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賓,張志武,李雪蓮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東營市廣利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模式
李德賓,張志武,李雪蓮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介紹了東營市利用世界銀行GEF贈款淮河流域海域污染防治項目基本情況,分析總結了廣利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模式,以期為其他類似地區的流域污染治理提供參考與借鑒。
東營市;全球環境基金;廣利河;水污染防治
近年來,渤海生態問題日益突出,陸源超標排放導致渤海海域的污染較為嚴重。東營市的主要污染源自城鎮與農村的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例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家畜養殖垃圾、化學肥料和農業殺蟲劑等。廣利河作為貫穿東營市中心城區的主要排水河道和連接黃河與渤海的唯一河流,由于廣利河流域工農業迅速發展,污染加劇,加上治理措施相對滯后,使得該流域水體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對廣利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緩。
2012年,東營市啟動了 “全球環境基金(GEF)贈款淮河流域海域污染防治項目”,利用全球環境基金(GEF)500萬美元贈款和東營市地方配套共計約2億元資金實施,項目建設期4年。該項目以山東省淮河流域片廣利河小流域作為示范,通過可持續性措施,減少陸域點源及非點源入河排污總量,提高河流水體的自凈能力,減少入海污染物總量,減輕海域水體的污染程度。通過綜合的流域管理對東營市廣利河流域進行污染控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廣利河是渤海海域小清河水系支脈河的支流,河道西起黃河南展大壩王營閘,向東南流經中心城區,與溢洪河匯合后經廣利港入渤海,全長約60km,流域面積510km2,在供水、排水、防洪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GEF贈款淮河流域海域污染防治項目位于東營市東營區和墾利縣廣利河流域,主要包括人工濕地和水閘優化調度、農業和農村污染治理、能力建設和政策制定、項目管理和實施支持等4部分內容。
1.1人工濕地和水閘優化調度
通過在東八路建設濕地,處理部分廣利河水,經處理后的廣利河水經黃河路水系回用;通過水閘調度優化,減少污染物排放;分泄、引用、滯蓄江河天然徑流及調節水位或阻擋海水入侵,對水閘進行有計劃的管理運用。
1.2農業和農村污染治理
通過有效的技術和管理進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污染減少和農村污染治理,以便在選定的區域減少點源和非點源污染物負荷。主要內容包括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儲糞池、生態攔截溝、農民環保協會等的建設。
1.3能力建設和政策制定
通過建設環保培訓中心,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提升當地群眾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參與度,增加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對該項目的支持;通過培訓等方式,加強對項目機構人員對項目實施和執行的能力;通過政策制定,解決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政策問題,更好的實現項目既定目標。東營市農業局聘請了東營市職業學院 (培訓中心)和墾利縣農業培訓中心,作為項目相關培訓的技術支持機構。
1.4項目管理和實施支持
主要包括項目進度報告與項目竣工報告的調查、編制,實施期農民環保協會運行與管理,招投標、采購文件審核專家,濕地和農業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審核專家,試點村不同作物的取土/水測驗、生態攔截溝水樣監測、棉花田污染物監測,小麥、棉花、玉米水稻土壤的取樣、分析和監測及環境管理計劃監測、病蟲害管理計劃監測等內容。
根據國際河流污染防治經驗,結合東營實際,提出了廣利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模式,即上游建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附小型人工濕地)、農村養殖糞便儲糞池、生態攔截溝、測土配方施肥、農田殺蟲燈等措施對農業農村污染進行治理,下游則采用人工濕地的方式處理上游產生的污水,以減少進入渤海污染物的總量。
2.1農業農村污染治理
2.1.1農村污染治理
1)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為減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在廣利河沿岸選擇趙家村、哨頭村、王營村、薛家村、姜家村、皇殿村、秦家村7個村莊為試點,采用“厭氧酸化+人工濕地(潛流)”的污水處理工藝處理生活污水。設計進水水質為:CODCr≤300mg/L,BOD5≤200mg/L,SS≤150mg/L,NH3-N≤40mg/L,TP≤6.0mg/L;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標準。
2)農村養殖糞便儲糞池。為減輕農村養殖場對環境的污染,本項目在哨頭村、王營村、薛家村、姜家村、皇殿村、秦家村等試點村莊設置了不同容積的儲糞池,用于集中收集養殖糞便,共建設42個5m3、40個10m3和1個50m3儲糞池。
2.1.2農業污染治理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項目選取了距離廣利河較近、對廣利河污染嚴重的哨頭、王營、尚莊、皇殿4個試點村,通過采取合理施肥、緩沖帶、生態攔截溝等不同措施,減少廣利河流域氮磷流失量。
1)合理施肥。針對小麥玉米輪作、水稻種植、棉花種植等不同種植模式,定位監測氮磷流失情況,評估合理施肥措施對氮磷減量效果。根據監測,農田調整最佳施肥模式能夠顯著減少氮的損失,氮流失減少量可達到61.7%,而對磷流失的降低作用不顯著。
2)緩沖帶。農田部分徑流所攜帶的氮磷養分首先被緩沖帶(距生態攔截溝左右各為10m)吸收攔截,過量的徑流水再形成農田尾水進入生態攔截溝。根據監測估算,試點村緩沖帶減少氮、磷流失量分別在82.98~627.42kg和3.66~16.10kg。
3)生態攔截溝工程。農田尾水是指經過灌溉或降雨后,從田間流出的地表徑流水。本項目通過在試點村建設生態攔截溝工程處理農田尾水,以達到對農田排水中所攜帶氮磷養分的去除、降解。根據監測數據估算,生態攔截溝能夠減少廣利河流域氮流失量約為100.5t,磷流失量約為230t。生態攔截溝對氮磷的去除效果較好,能夠降低氮流失量的19.90%,而對磷的去除效果高達89.84%。
此外,為有效應對害蟲,減少農藥使用,在試點村農田安裝了頻振式誘蟲燈,其中,皇殿、尚莊各安裝了30盞,哨頭、王營各安裝了20盞,并取得了良好的運行效果。
2.1.3農民環保協會
在廣利河流域沿岸選擇10個村作為示范點,并聘請環保協會專職工作人員對小麥、棉花種植技術進行指導,對村民進行農村環保、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農藥化肥的使用、協會管理等進行培訓,以推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15-10,農民環保協會培訓總人數已超過4400多人,農民環保協會在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方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2人工濕地
2.2.1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在整個項目的作用是對已進入廣利河的污水進行進一步凈化處理。本項目建設的東八路人工濕地工程分為世行贈款和地方配套兩部分。其中,世行贈款部分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土方整理、植物種植和生態浮床建設;地方配套部分工程內容主要包括項目區抽水、土方整理以及引水閘、布水渠、導流墻、涵管等建設。濕地面積約1.8km2,設計流量為7.0×104m3/d(每年3月至11月)和2.5×104m3/d(每年12月至翌年2月),設計進水水質:CODCr≤60mg/L,BOD5≤20mg/L,NH3-N≤8mg/L;TP≤1.0mg/L;出水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Ⅴ類標準要求。濕地內種植植物主要為蘆葦和香蒲,種植面積37萬多平方米。
2.2.2水閘優化調度
水閘優化調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廣利河河水進入人工濕地,并與其它水系進行銜接,回流廣利河,構成循環,即在濕地進出口建設引入閘和泄水閘,控制濕地進出水,使出水通過黃河路水系,經東二路水系循環回流廣利河。
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一是建立農民環保協會,依靠減少農村與農業污染的創新性技術措施,控制農村地區的點污染源與面源污染,減少排放到河流的點污染源與面源污染產生的營養物與污染物;二是改善濕地環境,提高河流的環境承載能力,優化水閘運行,調節流入濕地的徑流量,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三是世界銀行的合伙人——東亞海域環境管理伙伴(PEMSEA)與世行一起致力于戰略伙伴關系地區的宣傳與推廣。通過PEMSEA的幫助,提高廣利河流域組織機構的參與方式,完善政策與規章制度,向淮河流域甚至更大范圍內的流域組織機構宣傳和推廣戰略、示范技術和實踐經驗。
(責任編輯遲明春)
X522
B
1009-6159(2015)-12-0028-03
李德賓(1967—),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