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曉 霞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東陽 322100)
金華新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研究
杜 曉 霞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東陽 322100)
從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出發,在考察本地區原有公共文化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總結出了適合本地區新農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從而設計出更合理、更有活力以及符合本地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間,讓農民在參與公共活動時有更高的認可度和自豪感。
新農村,公共空間,文化,環境
農村的公共空間伴隨著人類的定居而產生,它是村民進行公共活動的場所,功能上不僅可以促進村民鄰里之間的交往,而且可以增進村民之間的交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同時,在公共空間的交往過程中,村民的生活習俗、傳統文化等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但在農村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的今天,農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建設滯后、文化被邊緣化,再加上現代化、國際化的沖擊,部分農村出現了很多新建筑和新的外部空間形式,是對城市和其他地方農村的簡單模仿和照抄,沒有經過合理的規劃設計。這種無序的建設,一方面使當地農村的公共空間丟失了傳統的歷史特色,造成千篇一律的風貌和形態,另一方面也使村莊之間的地域差異正在慢慢減少與萎縮。公共空間對人的吸引力也大大減弱,農民的公共交往逐步縮減。實踐也證明,沒有適合新時代要求的文化精神,新農村建設無疑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重構本地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已經是迫在眉睫。
本文從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出發,在考察本地區原有公共文化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總結出適合本地區新農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從而設計出更合理、更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間,讓農民更積極的參與到公共活動中去;設計出符合本地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間,讓農民在參與公共活動時有更高的認可度和自豪感。建立更有人性化、更有活力、更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讓農民在參與公共活動的過程中,增進之間的有益交往、豐富其業余生活。
地理環境:
金華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區,典型的地貌特征是“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為丘陵盆地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森林覆蓋率達60%,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溫適中,熱量豐富,雨量豐富,干濕兩季明顯。金華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人文風雅。
人文環境:
在新農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首先應注重保留并整治周圍的物理環境,在尊重傳統的尺度和肌理的前提下,組織變化有序的村莊公共開敞空間;其次公共空間的設計應符合本地區的文化特色,讓農民有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激發農民參與到公共生活中的積極性,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街道。美國評論家B·魯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中這樣闡述:“博洛尼亞人整天來往于柱廊之中,盡管如此,仍有一天去兩次的習慣,他們絕不想取消柱廊下的儀式性散步。中午和黃昏時,大量人流在這個走廊上來回遛彎,這時要是不遇上朋友簡直是不可能的”??梢?,街道在村民的日常交往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同樣如此,在本地區,街道也是村民日常交往的空間,街道、弄巷是人們交往機會最多的地方,已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街道伴隨著周圍的建筑而生,由兩旁的建筑、圍墻、小品、植物等構成,形成相對較為封閉的外部空間,是農村公共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街道的功能除了交通、交易以外,還有形成村莊結構、提供生活空間、體現村莊風貌、布置基礎設施等。而本地區大多數農村的街道很少或基本沒有考慮到散步的行人多樣化需求,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為了讓街道可有人性化和更富有活力,可以在主要供行人交通的街道上增設座椅、長廊、路燈等設施,讓街道為行人的交往提供更合適的空間。
本地區地形以丘陵盆地為主,大多數村莊依山而建,街道較為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為了讓街道更加的滿足村民的生活需要,景觀近景以建筑和植物為主,遠景一般為附近的山脈,因此,街道的景觀與建筑形式息息相關,要想讓街道更有文化內涵、更有人情味必須賦予建筑應有的內容。
2)廣場。廣場相對于街道而言,主要的功能在于服務于人而不是交通,可以看做是村莊的公共客廳,是滿足村民散步、休息、交流、集會、娛樂等活動的重要公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把廣場看做是街道的延伸和擴展。美國景觀大師西蒙茲曾這樣闡述廣場:“我們規劃的不是物質,不是空間,而是人的體驗。”本地區很多農村都沒有設置廣場,即使設置了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面積過大或過小,位置不夠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缺少活力和人氣等。因此,廣場的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當前村民的生活習慣出發,充分考慮村民的多重感覺和需要,設置集跳舞、健身、活動、散步、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廣場。廣場的設施也應該盡可能的細化,考慮到村民的最大化需求:設置座椅、路燈、預留電源插座等。
在設計上,首先,廣場的邊界應該清晰明確,邊界可以是建筑的外墻、綠化、陳設等,避免設計單純遮擋視線的圍墻,讓廣場和外部空間具有一定的連通性和交流性,形成更為積極的外部空間,當活動進行時,可以吸引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其次,應該對廣場的地面進行鋪裝,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鋪設不同的材料,并盡可能和周邊的街道區分開,在具體鋪設時,視覺上應能夠形成向心性和收斂性,讓廣場作為獨立的領域凸顯出來。
每個社區因當地的環境、歷史背景、人文文化產生的獨特的社區廣場文化,其功能側重點也相對不同。
3)綠化。綠化是農村公共空間的重要元素。但金華目前的農村綠化存在以下問題:功能單一、缺少特色。原因可歸為兩點:第一,本地大多數村莊的綠化建設相對滯后,少有供村民開展公共活動的大型綠地空間,因此大大限制了農民的公共交往活動;第二,部分村莊出現了綠化建設一味追求城市化傾向,丟失了本地特色,忽略了村莊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具體設計時,可遵循以下原則:
a.“自由性”?!白杂尚浴敝饕笐浞挚紤]金華本地地形地貌,與原有的村莊空間形態一致,與原來的村莊建筑風格搭配,與村民的庭院規模協調;“自由”是設計自由,一方面綠化的品種選擇、排列組合、顏色高低搭配要自由,應順應本地山勢水脈自然鋪展,結合本地地形高低起伏自由變化。
b.“多樣性”。遵循自然規律,促進村莊綠化品種的多樣性,使之形成豐富的生物鏈,保證村莊綠化的自然、健康生長。結合金華地區常用的綠化品種,合理安排大小不同、顏色不同、高矮不同、觀賞特點不同的各類植物,使之與村莊、街道、廣場、建筑物等要素相適應,共同構成本地農村多樣化、區域化的綠化特色。
1)延續和傳承本地傳統特色文化。
金華又被稱為“小鄒魯”,向來為文化禮儀之邦,歷史上講學群起,書院迭起。而且,傳承至今的歷史文化遺產數量也眾多。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鎮村就有4個:義烏佛堂鎮、永康厚吳村、武義俞源、郭洞,造就了金華獨特的地域名村格局。
農村的傳統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村民們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行為方式、文化習俗,是在一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傳統。農村的傳統文化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兩種。物質形態主要指的是農村的建筑方面,非物質形態主要指的是民俗鄉風方面,這里所指的延續和傳承本地的傳統文化主要指的是建筑形態方面。
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本地很多農村的傳統古建筑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傳統的特色文化也正在一步步弱化,因此延續和傳承本地傳統物質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保護農村的外部自然空間形態,包括山脈、河流、池塘等,以求人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第二,延續和傳承本地的傳統建筑風格,對于原有的古建筑進行保留和修復,同時做到修舊如舊,對于新建建筑實行統一規劃和自主設計相結合,以傳襲本地的建筑文化,如:粉墻黛瓦、風火山墻、高聳的屋脊和起翹的屋面等。在街道方面:可以把圍墻上各種形式的花窗作為重點元素設計,以起到框景、漏景、透景、借景和步移景異的神韻美;在廣場方面:廣場的形式、地磚的樣式和鋪貼方式、廣場的陳設等都可以汲取本地傳統做法。
2)引進新元素,修補傳統空間肌理,保證現代化、多元化的新農村需求。
當前的新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應符合當前農民的需求、體現時代特征,應找出當前公共空間的不足、予以彌補,引進新元素、豐富公共文化空間。本地村民的公共活動主要集中在私人場所,如住宅的門樓、街道。一些稍具規模的社區性公共空間比較缺乏,因此,需要進一步規劃和完善。
其一,提煉金華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空間要素。本地農村擁有一些比較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如:集市、廟會、交流會等。對于這些空間主要以改良為主,加入一些現代要素讓其成為本地傳統文化空間的主要載體。可根據當前農民的生活需要,將農業技術培訓、圖書文化傳播、廣場舞等功能植入街道文化空間,讓集市承擔更多的現代功能,使集市轉變成現代農民人際交往的新空間。
其二,補充符合當前農村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間要素。首先,補充增加農民知識文化的公共空間,如:圖書室、文化站等,以提高公共文化空間的多元化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其次,增加能提升農民審美品味的公共空間,如:劇院、影院、戲臺等,從而讓金華農村公共空間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
在完善金華新農村公共物理空間的基礎上,應賦予其更多的實用功能,并進一步開拓公共空間的文化傳承性,建立更有人性化、更有活力、更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讓農民能更積極的參與到公共活動中去,增進農民之間的有益交往、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讓農民在參與公共活動時有更高的認可度和自豪感。
[1] 魯道夫斯基.人的街道[M].日本:鹿島出版社,1973:75.
[2] 張 泉,王 暉,梅耀林,等.村莊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 方 明,劉 軍.國外村鎮建設借鑒[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5] 文劍剛.小城鎮形象與環境藝術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6] 李 立.鄉村聚落:形態、類型與演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7] 趙 勇,駱中釗,張 韻.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8] 斯蒂芬·馬歇爾.街道與形態[M].苑思楠,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9] 張京祥.城鎮群體空間組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10] 馬永強.重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與實現途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1(13):57-58.
Research on public cultural space at new rural area of Jinhua
Du Xiaoxia
(ZhejiangGuangshaCollegeofAppliedConstructionTechnology,Dongyang322100,China)
From th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rvey of the formal public cultural space, and sums up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 of the new rural area, so as to have the more reasonable and active regional public space with its culture, so as to have higher recognition and proud of farmers in public activities.
new rural, public space, culture, environment
2014-12-20
杜曉霞(1981- ),女,碩士,講師
1009-6825(2015)06-0022-02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