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波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思政部 廣東 廣州 510990)
·教育改革研究·
新形勢下創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路徑探究
馬波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思政部 廣東 廣州 510990)
新形勢下,和平演變猶如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實質是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科技等競爭優勢通過對國家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爭奪與征服,以影響青年一代對社會的認知及政治傾向。我國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陣地。創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時代使命。構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思政課話語體系,必須在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有新舉措,為增強大學生理論自信、理論自覺實效性提供保證。
高校思政課 話語體系 創新 路徑
意識形態話語權,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1](P162)在世界一體化深入發展過程中,國家間意識形態話語權之博弈與經濟、軍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其實質就是爭取意識形態話語權、主導權。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新形勢下創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對提升中國話語權的國際地位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本文擬從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的時代價值及改革路徑進行探討,為增強大學生理論學習、理論自信、理論自覺實效性提供新思考。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社會意識形態的博弈與較量,日趨激烈。西強我弱格局,是當前世界發展的態勢。因此,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迫切任務。推動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是提升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內容。話語體系建構,目的是提升和確立話語權。話語為中性詞,沒有褒貶之分,作為表達、交流的載體,用以展示表達的思想、觀點等,以影響受眾并期望其接受和認可,這種主體彰顯或意欲居于統治地位而實施影響的張力,這就是話語權的要義。學者鄭樂平認為:“話語權不單純是語言和文本,而是一種具有歷史、社會和制度獨特性的陳述、術語、范疇和信仰之結構;話語系統涉及一系列邊界,它規定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它是塑造世界的另一種方式。”[2](P62)對于話語體系,一般認為有三部分構成,分別為“由誰說”的主體、“說什么”的對象、“如何說”的方式。高校思政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教育,使學生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現實問題。從狹義理解,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主體主要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學生是教育對象,教學模式及方式、手段等是主體影響客體(對象)的媒介。當然,還包括教育教學制度、機制、教學目的、人才培養目標等因素。在構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現研究中,學者張玉瑜認為:“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外在的表達形式,一定的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內容總是通過相應的話語體系得以表現,任何思想理論的創新都蘊含著話語體系的優化和發展。”[3](P49)建國以來,高校思政課經過幾十年的演變與發展,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可喜成績。但隨著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變化,勢必要求高校思政課必須與之發展相適應,不斷改革和創新,既要克服閉關自守的教育教學模式,也要避免全盤西化的傾向,使思政課話語體系在創新中體現中國風格、中國元素。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制造遍及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在當前世界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和博弈中,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等也要走向國際舞臺,并產生一定影響,那么中國民族才會被世界接納、認同和尊重。這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內在要求和動力。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支撐力量。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不僅需具有外在的感染力、影響力,更要顯示出科學性及強大生命力的發展前景,為人們謀求生活福祉提供思想指引。
自國家“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政課建設有了明顯改觀。思政課在經費投入、教材編寫、教師培訓、課程管理等物質硬件方面都有了顯著改善。同時,國家還新設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與高校思政課相聯系的不同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課課程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在思政課師資培養方面,國家為此專門設立了思政教育教學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省級教育部門還進行了對高校思政課的專項評估工作及每年為思政課教師舉辦備課會等,這些措施不僅改善了思政課不被重視的地位,也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奠定基礎和注入活力。因此,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不同地區和層次的高校,都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獲得好評。在改革創新中,通過不同形式的評比,不少思政課教師脫穎而出,躋身最受歡迎教師行列,思政課也受到學生喜愛和追捧。但也毋庸諱言,總體而論,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有了發展,但教學的實效性與當前形勢發展及改革要求還有差距,還不能適應現實發展需要。在新階段,這些困境既是教學改革遇到的深層次矛盾,也是必須要逾越的瓶頸。攻堅克難,重在建規立制,只有在法律的守護下,思政課建設才能有可持續發展。在新形勢下,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憑借運動式發展是難以有出路的,只有在法治前提下才有發展的保障。眾所周知,在當前洶涌澎拜的市場經濟大潮中,不管是教育管理者還是其他人員,在辦學中總是把專業教育看作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視為學生將來安身立命的基礎。當然,在市場經濟趨利性層面上思考,這也無可厚非,但從國家和民族利益考慮,高校思政課是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世界觀教育,是關乎國家發展前途的大事情。實現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常態化,尚有許多痼疾需要克服,如有些教育部門領導總錯誤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那是國家的事情,與學校關系不大,學校的中心任務是專業建設。在課程經費投資、課題申報、教師職稱評定等諸方面,專業課程總是處于優先。當前,有不少高校思政課還存在學分沒有開足、課堂教學大班上課、教師編制不足等,同時,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也是徒有形式。當然,以上這些現象的形成,也有歷史“左”的錯誤思想影響,如“政治掛帥”、“白專道路”等。同時,在社會轉軌過程中,出現教育產業化,教育價值觀扭曲,辦學背離了教育本質,考慮的是局部利益和狹小范圍,缺少仰望星空的思維。總之,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不能僅靠發文件、上級領導批示或幾次評估等措施,這些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還是要建立保障思政課建設的相關法律制度,使思政課話語體系在法治的軌道上建設和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高校思政課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推動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需要厘清內部結構的相互聯系及主次矛盾。只有在不斷加強課程建設的前提下,保持思政課教學主體、內容、手段、教學模式能聯系學生特征、聯系現實社會,思政課話語體系才能獲得良性發展。當前,思政課課程建設宜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和完善:
1.堅持原則。原則,其含義為說話、行事所依據的準則。原則規定著事物發展中的性質和方向。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改革與創新,不是天馬行空,迎合西方社會,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更加堅守和認同。在世界一體化和多元化大潮中,只有堅持底線和原則,才能實現同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博弈中不迷失方向,否則,就會被西方理論西化和分化,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犧牲品。中國歷史的實踐已經證明,離開國情搞現代化建設,從來都沒有成功過。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目標就是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習近平提出: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4]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領導下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被世人接受。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應本著有利于增強大學生“三個自信”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構建和完善。只要遵循正確的指導思想,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才能完成使命,實現中國話語在世界的主導權和領導力。
2.推進教材建設。國家“05方案”對高校研究生、本、專科分別規定了統一的思政課課程,規定統一的學分、課時及指定統一使用的教材。這一規定,為高校開設思政課課程和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05方案”實施中,期間也暴露出一些影響思政課建設與發展的不利因素。如教材過分統一,參與教材編寫者范圍較為狹窄,內容較為概括、刻板,并與學時不協調等,這些對教師教學與學生閱讀都產生一定困難。筆者認為,為克服以上不足,教育部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簡政放權。如教育部可為高校思政課各門課程制定系統的大綱、課時、學分及教學目標和任務等硬性規定,可以集中專家編寫一些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相關的精品教材為高校教學參閱。至于教材編寫和建設,可由各高校根據本學校學生情況、地域特征及學校現狀編寫或制作講稿,但教材編寫及講稿撰寫必須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這樣,既有原則性,又體現靈活性,教師的積極性就能發揮,教師在教學大綱指引下講課,既能聯系地方歷史文化和學生特征,也能緊扣現實問題,教師教學的創造力和不拘一格的教學模式則應運而生,思政課教學的活力就自然展現。一言以蔽之,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必須保證教師創造教材的空間和權限。只有這樣,教材內容才能積極反映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恩格斯曾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5](P43)恩格斯這一精辟論述為時下高校思政課教材建設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3.探索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教學模式是思政課教學的載體,主要是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形式、手段、媒體及一定的時空因素所組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模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要是適合的,就是好的教學,旨在提高教學質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特征。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6](P9)時下,制約思政課實效性的提高有著多方面原因,核心因素是教學模式常不為學生所接受,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這種教學模式詬病在于封閉性,局限于教師“一言堂”,教師為中心,教學空間狹小,師生關系缺失民主氛圍,學生的主體性沒有發揮。思政課教學不能只滿足于知識傳授,關鍵是能讓學生“信”和“服”,做到“慎獨”。有效的教育模式在于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能使學生感悟到思政課的價值所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外在的理論學習內化為思想意識,并成為自覺行為。
4.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考核是保證課程建設質量的基本環節。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效果,只有通過考核才能檢驗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考核是課程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促進教學的完善和提升。再者,思政課與專業課有著較大的不同,思政課主要是解決大學生“三觀”問題,宗旨是使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能夠“信”、“認同”、“服氣”、“遵守”,并能轉化為自覺行動。思政課各課程目標和任務主要不是落實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在于對理論的信服、價值的追求、精神的信仰方面。基于此,思政課的考核理應克服主要以試卷為應試形式的方式,必須與其他專業課考核形式保持一定的不同。思政課課程的考核應當偏重于對大學生行為和覺悟的考核。譬如可以探索學生在社會公益方面的實踐活動,以參與公益活動的次數、三下鄉的表現效果等給以成績評定,同時,還可以與學校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協同,根據學生平時思想、行為表現來評定學生考核結果,也可以通過論文、調查報告等形式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價值傾向,并給以相應的成績評定。考核形式應當多樣化,以學生行為表現為主,知識測評應作為輔助。
支點和切入點是現實社會人們認識和把握事物性質必須研究的問題。在物理學上,支點對推動事物運動有著重要地位,是撬動物體的連接點;切入點,是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最佳突破口,是集中反映事物性質和全貌的節點。同理,要實現思政課教學效果,必須把握課程特征和性質,找到實現課程目標的支點和切入點。思政課是主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和思想認識,認同當前黨和政府的主流意識,并能自覺內化為個人行動。鑒于這一特點,思政課教學如只專注于理論學習就會偏離思政課課程設置的初衷,難以實現創新思政課話語體系的目標,黨的理論思想的話語權、主動權和影響力就會落空,與此同時,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及不健康歪理邪說就會侵蝕學生大腦,對學生日常行為形成誤導。大學生對于課程理論與觀點的理解和掌握,僅憑課堂學習收效是有限的,如果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生動活潑的現實社會現象通過親身觀察與思考,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給以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這樣,教學效果才會事半功倍,學生在內心深處才會信服。我國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愛國精神豐富感人,尤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征途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每一歷史階段都凝聚著愛國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依然是要緊扣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理應成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的重要支撐和建設資源,也只有充分吸收民族精華,并融入時代成果,通過繼承與創新,中國氣派的話語權才有影響力,才能搶占主導地位。隨著網路的迅猛發展和國際交往的頻繁,思政課實踐教學有著廣闊空間,平臺多樣,這為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贏得了發展機遇。
實踐教學應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思想,需要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它不僅包括校外的社會考察、參觀、公益活動等,同時,就是在校內課堂里,也可以構建多種形式實踐教學,如演講、辯論等,同時各種豐富的校園文化、社團活動等,都可以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載體。實踐教學盡管形式不拘一格,但這種自主建構教學形式絕不是對教學標準的降低,也不是對學生的放縱,而是在教學內容和質量上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更為提高了,譬如教師要給每堂實踐教學課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學生通過對現實的觀察與思考要擁有自己持之有故、論之成理的觀點和認識。學校為實踐教學必須制定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這是實踐教學的依據和準則。在當前,實踐教學應該成為思政課改革與創新的主導思維,不僅如此,政府教育部門及學校還需在社會中構建思政教育的隱性課程,如國家公祭日、追思烈士、表彰見義勇為者等活動,對大學生形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氛圍和群體效應。實踐教學對大學生不僅能孕育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能鑄就師生合作、平等交流的民主精神,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能激發出學習興趣和動力。實踐教學為思政課話語體系充滿生機活力、感染力與影響力起到促進作用。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樣化已成發展趨勢,中西文化價值觀在交流、交融和交鋒中發展,國際競爭不只是表現于經濟、科技及軍事等方面,各國文化軟實力競爭同樣異常激烈。在這些競爭的背后,東西方意識形態博弈與斗爭也時刻沒有停息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總想憑借科技、軍事優勢,向我國兜售他們的文化價值觀,顯示西方社會文明的優越性,以期實現和平演變目的。通過這種沒有硝煙的非傳統戰爭,他們曾獲得了一些戰果,如蘇東巨變,在中亞、北非一些國家及現在的烏克蘭實現了顏色革命。隨著中國經濟、軍事的異軍突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對中國周邊加緊圍堵的同時,他們把更多興趣與注意力用在對中國的和平演變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對中國社會實施西化、分化,企圖顛覆中國現有制度,實現顏色革命。面對當前世界生態,實現中華民族崛起,不僅要有經濟、科技和軍事的發展與趕超,同時,提高國家軟實力,增強中國在世界的話語權是實現發展與競爭優勢的重要任務。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中國在世界所起的作用和擔負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世界也日益呼喚提升中國的話語權。當前,我國“一代一路”戰略布局在穩步推進,亞投行成功設立等,這些舉措世人關注。增強中國話語權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需要。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中國是發展中大國,前進道路上布滿荊棘和困難。時下世界話語權格局呈現“西強我弱”局面。在國內,我們仍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反腐仍在路上,農村還有7000多萬人口尚待脫貧,文化、法制,政治改革還比較滯后,國內外不確定因素隨時都會發生,這些不利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為此,改革開放仍是我國必須堅持的強國之路。實現中國在世界的話語權,我們必須學習國外先進成果和經驗,為我所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是我國發展的寶貴經驗。學習與借鑒,需要堅守底線,堅持原則,學會與狼共舞,這樣才會有健康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與各類組織都很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和發展,國家不僅撥巨資,同時還通過立法建制,在學校和社會開設相關課程,建立各種思想教育基地,在人才選拔、任用等方面都有意識形態要求的烙印。西方國家,雖然沒有思想政治課術語,但是他們的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各個方面,他們尤其重視隱性教育、實踐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關注創新能力培養。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中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民主性,善于激發學生思考、質疑,在做中學,教師重在引導。西方發達國家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許多先進成果、成功案例、教學模式等,我們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需要借鑒和學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政課先后經歷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演進,與時俱進是創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靈魂。不言而喻,在信息化社會發展中,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構建中國風格的思政課話語體系,需要勇氣、智慧和方法,不能因為西方搞和平演變,就此因噎廢食,裹足不前,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實現共贏。
增強中國話語權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是實現我國綜合實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內外華夏兒女凝聚共識,不懈奮斗。自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中國氣派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亞投行、一帶一路等詞語,已漸為世界關注和共知。前進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在中西意識形態博弈和較量中,彰顯中國話語權和影響力,尚有很長路要走,任務艱巨。當前,青年大學生已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的重要對象,他們用普世價值、三權分立、普選制等思想推銷他們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國內也有一部分勢力與之呼應。為此,創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是新形勢下思政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探索提高思政課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路徑,既要穩妥又要務實,克服空洞無物或崇洋媚外現象,必須建立在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前提,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之上,教育教學之語言、內容、手段等都需接地氣。只有這樣,思政課話語體系才能有利于大學生辨別是非,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三觀”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資本主義民主、自由的實質,有利于大學生堅定“三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2]鄭樂平.超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論新的社會理論空間之建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
[3]張玉瑜.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8):49.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G641
A
1007-9106(2015)11-0144-05
*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項目“民辦高校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與實效研究”(2013JK353)。
馬波,男,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