法,對醫院和醫生故意的多開藥、多開檢查單等過度醫療行為進行懲罰,讓醫院和醫生不敢冒險。第三條,在加大醫院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大醫生職業道德的宣傳教育。
政府的錢,在本質上都是納稅人的錢。在用途上,應該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不要花冤枉錢;在程序上,應該征得納稅人的同意,至少要提請人大討論通過;在外部條件上,要充分保證納稅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因此,衛生局在補貼醫院虧損的決策上還是應該三思而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