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冬, 平 杰, 周成林, 肖 毅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學院辦公室,上海200438;3.上海體育學院科研處,上海200438;4.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0438)
國家級健身示范區組織模式及實施效果比較分析
韓 冬1, 平 杰2, 周成林3, 肖 毅4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學院辦公室,上海200438;3.上海體育學院科研處,上海200438;4.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0438)
采用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部分國家級健身示范區的組織模式及實施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政府出資+少量收費”是目前較為普遍采用的模式,由于其受政府“統一規劃、管理”的影響,實施的總體效果不如“政府出資+福利收費”模式,但優于“單位出資+福利收費”模式。建議:改變全民健身活動的“樣板工程”開展模式,吸引市場主體供給全民健身體育資源;強調政府在全民健身推進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政府雙重身份,強化其“執行”“管理”和“監督”的職能。
國家級健身示范區;組織模式;實施效果;全民健身
Author’s address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Training,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2.University Offi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3.Office of Research Service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的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轉型,體育的市場化改革逐步實施,原有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產生矛盾[1-2]。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如何綜合多元化服務主體,即綜合利用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優勢整合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職能,急需研究。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至今,各地區在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組織管理模式的同時,推進了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實現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目標,有必要對現有全民健身體系尤其是國家級健身示范區的組織管理模式及其實施效果進行考察,為《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
1.1 調查對象 河南洛陽725研究所家屬區健身示范區、河南洛陽014研究所家屬區健身示范區(以下簡稱“河南洛陽社區”),上海五角場街道健身示范區、上海五角場鎮健身示范區(以下簡稱“上海五角場社區”)、上海嘉定區南翔鎮文化中心健身示范區(以下簡稱“上海南翔社區”)。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以社會調查方法為理論指導,結合大眾健身的特點,調查健身參與者的基本情況、場地設施、參與程度、組織形式、開展過程、評價方式、參與動因、活動保障,以及影響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因素。采用相關分析法,計算每一項目與分量表總分的積差相關且r>0.50,內部一致性效標法以27%為標準,通過平均數之差計算,且CR≥0.50。進行KMO與Bartlett’s球形檢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正交旋轉取特征值>1的因素,對旋轉后得出N個子分量的變異系數進行累積,檢驗問卷的效度。用Cronbach’α內部一致性檢驗信度[3]。
在此基礎上,于2013年3—5月,對河南省洛陽市和上海市2個地區的國家級全民健身示范區進行再次調研,結合2012年專家組的2次考察,跟蹤分析示范區健身活動開展情況。在所選取的調查區域發放問卷3 300份,回收問卷2 748份,其中有效問卷2 610份,有效回收率為79.1%。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各健身示范區的主管領導、健身指導人員、服務人員以及部分參與者。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12.0建立數據庫,將調研數據進行編碼、錄入、分析、整理,利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檢驗,確定不同示范區間的統計學差異。
2.1 示范區組織模式 從“職能結構”“層次結構”“部門結構”和“職權結構”[4]4個方面對調查對象的管理結構進行組織行為學分析。
2.1.1 上海五角場鎮健身示范區 它屬“城市居住型社區”,歸上海市楊浦區政府管轄,由居委會統一管理。社區健身活動由區政府和居委會全額投資,由居委會統一籌劃和組織管理。該示范區屬于典型的“政府出資+福利收費”的模式。所有設施由區政府和居委會統一計劃、配備、購買、維護。個別健身場館及設備以“福利型”標準收取少量的費用。
2.1.2 上海五角場街道健身示范區 它屬“城市居住型社區”,歸上海市楊浦區政府管轄,由居委會統一管理。社區健身活動的所有事宜均由區政府和居委會全額投資,由居委會統一籌劃和組織管理。該示范區的運營方式與上海五角場鎮社區相同,但吸收了大學生作為“全民健身計劃志愿者”協助居委會發展社區健身活動,使健身參與者的費用大大降低,同時增加了鍛煉者的參與積極性[5-6]。
2.1.3 上海嘉定區南翔鎮文化中心健身示范區 它屬“城市居住型社區”,歸上海市嘉定區政府管轄,由居委會統一管理。社區健身活動的所有事宜均由區政府和居委會審批后,統一籌劃和組織管理。該示范區的運營方式與上海五角場鎮社區相同,但增加了“委托專業公司開發經營”的內容:由揚州佰瑞特健身發展有限公司承包南翔365百姓健身房管理公司,負責全面經營。其經營理念是“每天一元錢,365元練一年”。公司緊緊依靠政府,充分利用健身場地的“附帶功能”進行全面開發,產生效益,維持良性運轉。由專職體育健身指導員進行對應輔導,開具個性化的運動處方,極大地提高了社區健身活動的科學性。
2.1.4 河南洛陽014研究所、725研究所健身示范區這2個社區均屬“大企業、小社會”的國有企業的單位型社區。它們的運營方式屬“單位出資+福利收費”的模式。一切設施均由研究所統一計劃、配備、購買、維護。個別健身場館以“福利型”標準收取少量的費用。
這2個健身示范區由單位工會統一規劃和管理,所有的健身活動和體育活動均由研究所全額出資,由研究所工會及其下屬部門退管會統一籌劃和管理。社區健身活動由各個基層工會的“文體協會”自發地組織各種活動,由工會備案并提供部分支持。
2.2 示范區健身場所
2.2.1 健身設備配備情況 通過統計檢驗發現,雖然各健身示范區均配備的各類練習器械,也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社區居民的鍛煉需求,但在器械數量上還存在差別,上海地區多于河南地區(P<0.05)。各社區健身設備的投入不同,上海五角場社區的全民健身工程由市政府統一投資,基本按照統一的投入標準進行健身設備的配備,故投入的力度相對較大。上海南翔社區專業公司總體承包經營,為了使場館的效益最大化,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承包商也加大了設備投入力度。河南洛陽社區則由企業投資,在基本滿足職工健身需要的情況下,設備的投入力度小于上海五角場和南翔社區。
2.2.2 健身場所開放方式 示范區健身場所根據其功能、設備以及設施維護費用,均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上海五角場社區基本以“部分有償收費”為主,河南洛陽社區以“免費開放”為主(占66.3%),上海南翔社區基本以“公益性收費”為主(占90.0%),并且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究其因:河南洛陽社區以研究所為主體,企業全額投資建設,故基本是以“免費開放”為主要經營方式。上海五角場社區是上海市政府為了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而進行的“市民實事工程”。為了讓聘任的管理人員獲得應有的勞動報酬,基本上以“部分有償收費”為主。上海南翔社區由專業公司承包經營,故在全民健身部分以“公益性收費”為主,公司為了維持其正常的商業運轉,自身開發的場館“附帶功能”則以“全部收費”為主。
2.2.3 示范區健身場所開放時段 上海地區社區基本上以“全天開放”為主(占89.3%),河南洛陽社區是以“定時開放”為主(占67.0%),并且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河南洛陽社區作為“小企業、大社會”的國有軍工研究所社區,所有健身活動的開展與企業的工作計劃密切相關,同研究所的其余部門一樣,均遵照嚴格的工作作息時間,故基本保持“定時開放”的方式。上海地區社區尤其是專業公司承包經營的上海南翔社區,多以“有償收費”和“公益性收費”為經營策略,故基本上以“全天開放”為主。
2.3 示范區健身人群
2.3.1 鍛煉時間 通過調查發現,健身參與者基本能夠達到“每天鍛煉1小時”的要求(上海社區占75.6%,河南洛陽社區占46.6%),兩者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2 參與人群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參與體育健身的人數比例趨于一致:基本保持在30%~40%。隨著國家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鍛煉者的比例較15年前幾乎無變化,造成這樣情況的具體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2.3.3 鍛煉時段 不同社區、年齡的人群選擇的鍛煉時段有較大差異,這也為鍛煉場所的充分利用和人群的分散創造了有利條件。“福利收費+經營收費”的上海南翔社區健身房以“下午或晚上”為主要時段(占89.5%),原因是鍛煉人群以“上班族”居多,他們是在下班后才參與健身。
2.3.4 鍛煉方式 不同社區、年齡的人群鍛煉方式均不同,基本是以不固定的方式自主健身。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人們的鍛煉選擇比較盲目(“自己隨意”的占69.1%),可能與各個鍛煉場所的健身指導員缺乏不無關系。
2.3.5 鍛煉伙伴 不同社區的健身人群基本以“小群體”的形式鍛煉(3~5人占74.2%)。他們在健身活動過程中大多以“志趣相投”進行分群,在共同探討中逐漸建立相對穩定的鍛煉群體。
2.4 示范區健身活動
2.4.1 組織形式 經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發現,社區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趨于多樣化,并且具有較高的離散度。河南洛陽社區仍然沿用單位工會組織活動的形式,以“單位組織”為主(占69.6%),輔之以“自娛自樂”的方式開展;上海五角場社區以“社區組織活動”為主體(占49.5%),輔之以“自娛自樂”和“家庭形式”的方式開展;以“社區+委托承包”開展健身活動的上海南翔社區,則是以“俱樂部形式”為主體(占74.8%),結合“社區活動”和“家庭形式”展開。通過檢驗發現,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2 鍛煉方法 雖然在問卷調查中大部分體育健身者均選擇了“了解所選用的鍛煉方法”(上海社區占67.8%,河南洛陽社區占48.6%),但經實地考察發現:健身參與者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對某些健身器械的使用方法,或者是對某項鍛煉形式的知曉上,根本未掌握健身方法。至于不同的鍛煉器械或運動項目對參與者身心起到何種作用,如何進行科學健身,鍛煉者基本屬于“完全空白”狀態,尤其是以單位工會為主體的河南洛陽社區更是如此,與上海社區相比,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3 了解健身知識的途徑 通過調研發現,不同的地區健身者了解健身知識的途徑不同。河南洛陽社區以“跟別人學”為主,輔之以“日積月累”和“媒體宣傳”的方式(占75.9%);上海五角場社區以“健身指導員”為主體,輔之以“社區講座”的方式(占83.7%);上海南翔社區則以“社區指導員”為主體,結合“媒體宣傳”而展開(占91.2%)。通過檢驗發現,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5 示范區健身活動效果
2.5.1 健身效果的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各示范區健身者對健身效果的評價,基本上以“自我感覺”為主(河南洛陽社區占 70.6%,上海五角場社區占84.3%)。即使是采用了“體質測試”的上海南翔社區,也有超過60%的健身者是靠“自身感覺”進行評價。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給出的僅僅是運動處方,其實用性和準確性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上海五角場街道即使是有大學生自愿者服務隊和兼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也僅僅是在鍛煉方法上給予建議,基本涉及不到健身效果的反饋。
2.5.2 健身效果的反饋 上海五角場街道社區有一批定期的兼職指導員和志愿者,使健身者有機會解決健身過程遇到的問題(占52.2%)。上海南翔社區具有專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基本能夠保障在健身過程中,給練習者以相應的輔導和適時的動作反饋(占83.7%)。河南洛陽社區基本上無健身指導和反饋(占5.9%)。經統計學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5.3 社區開展活動效果的評價 各社區開展健身活動的評價方式也具有極大的差別:上海社區以“參加者評價”為主體(占81.4%),河南洛陽社區是將健身活動過程和結果由工會或單項協會以活動總結報告的形式呈現給上一級有關部門,故健身者基本不知曉健身效果(占10.6%)。
2.5.4 健身效果指標 通過調研發現,在健身者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他們還想了解相當數量的“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指標,如“嘌呤含量”“血糖含量”“能量消耗”等。目前所有的鍛煉場所基本無法提供,這可能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部分人群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積極性。
2.6 示范區健身保障
2.6.1 健身設施維護及費用支付形式 通過調研發現,政府基本支付了設備維護的絕大部分資金(上海五角場社區占92.5%,上海南翔社區占59.5%,河南洛陽社區占91.5%)。在參加體育健身過程中,費用的支付形式不同,上海五角場和南翔社區以“政府支付”為主(占77.3%、58.3%),河南洛陽社區基本是“無人管理”(占41.9%)。
2.6.2 個人健身支出費用 通過對個人健身支出費用調查發現,上海五角場社區的健身支出費用(5元/次居多,占57.1%)遠遠大于上海南翔社區(1元/次居多,占74.4%)。其主要是因為上海南翔社區真正實現了“政府工程”的要求,在整個鍛煉過程中,真正實現“每天一元錢,365元練一年”的目標。上海五角場社區在鍛煉上做到了“民生工程”,但在輔助功能上增加了體育健身者的負擔。通過現場走訪發現,“在運動鍛煉結束后的洗浴支出”占較大的比重。河南洛陽社區的健身支出費用主要集中在“收費項目”上,如室內籃球、羽毛球、網球等(5元/次以上居多,占90.4%)。
2.6.3 社區健身指導員 河南洛陽社區的健身指導員以“鍛煉伙伴”為主(占67.1%),輔之以“臨時人員”的方式改進和提高鍛煉效果;而以居住社區為主體開展健身活動的上海五角場鎮,則以“器械管理者”為主要咨詢對象(占50.7%),輔之以“健身伙伴”的相互交流方式;上海五角場街道則以“臨時聘任”的兼職指導員為主要指導人員(占57.6%),輔之以每月定期的“大學生自愿者服務隊”,進一步促進了社區健身人群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社區+委托承包”開展健身活動的上海南翔社區,則是以固定10位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以及具有資質的體育健身教練員和社會體育健身積極分子開展活動。
在走訪中發現,健身指導員組成成分不同:河南洛陽社區基本是以“鍛煉伙伴”“單位組織者”或“臨時聘任”為主,表現出“不固定”性;上海五角場街道則以“聘任指導員”和“定期志愿者”為主;上海南翔社區則全部以“專職指導員”為主。
3.1 結論 以上海五角場社區為代表的完善型“政府出資+少量收費”模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管理模式,但實施的總體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以上海南翔社區為代表的“政府出資+福利收費”的模式,是相對完善的新型管理模式,實施的效果相對顯著;以河南洛陽2家國有研究所企業為代表社區的“單位出資+福利收費”的模式,是大中型國有企業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管理模式,實施效果一般。
3.2 建議 (1)改變全民健身活動“內容和形式上示范性、展示性多,科學性指導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形式多,研究內容和效果少;節慶日活動多,日常性活動少”的“樣板工程”開展模式。明確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本質目的,發揮公民意識和自組織能力,從重視日常活動組織管理入手,引進社團管理方式,使社區和成員之間形成權利與義務關系,并在全社會倡導公益服務,培養公民的愛心和責任心。
(2)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區體育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基層健身中心屬于兼具公益性、非經營性和市場性、經營性的綜合性實體。除政府補貼外,營利是維持和發展社區健身中心的重要手段。應協調公益與營利之間的關系,將健身中心變為半公益、半營利的模式,更多地拓展市場資源,既可以為政府節省大量的資源,也為健康產業開拓了市場。
(3)強調政府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所處的利益主體地位和作用,轉變政府的雙重身份,強化其“執行”“管理”和“監督”職能。明晰經營主體,厘清產權、經營權,形成規范的體系、模式,通過管理制度改革和借鑒國外的經驗,逐步實施“政府購買”“合同租賃”和“公私合營”等有效管理方式。
[1] 周結友.社會資本:全民健身運動功能的一個研究視角[J].體育科學,2008,28(5):18-23
[2] 陳喜珍.我國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體系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1):63-66
[3] 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8-155
[4] 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4-198
[5] 張瑞林,王曉芳,王先亮.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動力機制建設[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1):19-23
[6] 徐新偉.對楊浦區2011—2015年社區體育發展目標的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6
Comparative Study of Organization Patterns and Imp lementation Effects in National HealthDemonstration Zone
∥HANG Dong1,PING Jie2,ZHOU Chenglin3,XIAO Yi4
The study employs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compare the organization pattern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s in some national health demonstration zon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government-funded+ welfare charge”is w idely accepted at present.However,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not very obvious owing to the impact of“unified planning and unified management”by government,although it is better than the pattern“unit-funded+ welfare charge”.Th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in this paper:changing the“sample project”model of national fitness to attract themarket body to provide the sport resources to national fitness;protruding the government’s major role in the movement of national fitness;changing the government’s dual role by stressing its function of“implementation”,“management”and“supervision”.
national health demonstration zone;organization pattern;operation effect;national fitness
G812.4
A
1000 -5498(2015)03 -0083 -04
2014 -09 -28;
2014 -12 -11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2BAK23B04)
韓冬(1965 -),男,山東黃縣人,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Tel.:(021)51253207,E- mail:handtiy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