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婦產科 湖南 長沙 410013)
剖宮產是臨床分娩較為常用的術式,隨著剖宮產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人們對于相關護理也越來越重視。而剖宮產作為有創手術,手術結束后,產婦易出現切口痛等情況,應先產后恢復[1]。本次文章通過比較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的產后護理效果,探討分析剖宮產產婦護理中采用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意義。
選取2013 年1 月1 日至2015 年1 月1 日期間在我院采取剖宮產的產婦100 例,隨機性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有50 例產婦。其中對照組中的剖宮產產婦的年齡在20 歲至37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8 ±4.2)歲,產婦的孕周在37.4 周至42.0 周之間,平均孕周是(40.2±0.7)周;而觀察組中的剖宮產產婦的年齡在21 歲至39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3 ±4.1)歲,產婦的孕周在37.1 周至42.3 周之間,平均孕周是(40.5 ±0.8)周。比較兩組剖宮產產婦的年齡以及孕周等相關一般資料,可知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數據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 >0.05),可以進行臨床比較。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中的剖宮產產婦進行常規護理,主要的護理內容有創口護理、飲食護理、產后哺乳護理、產后惡露觀察、心理疏導護理等相關常規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中的剖宮產產婦采取優質護理干預,即為以優質護理理念為指導的相關護理干預。
具體的護理措施為:首先,根據產婦其產后的具體創口情況對其采取相應的體位干預,在產婦手術結束后的2h 內加強護理頻率,手術結束2h后,護理人員應輔助產婦選擇舒適的體位,對產婦的需求進行認真的評估,若產婦出現相關疑問,應該進行積極的解答。同時,對產婦進行活動指導,根據其具體的理解能力以及性格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溝通,鼓勵產婦盡早進行活動,告知產婦盡早進行活動鍛煉的好處,并且充分告知產婦產后乳房保養以及產后哺乳知識,增強產婦的產后喂養效能感[2]。
其次,對產婦進行產后的飲食指導的時候,在考慮產婦產后腸胃蠕動恢復情況的同時,也需要保證母體營養以及產后哺乳的需求,并且對于已經出現的哺乳問題積極解決。最后,產婦在生產后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尤其是產婦產后出現一個角色的轉變過程,容易導致出現不好的情緒,不利于其產后恢復以及哺乳[3]。針對這個問題,護理人員應該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同時,應該對可能會出現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況進行相關的預防性護理措施[4]。
觀察并且記錄兩組剖宮產產婦的排氣時間、惡露排盡時間、初乳時間等。
采用SPSS16.0 軟件處理數據,本次文章結果數據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數據,兩組產婦的數據對比方法使用X2檢驗。95%為可信區間,p <0.0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試驗數據結果顯示可以指導,相較于對照組中的剖宮產產婦,觀察組中產婦排氣時間小于24h、初乳時間小于24h 以及惡露排盡時間小于6 周的產婦比例均更大,即觀察組中剖宮產產婦的護理效果更好,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0.05.

表1 兩組剖宮產產婦的排氣時間、惡露排盡時間、初乳時間比較
優質護理服務作為一種長期的護理措施,通過完善護理責任,加強基礎護理,有針對性進行護理措施,明確護理內容,改善護理服務質量,以達到為產婦提供滿意、安全的優質護理。剖宮產產婦作為臨床上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其心理較為錯若,且妊娠反應以及心理壓力會影響產婦的身體狀況。因此,在對剖宮產產婦進行護理干預時,應該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耐心的護理[5],同時,為產婦提供所需,告知產婦剖宮產分娩以及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相比于常規護理干預,優質護理干預更為完善,且護理措施更為有針對性,從而使得護理效果更加顯著。
本次文章實驗結果數據顯示,可知,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排氣時間小于24h 的產婦占90.00%,初乳時間小于24h 的產婦占50.00%,惡露排盡時間小于6 周的產婦占96.00%,和對照組產婦數據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可知,在對剖宮產產婦進行臨床護理干預時,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的縮短產婦的排氣時間、惡露排盡時間以及初乳時間,對于產后身體恢復有較好的臨床意義。
[1] 張瑞永.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剖宮產產婦護理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7):33 -34.
[2] 劉華云,張維,李雪玲,等.全程優質護理對減少剖宮產產婦術中寒顫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0):35 -37.
[3] 楊玉玲,王靜,李靜,等.手術室優質護理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4,26(12):1722 -1723,1727.
[4] 王燕,杜維衛,劉揚,等.基層醫院184 例剖宮產手術優質護理服務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1,10(6):526 -527.
[5] 郭菊華.優質護理對剖宮產產婦術后疼痛的影響[J]. 醫藥前沿,2012,02(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