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雪
(青島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
英漢中動結構對比研究:語言類型學視野
高秀雪
(青島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266109)
[摘要]英語中動結構和漢語“V-起來”中動結構之間存在許多差異,表現在句法、語義和語用各個方面,無論是中動事件,還是中動主語論元、中動詞和附加成分都存在區別。概括來說,漢語中動結構的生成制約沒有英語嚴格,中動構成自由度高,漢語中動結構更具有多產性。英漢中動結構的差異具有語言類型學原因:漢語為話題凸顯語言,英語為主語凸顯語言;漢語的論元實現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漢語是體貌凸顯語言而英語是時態凸顯語言。英漢中動結構和各自的語法相一致,漢語語法比英語語法更能滿足中動結構生成的條件。
[關鍵詞]中動結構;多產性;語言類型學
1.0 引言
英語中動結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到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生成語法領域達到一個高潮,21世紀以來仍然是一個研究熱點,特別是在認知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領域。目前,英語中動結構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相對而言,對漢語中動結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甚至漢語中動結構的界定還存在較大的分歧,研究人員對漢語中是否存在中動結構、是何種結構還沒有定論。爭議較多的中動結構有“NP+V-起來+AP結構”、“意念被動句”、“難易結構”、“受事主語結構”,其中“NP+V-起來+AP結構”最為廣泛地界定為漢語中動結構,如Sung(1994),Ji(1995),曹宏(2003),楊曉軍(2008),何文忠(2007)。但是“NP+V-起來+AP結構”的中動地位也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余光武、司惠文(2008)認為只有部分“NP+V-起來+AP結構”是中動結構,殷樹林(2006a,2006b)、Wang(2005)否定“NP+V-起來+AP結構”的中動地位,因為該結構與英語中動結構在句法和語義上存在差異。
可以看出,無論是否承認“NP+V-起來+AP結構”的中動地位,都是在比附英語中動結構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我們認為,比附英語中動結構并不是不可取,因為我們先認識了英語中動結構,然后才去尋找漢語中有無該類結構。問題是這種比附應該基于跨越語言中動結構的定義特征,而不是完全比附英語中動結構的任何特征。Lekakou (2005)指出,中動結構是一個語義概念,不同語言按照符合自己形態句法的方法來實現。英漢中動結構應該如同其他語言現象一樣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其差異是由英、漢語的不同語言屬性決定的。我們贊成“NP+V-起來+AP結構”為漢語中動結構,但并不否認其他結構中動地位的可能性,本文只比較英語中動結構和“NP+V-起來+AP結構”,并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對它們的差異進行解釋。英漢中動結構如下:
(1) a. The car drives easily.
b. 這輛車開起來很容易。
2.0 英漢中動結構的差異
根據Jackendoff (1990)概念結構,高秀雪(2013)把中動事件分析為致使事件,在主題層,主語論元的題元角色為致使者(Causer),在動作層,主語論元為受事(Patient);就力的傳遞而言,主語論元為反施力者(Antagonist)。因此主語論元具有多個語義角色,一對多的句法語義關系使得中動結構既具備主動語態的特征,又具備被動語態的特征。中動事件決定中動結構的各個成分選擇,能夠解釋中動結構的生成機制。但是,英漢中動結構存在許多差異,表現在句法、語義和語用各個方面,這與英漢中動事件的細微差異和各自語言本身的特點有關。總的說來,漢語中動結構生成的制約沒有英語那樣嚴格,漢語中動結構更具有多產性。
2.1 動詞選擇
英語中動構成受動詞體貌限制,英語完成動詞(accomplishments)可以進入中動結構,一些隱含狀態變化的活動動詞(activities)也可以進入中動結構。根據中動事件,中動主語作為反施力者必須作用于動態事件,并且帶來主語狀態變化效果,因此,中動動詞具有致使性、持續性和變化性特征,如(2)所示:
(2) a. The pill swallows easily. (完成動詞)
b. The book reads easily. (活動動詞)
漢語中動構成也受動詞體貌限制,但是漢語中動結構動詞的選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較多的活動動詞能進入漢語中動結構。漢語中動結構更注重過程,狀態變化結果并不是必須的,如(3)所示:
(3)a. *French learns easily.
a’. 法語學習起來很容易。
b. *This job does easily.
b’. 這件工作做起來很容易。
但是,相對英語中動結構中的完成動詞,漢語中動結構中的完成動詞表現出較大的限制性,具有顯性結果的完成動詞復合詞不能進入漢語中動結構,如(4)所示,相應的英語中動結構都可以接受:
(4)a. The vase breaks easily.
a. *花瓶打破起來很容易。
b. The door kicks open easily.
b’. *這扇門踢開起來容易。
c. Plastic tires wear flat easily.
c’. *塑料輪胎磨平起來很容易。
除了體貌限制以外,英語中動動詞還必須滿足意愿(volitional)條件,即中動動詞必須是意愿動詞,但是漢語中動結構中,有些非意愿心理動詞可以壓制成意愿動詞,如“忘”、“理解”、“掌握”、“領會”等,如(5)所示:
(5)a. 這篇課文理解起來不容易。
a’. *The text doesn’t understand easily.
b. 他的談話領會起來不容易。
b’. *His talk doesn’t grasp easily.
2.2 主語論元選擇
英漢中動結構的主語位置允許非受事論元出現,核心論元和附加語論元都可以作主語。英語中動結構附加語論元比較少見,主要有材料論元(如The wood carves the toy easily.)、方式論元(如The music dances better than the other.)、工具論元(如The pen writes well.)、地點論元(如The bed hides under easily.),其中最常見的是工具論元,其他論元并不多見,而且接受性也存在分歧。Greenspon (1996)就指出,附加語中動結構具有邊緣性(marginal)和口語性特征,說話者可以接受The bed sleeps well (comfortably),但并不是所有說話者都接受*This bed sleeps easily。漢語中動主語選擇題元角色更具有靈活性,除了工具、材料論元比較普遍外,漢語中動結構地點論元也很常見,如(6)所示,這些漢語中動句沒有相對應的英語中動句,或者是接受性不高。
(6)a. 食堂吃起來很方便。
a’. *The dinning hall eats conveniently.
b. 石凳夏天坐起來很舒服。
b’. *The stone chair sits comfortably in summer.
漢語還有特有的附加語論元中動結構,楊曉軍(2008:113)指出,來源、對象、方式、和目的等語義成分做主語的中動結構是漢語所特有的,如(7)所示:
(7)a. 公款吃起來很“愜意”。(來源)
b. 名人采訪起來很不容易。(對象)
c. 燒烤吃起來挺浪漫的。(方式)
d. 研究生考起來很難。(目的)
英語中動結構的非施事主語內在屬性對于句子的可接受性起著關鍵作用,謂語必須凸顯主語實體的內在屬性,即主語和謂語之間在語義上必須融合,中動構成要滿足責任(responsibility)條件限制。(8)中的句子在接受程度上出現不對稱,主語實體的內在屬性和謂語凸顯的特性必須一致,“the book”只為出售負責,如具備內容豐富、封面漂亮、價格便宜等內在屬性,與購買沒有關系;同理,“孩子們”也沒有容易教的內在屬性,不能為容易教發揮責任作用。
(8)a. This book sells well.
a’. *This book buys well.
b. These ideas teach easily.
(Hoekstra & Roberts, 1993: 202)
b’. *These children teach easily. (ibid)
漢語中動事件不同于英語中動事件,主語實體并不對中動事件負責,而是說話人對主語實體的評價,主語實體特性是說話人賦予的臨時性特征,未必是內在屬性,因此,漢語中動的主語選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接受程度不存在不對稱,如(9)所示:
(9)a. 這本書買起來容易。
a’. 這本書賣起來容易。
b. 這些思想教起來容易。
b’. 孩子們教起來容易。
Fellbaum (1986:17)認為創造動詞(creation verbs)不蘊含狀態變化,不能出現在中動結構中,如*The novel writes well。但是,我們認為中動結構能否接受取決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融合,泛指名詞短語表示的實體已存在于我們的心理中,就可以作為中動主語論元,如This kind of novel writes well。因此,英語中動結構中創造類(creation)動詞只能與創造完成的主語實體或已經存在于心理中的主語實體相融合,因為對于還不存在的實體,其內在屬性無從談起,而漢語中動結構對這一要求并不敏感,因為漢語主語可以不凸顯內在屬性,(10)中的英漢對比可以看出英漢中動事件的不同。
(10)a. *The house builds easily.
a’. 這棟房子建起來很容易。
b. Houses build easily.
b’. 房子建起來很容易。
2.3 狀語選擇
狀語是英漢中動結構最大的區別。英語中動結構的狀語是副詞短語,而漢語中動結構的狀語是形容詞短語,英漢中動結構分別為“NP+V+ADV”和“NP+V-起來+AP”。英語中動結構的副詞短語是可選擇的,根據Grice (1975)量的準則,中動句要具有新聞價值性,語境、否定、情態等手段可以替代狀語的作用,使得主語滿足責任條件,如(11),而漢語中動結構的形容詞必須出現,漢語中動句不受語用條件制約,AP的出現是語法規則,如(12)所示,狀語的缺失可能影響英語中動句的接受程度,而缺失AP的漢語中動句不符合語法:
(11)a. The shirt does not wash.
b. The floor might wax.
(12)a. These chairs fold up.
b. *這些椅子折疊起來 。
英語中動結構的副詞短語類型有限,Dixon (1991)觀察到,只有少數副詞進入中動結構,如表示速度的(slowly、fast、quickly)、價值的(well、properly)、難易的(easily、with/without difficulty)。大多數副詞是促進類副詞,阻擋類消極副詞很少出現,如(13),這與英語中動句的語體風格有關,英語中動句大多用于廣告中。漢語中動句沒有語體限制,促進類和阻擋類非意愿形容詞短語都可以進入中動結構,AP是說話人對主語實體的臨時性評價。
(13)a. *The bread cuts hard.
a’. 這種面包切起來很難。
b. *The problem solves with difficulty.
b’. 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英語中動副詞還要受非意愿性副詞的限制,因為意愿性副詞描寫的是隱含施事論元的特征,而中動結構應該凸顯主語論元的特征,副詞效應能夠解釋(14)中的句子可接受性對照:
(14)a. Cotton irons easily.
a’. *Cotton irons cautiously.
b. The book reads easily.
b’. *The book reads passionately.
漢語中動結構的AP也是非意愿性的,不能指向隱含施事,但是AP相對多樣和復雜,有些AP是對施事的描寫,如(15):
(15)a. 這沙發摸起來舒服。
b. 這件衣服穿起來苗條。
c. 這件事談論起來很羞愧。
d. 這件事提起來心里發慌。
以上例子引起許多學者的爭論,余光武、司惠文(2008)把這類句子排除出漢語中動結構,曹宏(2003)認為漢語中動句允許指向施事的AP。我們認為,AP指向施事并不能否定中動結構合法的可能性,這些AP不同于(16)中AP,并沒有突出施事的意愿性和動作性,仍然是對主語論元的描寫,主語具備讓隱含施事處于某種狀態的品質,而(16)中的AP表示隱含施事的意愿。
(16)a. *這本書讀起來很感動。
b. *這種機器操作起來很專心。
c. *這些官僚賄賂起來很小心。
d. *這種稿子校起來很細心。
3.0 英漢中動結構差異的語言類型學原因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英語中動構成的限制比漢語中動構成的限制更為嚴格,無論是中動動詞的選擇,還是主語和附加語的選擇,英語中動構成都沒有漢語中動構成的自由度高,漢語中動結構更具有多產性。從使用上來看,相對于相關相似結構,如被動結構、非作格結構、非賓格結構、tough-結構等,英語中動結構的使用非常有限,即使在廣告語中也很少使用,可接受性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而漢語“V-起來”中動結構的使用頻率相對要高得多。為什么漢語能夠自由地把非施事論元放置在主語位置呢?英漢中動結構的差異有著語言類型學原因。
3.1 話題凸顯語言和主語凸顯語言
Li & Thompson (1976)指出,一些語言中主語-謂語是句子結構中的基本語法關系,而另一些語言中話題-評論是句子結構中的基本語法關系。根據主語和話題在句子中的凸顯,他們把語言劃分為四種類型:主語凸顯語言、話題凸顯語言、主語和話題都凸顯語言以及主語和話題都不凸顯語言。主語凸顯語言中主謂語法關系起著重要作用,話題凸顯語言中話題評論關系起著重要作用。英語屬于典型的主語凸顯語言,而漢語則屬于典型的話題凸顯語言。
徐烈炯、劉丹青(1998)指出,漢語話題和主語在語法層面上共存,話題是個獨立的成分,占據一個同主語、謂語、賓語基本成分平行的句法位置,提出漢語是TSVO語言。因此,漢語話題已經語法化了,漢語話題結構是非標記結構,而英語中話題前置是由于臨時性的語用原因,英語話題結構是標記性結構。漢語話題既是語用概念,也是句法概念,而英語的話題只是個語用概念。
Thompson(1978)把語言劃分為兩個范疇:語用語序和語法語序,前者遵循語用原則,語序是話題-評論,句子結構排列靈活,任何語義角色的論元都可處于話題位置,如俄語、捷克語和漢語,后者根據語法功能排列語序,語法功能的確認依賴論元在句中的位置,如法語、英語。根據Hawkins (1986),格標記語言傾向于語用語序語言,如主語總是施事,論元句法功能和一致現象都顯性標記,不需要位置來獲得語法解釋,也就是說,任何論元都可以處于句首發揮語用作用,同時發揮各自的語法功能作用。非格標記語言傾向于語法語序語言,語法解釋必須依賴句法位置,語序受到更多限制。為了同時滿足話題語用和句子語序的要求,主語和話題之間就要達成妥協,主語和話題重疊,主語論元可以擔任多種語義角色。
Simargool (2005)調查了英語中動結構的發展史,他發現古英語(OE)和中古英語(ME)鮮有中動結構,直到早期現代英語(EPDE)和現代英語(PDE)時中動結構才開始多產,這可能與古英語和早期現代英語/現代英語存在差異有關。古英語是語用語序語言,存在與中動結構相類似的結構,如OSV結構和OVS結構,但是隨著英語發展到格丟失,變成語法語序語言,位置成為語法功能的標志,OSV結構和OVS結構就不能存在了,語法結構只能是SVO,中動結構作為補償結構出現了。
Simargool(2005)認為英語中動結構中只有一個論元,該論元必須處于主語位置,因為語法語序語言的主語位置不能空缺。Simargool(2005)只是解釋了英語中動結構存在的原因,并沒有從跨語言的角度解釋英語中動結構不具備多產性的原因。我們認為,英語中動結構是語法規則和語用規則妥協的結果,英語中動結構也是話題結構,主語在語用層面為話題,話題位置可以放置非施事論元。英語是主語凸顯語言,英語中動結構要更大程度上滿足主語的需求,主語更傾向于施事,受事主語要受更多限制,因此,英語中動結構不具備多產性,對中動構成限制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更加依賴語境。
漢語是語用語序語言,但是不同于Hawkins (1986)的描述,漢語并不是格標記語言。漢語中動的句首論元是話題,主語變成pro脫落,與英語中動結構的話題和主語的臨時性重疊不同,漢語是話題凸顯語言,漢語的話題已經語法化了,中動結構要在更大程度上滿足話題的需要,漢語中動話題位置允許更多的語義角色出現,因此,漢語中動結構更具有多產性,對中動構成的限制缺乏敏感性。
3.2 論元實現的靈活性
漢語語法化的話題解釋了中動結構允許更多的語義角色論元處于句首位置,漢語論元實現的靈活性,即論元的非選擇性,進一步解釋漢語中動結構允許更多的附加語論元處于句首位置。所謂論元的非選擇性是指主語論元和賓語論元語義上不受動詞選擇限制,論元題元選擇有較高的自由度,甚至不及物動詞也可帶賓語,(17)中的漢語論元的非選擇性現象沒有對應的英語表達,也就能說明(18)中的漢語中動結構沒有相對應的英語中動結構:
(17)a. 寫毛筆 (工具賓語)
b. 讀MIT (地點賓語)
c. 洗干洗 (方式賓語)
d. 考研究生 (目的賓語)
e. 睡沙發 (不及物動詞+地點賓語)
(18)a. 這張床睡起來很好。
a’. *This bed sleeps well.
b. 這把椅子坐起來舒服。
b’. *This chair sits comfortably.
為什么漢語論元選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呢?語言學界提出了不同的假設,其中Lin (2001)認為是輕動詞(light verb)的原因,句子中的題元角色由輕動詞提供,英漢輕動詞不同,漢語輕動詞位于表層句法層面(S-syntax),而英語輕動詞位于詞匯句法層面(L-syntax),即漢語輕動詞是句法成分,而英語輕動詞為詞匯成分。漢語動詞和不同的輕動詞組合,使得動詞選擇主語和賓語有一定自由度。胡建華(2007)不贊同Lin (2001)的觀點,認為很難說清引入輕動詞的條件,漢語論元的選擇性比英語靈活是因為英語是格標記(case-marking)語言,漢語是非格標記(non-case marking)語言,格標記語言的論元選擇通過格來允準,非格標記語言的論元選擇不通過格來允準,NP可以不通過題元位置來獲得題元。我們不想對哪種假設更具有可行性追根溯源,漢語論元的選擇性自由度高是不言而喻的,屬于語言類型差異。我們認為,從認知動因上看,英語和漢語都應該具有論元實現的靈活性,而靈活性的差異在于認知和各自語法規則妥協的不同。
3.3 體貌突出語言和時態突出語言
漢語作為話題凸顯語言和論元實現靈活的語言,很好地解釋了漢語中動結構非施事句首論元語義角色的多樣性,那么中動詞和AP選擇多樣性的原因是什么呢?這與漢語中動結構的中動標記“-起來”有關。漢語擁有豐富的體貌,是體貌 (aspect)凸顯語言,而英語是時態(tense)凸顯語言(尚新,2004),如漢語體貌標記“著”、“了”、“過”、“正在”、“來”等等,中動結構中的“-起來”是其中的一個表示評價性的體貌標記,Sung(1994)稱之為中動標記。
評價體“-起來”具有豐富的意義,除了評價意義,還包含語法化過程中遺留的起始意義,因此,漢語中動事件意義不同于英語中動事件,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說話人對主語特征的評價,并不強調主語為整個事件負責的內在特征。漢語豐富的中動意義使得中動動詞和形容詞都比英語中動詞和副詞具有更多的選擇性。“-起來”增加了動態變化,使得更多的活動動詞成為合格的中動詞,如(19a);也使一些達成動詞變成活動動詞或完成動詞,如(19b)。但是復合結果類的完成動詞不能進入“-起來”中動結構,因為起始狀態和顯性完成狀態不能融合,如(19c)。
(19)a. 復合地板擦起來容易。
a’. * The composite floor wipes easily.
b. 這場比賽贏起來容易。
b’. *This contest wins easily.
c. *這些大樓燒毀起來很容易。
c’. These buildings burn down easily.
表示心理的成對動詞在英語中動構成中表現出不對稱,如encourage/discourage,但在漢語中動結構中都不可接受,原因在于鼓勵/挫傷表示顯性的完成狀態,與中動標記“-起來”相矛盾,如(20)所示:
(20)a. *Mary encourages easily.
a’. *瑪麗鼓勵起來容易。
b. Mary discourages easily.
b’. *瑪麗挫傷起來容易。
由于“-起來”中動標記的語法化,漢語中動結構已經成為語法化程度較高的結構,而英語缺少這一語法標記,所以英語中動結構更依賴語境,受語用條件制約,如(21)中,英語中動結構缺少副詞時,在一定語境下可以接受,而漢語如果缺少形容詞,則無論何時都不可以接受:
(21)a. These chairs fold up.
b. *這些椅子折疊起來。
4.0 結論
英漢中動結構存在許多差異,中動事件、中動主語論元、中動詞和附加成分都存在區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多產性、中動構成限制的敏感性以及語境依賴性等句法、語義、語用各個方面。這些差異有著語言類型學原因:漢語為話題凸顯語言,英語為主語凸顯語言;漢語的論元實現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漢語是體貌凸顯語言而英語是時態凸顯語言。正是因為漢語話題凸顯、論元實現靈活、體貌凸顯,漢語中動結構才成為非標記語言結構,表現為多產、較少受限制、較少依賴語境。英漢中動結構相對于各自的語法都不是特殊的結構,而是和各自的語法相一致的。漢語中動結構多產的原因在于漢語語法比英語語法更能滿足中動結構生成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Dixon, R. M. W.ANewApproachtoEnglishGrammaronSemanticPrinciples[M]. Oxford: Clarendon, 1991.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Volume3[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41-58.
[3] Greenspon, M. D.ACloseLookattheMiddleConstruc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96.
[4] Fellbaum, C.OntheMiddleConstructioninEnglish[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1986.
[5] Hawkins, J. A.AComparativeTypologyofEnglishandGerman:UnifyingtheContrasts[M]. London: Croom Helm, 1986.
[6] Hoekstra, T. & I. Roberts.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Dutch and English [A]. In E. Reuland & W. Abraham (eds.).KnowledgeandLanguageVol.II[C]. Netherland: Kluwer, 1993.183-220
[7] Jackendoff, R.SemanticStructure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0.
[8] Ji, X. L.TheMiddleConstructioninEnglishandChinese[D]. MA Thes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
[9] Li, C. N. & S. A. 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A]. In C. N. Li (ed.).SubjectandTopic[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89.
[10] Lin, T. H.LightVerbSyntaxandtheTheoryofPhraseStructur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1.
[11] Lekakou, M.IntheMiddle,SomewhatElevated:TheSemanticsofMiddlesandItsCrosslinguisticRealiza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5.
[12] Simargool, N.HistoricalDevelopmentoftheEnglishMiddleConstructions[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5.
[13] Sung, K. M.CaseAssignmentunderIncorpora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les, 1994.
[14] Thompson, S. A. Modern English from a typological point of view: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function of word order[J].LinguistischeBerichte, 1978, (54):19-35.
[15] Wang, Y. Y.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V-qi-lai Construction[J].USTWPL, 2005,(1):311-330.
[16] 曹宏. 現代漢語中動句研究[D]. 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3.
[17] 何文忠. 中動結構的認知闡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8] 胡建華. 題元、論元和語法功能項——格標效應與語言差異[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163-168.
[19] 高秀雪. 英語中動結構的句法-語義界面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1):13-23.
[20] 尚新. 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D].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21] 徐烈炯,劉丹青. 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2] 楊曉軍. 英漢語中動結構式認知研究——基于語料庫的對比分析[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3] 殷樹林. “NP(對象)+(狀)+V+起來+AP”格式的句法構造[J]. 語言科學,2006a,(2):29-38.
[24] 殷樹林. “NP+(狀)+V起來+AP”格式與英語中動句的比較[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b,(1):59-65.
[25] 余光武,司惠文. 漢語中間結構的界定——兼論“NP+V-起來+AP”句式的分化[J]. 語言研究,2008,(1):69-78.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GAO Xiu-xue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and Chinese “V-qilai” middle constructions. The differences are shown in the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not only middle event but also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iddle verbs and adjunct. In sum, the constraints of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are less rigid and Chinese middle formation is more flexible, thus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English ones. These differences come from language typology: Chinese is topic-prominent whereas English is subject-prominent; argument realization of Chinese is more flexible than that of English; Chinese is aspect-prominent whereas English is tense-prominent.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match their own grammar and Chinese grammar can satisfy the generation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better than English grammar.
Key words:middle constructions; productivity; language typology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2-2643(2015)01-0018-08
作者簡介:高秀雪(1972-),女,山東鄆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句法、語義、理論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平行建構理論框架下話題結構的跨語言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3BYY00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動及其相關去及物性結構——基于句法-語義-語用綜合界面的跨語言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2YJC740023)和青島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啟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631101)的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13-09-02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