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馮雪珺
美國高調宣稱要重返制造業;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要將互聯網產業引入國家戰略框架,引領新一輪的技術創新;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推出“中國制造2025”,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2015年,主要制造業大國都在探索推動各自工業的改造升級。那么,究竟何為“工業4.0”?“中國制造2025”能從中參考什么?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德國工業4.0專家、萊比錫商學院(HHL)院長潘安德(AndreasPinkwart)博士,潘安德曾連續5年擔任德國北威州經濟部長,在這個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負責創新事務。
環球時報:“工業4.0”話題當前備受關注,到底什么是“工業4.0”?這個概念是由德國首次提出的嗎?
潘安德:“工業4.0”是指將傳統工業生產與網絡相連,尤其針對那些需要在生產過程中用到很多數據的企業,即工業、經濟的數字化發展。此前,“工業1.0”是通過蒸汽推動機械化,“工業2.0”是由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工業3.0”是由電子信息技術推動自動化。
“工業4.0”這個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德國提出。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德國的制造業是全球最好的,但是需要新的能量。因為“德國制造”一直有新的挑戰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挑戰(微笑)。要應對這些挑戰,德國需要做得更出色。
此外,工業4.0的核心是大數據(BigData),而德國又是全球范圍內,對數據安全、數據控制研究最深入的國家。所以,在討論制造業如何運用大數據、兼顧標準化與安全性問題上,德國有著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如今,工業4.0已經成為德國政府的高科技戰略,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經濟和能源部兩個部門牽頭。
環球時報:與德國的“工業4.0”轉型類似,進入經濟新常態的中國目前正在推廣“中國制造2025”,強調工業制造的創新、智能、環保、節能,計劃在2025年,從制造大國進入制造強國。對此,您如何看待?
潘安德:中國的制造業在近10年內發展相當快,這是有目共睹的。我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反映了中國近10年至20年的發展勢頭——勇于挑戰,勇于突破。
建立一個世人皆知并認可的制造業品牌,需要一定的時間。“德國制造”的品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培養。當然,這和德國人的謹慎文化也有部分關系。同樣,“made-in-China”品牌的建立,也需要中國的產品從質量、安全、環保等各個方面進行突破。
從2015年到2025年,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進入制造強國行列,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即必須要加強質量標準化管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認證體系。“中國制造”需要在這10年里,為自己貼上新的標簽。從政府層面到生產企業統一一致的安全生產、環保節能決心及行動,這些是中國制造可以成功的根本。
環球時報:您認為在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方面,中國會面臨哪些挑戰?
潘安德:中國的工業化進度非常快,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數字化發展,也都在飛躍式進步。
中國可能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做好行動前的規劃,如何提高網絡及數據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培養匹配的人才。來自人才培養的挑戰也是德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工業4.0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上的變化,還有人力資源上的變化,包括對領導力提出的新要求。制造型企業將不再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是智能化的企業,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都會有虛擬的對話,不在生產實地的員工會增多,一切都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來溝通。領導者如何有效管理員工、激勵員工,如何保持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對公司的忠誠度——在無法經常面對面交流的前提下,這些都將是巨大的挑戰,需要企業領導力的革新。
環球時報:德國經濟為工業4.0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基礎條件,有哪些經驗是值得中國企業借鑒的?中德之間是否可以展開有效合作?
潘安德:德國有一些老牌制造業公司,在一兩百年的發展中歷久不衰,甚至能夠做到在產品不具備價格優勢的情況下,仍能在競爭中保有穩固地位,在既盈利又盡到社會責任的同時,持續發展,其中的奧妙值得中國企業探索。
但是到了數字化時代,我個人認為,與其說中國向德國取經,不如說是中德雙方互相探討、彼此借鑒,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譬如,德國的規劃能力、大數據安全及控制方面的經驗比較領先,是可以讓中國企業借鑒的;中國近些年來則涌現了很多有潛力的互聯網初創企業,這些初創企業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提供了一種蓬勃發展的新視角,讓德國企業突破傳統的保守思維,改善發展模式。德國的技術和中國的突破性思維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環球時報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