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梅
(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外科 安徽 天長 239300)
顱內動脈瘤是由于顱內動脈壁瘤樣異常突起等腦部動脈的局部血管發生異常性改變[1]。臨床表現為突發頭痛,同時多伴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腦膜刺激、神經功能障礙等癥狀,顱內動脈瘤破裂常以蛛網膜下腔出血為的首發癥狀,是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發病的一個主要原因[2]。目前,廣泛開展介入栓塞術,圍手術期護理對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來探討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 年11 月到2014 年2 月,于我院接收的82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 例,女48 例,平均年齡(48.3 ±1.9)歲;1 ~15 個月,平均病程(3.8 ±0.7)個月,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1 例)。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栓塞術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模式,(1)栓塞治療前:①對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做好生命體征監測。②做好全面術前準備常規檢查。(2)術中觀察:建立靜脈通路,給予靜脈留置針,密切、動態監測生命體征、瞳孔變化。(3)栓塞治療后:①密切檢測生命體征、瞳孔變化。②對穿刺側肢體進行針對性護理;③科學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
1.3 療效評價[2]臨床治愈:癥狀表現基本或徹底消失,瘤體全部消失;有效:癥狀表現明顯好轉,瘤體縮小大于1/2;無效:癥狀表現沒有任何好轉,瘤體縮小小于1/2。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3.0 軟件分析。數據比較以x2檢驗。計量數據以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及介入治療操作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對比 觀察組臨床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無效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操作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療效及介入治療操作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對比
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微創的手術療法越來越受到青睞,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3]。綜合護理模式在圍手術期內對患者護理十分重要,保證充分的術前準備,保證術中用藥濃度恰當,術中默契的配合,嚴密監測各項生命指標,術后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使介入栓塞治療的效果更加理想,使患者生活質量提高
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臨床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無效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操作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與譚玉婷[4]的報道一致,這主要由于綜合全面的護理,貫徹手術治療的全過程,使患者的治療更系統,因而提升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
綜上所述,圍術期綜合護理模式能明顯提升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可推廣應用于臨床。
[1] 董文濤,張振,靳張寧,等.運用CTA 篩查中國北方有腦卒中家族史人群的顱內動脈瘤患病率[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3):274 -277.
[2] 姚俊萍,張曉紅,張宇,等.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27):5739 -5739.
[3] 張紅梅.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全麻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0):21 -22.
[4] 譚玉婷,許瓊,梁可深,等.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圍術期腦血管痙攣的觀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7):37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