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薇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遼寧 阜新 123000)
家庭結構對青少年戀愛行為的影響
陳薇薇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遼寧 阜新 123000)
家庭承擔著個體社會化的初始教育功能,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個體成長的影響很大甚至一生難以擺脫。調查發現不同家庭結構下青少年戀愛方式存在顯著差異,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分析家庭結構對青少年戀愛行為的影響,并提出教育引導建議。
家庭結構 單親家庭 青少年 戀愛 行為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個體接受教育的最初場所,是社會構成的最小單元,父母婚姻狀況會對子女的成長和發展造成影響。家庭結構的變化,將對子女安全感的構建產生破壞,在家庭結構變化的過程中發生的沖突性事件,將對子女的認知和行為應對方式造成影響。他們在自己所見所感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特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構建自我防御機制。
在L省抽取三所高校,每個高校抽取樣本100份,剔除不完全作答廢卷10份,實得樣本290份。研究工具采用自編青少年戀愛價值觀測評量表,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研究中,列舉了網戀、同性戀、異地戀、多角戀四種常見的戀愛方式,交叉表觀測和卡方檢驗發現不同家庭結構下的學生對異地戀的接受度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對網戀和同性戀接受度有顯著差異。
1.青少年網戀行為的差異
在雙親家庭,接受網戀的學生比例為29.5%,單親家庭學生對網戀的接受度高于雙親家庭,并且單親隨父家庭下的孩子網戀接受度為52.4%高于單親隨母家庭37.5%的比例??ǚ綑z驗值為4.868,顯著性為0.088,小于0.1顯著水平,結果有統計意義。
2.青少年同性戀行為差異
雙親家庭子女對同性戀的接受度為32.2%,而單親家庭對同性戀的接受度明顯高于雙親家庭,其中單親隨父家庭子女對同性戀接受比例為57.1%,單親隨母家庭對同性戀的接受比例為50%。卡方檢驗值為6.236,顯著性水平0.044,小于0.05顯著水平,檢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對不同家庭結構下男女生對同性戀的接納度進行對比觀測,結果發現對同性戀接納的男生比例為25.7%,其中雙親家庭中男生接受同性戀的比例為21.9%,單親隨母家庭男生接受同性戀比例為50%,單親隨父家庭男生接受同性戀的比例為71.4%,卡方檢驗值為9.016,Sig.=0.011,小于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3.青少年多角戀行為差異
雙親家庭對子女多角戀的發生比例為11.9%,單親隨母家庭子女多角戀發生比例為25%,單親隨父家庭子女對多角戀發生比例為57.1%??ǚ綑z驗值為30.943,顯著性檢驗接近于0,小于0.05顯著水平,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對不同家庭結構下男女生多角戀現象進行觀測,男生中,雙親家庭多角戀比例為12.5%,單親隨母家庭多角戀比例為50%,單親隨父家庭比例為71.4%,卡方檢驗值為17.500,P值為0,小于0.05。有此可見,不同家庭結構下,不同性別子女的戀愛方式接納度存在顯著差異。
1.單親家庭子女自我防御意識強
在青少年成長的歷程中,多從觀察中獲得認知,并通過情境的反復重現進行強化,最終獲得自身行為的認同。在正常的雙親家庭結構和良好的家庭關系中,其子女在今后的戀愛或婚姻生活中,多有積極向上的正面態度和行為;相反,在父母關系不良、高度沖突的婚姻關系和單親家庭結構中,子女看到的爭吵、冷戰等家庭沖突,父母雙方通常不會對沖突進行交流,試圖妥協并努力解決沖突,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便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長久下來,子女通過觀察和模仿獲得處理家庭關系的方法,并為使自己少受傷害和侵犯,建立心理自我防御機制,甚至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過度防御的狀況。
2.單親家庭子女安全感較差
心理學家馬斯洛從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將安全感解釋為人的一種心理性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后即產生安全需求。馬斯洛認為,這種安全感是從焦慮與恐懼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情緒,是從滿信心、自由安全的體驗,是一種能夠滿足個體現在與未來所有需要的感覺。[1]家庭結構的突然改變,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持續而足夠的愛,從此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使原本平和的狀態被打破,焦慮與恐懼再次產生,因此會缺乏安全感,這種感受甚至到成年都擺脫不了,在個體行為上出現強制、排斥、恐懼、逃避等表現。
3.單親家庭子女對非主流戀愛方式接受度高
對于單親家庭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對婚姻的永久性、穩固性產生懷疑,對現實社會的情感逃避,對網戀的接納比例和多角戀發生比例明顯高于雙親家庭。因此,面對現實的感情生活,對網戀行為更容易接受,對多角戀行為更為坦然,這是他們逃避現實的心理而造成的。這種強烈的心理又容易導致同性戀行為的發生,父母一方的缺失會導致兒童失去認識性別差異的直接機會和某種性別角色的模仿對象,有研究發現單親家庭子女的性別角色認知和行為表現會有一定程度的偏差。[2]同性戀這種這種戀愛行為是性別角色認知偏差導致的,既能夠體驗到親密關系,又不可能產生婚姻的結果,具有典型的逃避性。而這種逃避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在自我防御機制的控制下構建了回避型的成人依戀類型,由于對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持有消極態度,他們內心既渴望親密的人際關系有恐懼和回避這種關系。這一現象在單性別家庭中體現更為突出,單性別家庭中特別是男性家庭結構的孩子。從性別角色社會理論來看,社會角色賦予男性堅強的性格特征,因此內心的矛盾、焦慮被樂觀堅強的外在表現所掩蓋,但在行為上有所投射。網戀、同性戀、多角戀從行為上具有隱蔽性,從動機上存在逃避性,從心理感受上具有滿足感,因此更易于被男性家庭結構中的孩子接受。
1.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青少年社會化的初級過程是在家庭實現的,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有利于子女安全感的構建,并通過觀察和模仿,形成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念,在不斷的重復行為中進行強化,最終轉變為個體的行為習慣。在家庭生活中,母親往往被看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親密的人,所以與父親相比,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母親與子女朝夕相處,對孩子的情緒、愛好最為了解,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其效果比其他人更顯著。[3]調查結果顯示,在戀愛中遇到問題時,父母是子女主要的求助對象之一,因此,父母應該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在子女面前應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學習的榜樣,并與孩子建立順暢的溝通,及時發現孩子戀愛中的問題,為其提供幫助。
2.發揮朋輩輔導的積極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當戀愛中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三個家庭結構中的孩子不約而同都選擇了首先尋求朋友的幫助;同時戀愛不順利時的首選傾訴對象也是朋友。他們反對教師或家長仍將他們當孩子看待,不喜歡被用簡單的命令、告誡的語氣和方式對自己施加影響。[4]因此在對青少年戀愛行為進行教育引導時應充分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朋輩輔導是一種心理輔導技術,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通過同齡人的交流,達到教育引導目的的一種方法。同齡人之間,由于年齡相仿、閱歷相近、語言相似,易于獲得信任和認同。由于上述心理的存在,多通過同齡人的闡述對青少年的戀愛行為進行指導,效果更為明顯。
3.高校教師應多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調查中發現,在學生遇到問題需要傾訴和幫助時,老師是他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對象。老師擔任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角色,而“解惑”不僅僅是解學習之惑,更包含了解人生成長之惑的重要內容。因此,對青少年思想和行為的教育指導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的職責,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的職責。所以,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群體,注意發現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傾向,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走進他們的世界,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獲取他們的認可,做他們信任的傾聽者,而后才是教育者。努力用青少年群體接受的語言和關注的事物溝通和交流,對朋輩活動建設性介入,善于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的不同方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引導其正確對待兩性關系,正確面對戀愛中出現的問題并用正確的方法解決。
[1]王芹.職中幼教專業女生父親教養方式、安全感與依戀關系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5.
[2]王曉煒.性別角色理論研究進展[J]校園心理,2014(3):173-175.
[3]陳紅俠.親子依戀理論視角下母愛缺失與青少年犯罪行為的關系探究——以北京市某區少年司法社工的社會工作實踐為例[D].首都師范大學,2013:5.
[4]金盛華,宋振韶.當代青少年同輩交往的影響機制及其引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102-108.
C913.1
A
1007-9106(2015)11-0073-03
* 本文為201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編號:L112DZZ049。
陳薇薇(1981—),女,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青少年行為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