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珊
★文學研究★
繪聲繪色
——王維邊塞詩的美學特點探究
馬 珊
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繪畫、音樂方面的精深造詣使他對聲響和光線具有特殊的敏感和興趣。他通過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藝術修養,將構圖技巧、角度選取和音樂都融入到邊塞詩的創作當中,其詩、畫、樂的和諧統一,有著極其獨特的美學特點。
王維;邊塞詩;美學
唐詩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而邊塞詩是其中的重要題材:那些有著切身邊塞軍旅生活體驗的詩人,用詩來描寫其親歷的邊疆地區戰斗生活,用詩來闡述邊疆民俗文化對自己的影響,用詩來展現無以倫比的塞外風光,同樣用詩來表達報國豪情和思鄉之苦。邊塞詩集鐵骨和柔情于一體,充滿了想象力和藝術性。
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而他的藝術成就遠不止此。他精通音律,曾任太樂丞,擅作畫,通書法,所以王維的邊塞詩和同時期以及后來的其它邊塞詩作不同,他善于將樂理畫法融入邊塞詩的創作中,將邊塞風光寫得獨具韻味。
蘇軾曾有一著名論斷:“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王維也曾經自負地說 “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偶然作》六首)。他通過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藝術修養,將構圖技巧、角度選取和音樂都融入到邊塞詩的創作當中,其詩、畫、樂的和諧統一,有著極其獨特的美學特點。
開元二十五年夏,王維赴河西節度使幕,先為監察御史,后兼節度判官。《使至塞上》便是詩人此次從長安到涼州初至河西時作。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前四句交待此行的陣仗——單車,目的——問邊,當時途徑的地點——居延,以及當時的季節—— “歸雁入胡天”的初夏。看似平淡的敘述,傳遞孤單上路的落寞和孤寂。
接下來便是王維最擅長的以詩作畫句子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副長卷在眼前次第展開:茫茫大漠無邊無際,晴空萬里不見云影,唯有天盡一縷狼煙,扶搖蒼穹訴說戰事。時當傍晚,轉眼間紅日低垂在長河之上。
詩人運用對比法構圖:
(一)形狀的對比
寬廣的大漠和孤獨的狼煙。狼煙是孤獨的,而沙漠是廣大的,一 “孤”一 “大”造成形狀上的對比,孤煙格外醒目,沙漠愈發廣袤。
(二)色彩的對比
大漠的金黃、天空的蔚藍與落日的血紅。藍天之下,一輪紅日沉照長河,在水面留下紅色的倒影,為沙丘披上金色的外衣。各顏色間互相映襯,畫面色彩凝重,反襯出邊塞傍晚的微涼,更傳遞出詩人被朝廷排擠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三)線條的對比
狼煙的筆直、長河的蜿蜒和落日的渾圓。烽煙裊裊,縱向直立;長河蜿蜒,橫向展開;殘照如輪,與水面相切。一切如靜止一般,讓人感受到荒漠黃昏靜謐的氣氛和無盡的禪意。“直”字傳神,自然、真實的美學特征顯露無疑。
這些巧妙的對比,將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刻畫得格外傳神。詩人以畫家的視角觀察自然、處理景物,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作品具有繪畫般的強烈層次感,塑造了完美的意境空間,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與自己盛名的山水田園詩的恬靜淡然相比,王維的邊塞詩有時會用動態描寫來體現陽剛之美。因為描寫戰爭離不開動態的渲染,否則無法表現戰陣開合、鐵騎馳逐、笳鳴馬嘶、刀劍齊動的壯烈場景,哪怕是小小的一個側面。
如果說 《使至塞上》是一幅靜態的畫作,那么 《隴西行》便是一幅動態的畫作。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詩人的取材角度頗為獨特,他并沒像大多數的邊塞詩一樣正面描寫戰爭,而是截取 “報送軍書”這樣一個片斷來寫。詩人的著眼點既非軍書送出前的邊關被圍,也非軍書送至后的援軍出動,而是具體到飛馬告急這個細小片段。他用極其工整的對仗詩句,以夸張的語言渲染在 “走馬”“揚鞭”之間,“十里”“五里”的路程瞬息閃過的緊張氣氛,描繪漫天飛雪中斷了烽火聯系,凸顯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
至于戰事的具體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詩人用 “烽火”“大雪”“快馬”這些意象,很自然地把讀者帶入到黃沙漫漫、愁云慘淡、戰事緊張的想象境界中去,那日行一千、夜走八百、排除萬難、急求救兵的苦況以及奉命出動、援軍抵達、里應外合、殲滅敵軍的情景躍然腦海。這些就是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意境所構成的廣闊的空間美。
詩人以有形表現無形,以有限表現無限,以實境表現虛境,使有形描寫和無形描寫相結合,使有限的具體形象和無限的抽象形象想融合。“意”含于 “象”,卻又余于 “象”,這樣的藝術構思,獨特而細膩,一首詩便是一幅畫,大有深意。
王維音樂天賦深厚,創作時既有詩人的情思,又能精準地把握有限的音響,擅長以聲繪形描寫戰事動態。《從軍行》便是一首聚聲于詩,讀之仿佛聲音響在耳畔的作品。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歸來獻天子。
吹角集合,胡笳悲咽,戰馬嘶鳴,鐵蹄踏水,硝煙廝殺……這些聲音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既體現了征戰的辛苦,又頌揚了將士們奮勇出征、浴血奮戰、報效國家的英雄氣概。通過聽覺的不同感受來描寫戰爭場景,場景連接成為敘事過程。這種創作角度,獨特而富有創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王維年輕時曾為太樂丞,當他來到河西,對于邊塞民俗,尤其是音樂方面,有其獨特的視角和見解。多數的邊塞詩常給 “羌笛”冠以 “濃烈鄉思和滿心哀愁”的意象,王維則不同,在《涼州賽神》中,他客觀地描寫出了羌笛在邊地風俗中的作用。
涼州城外行人少,百尺峰頭望虜塵。
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
這首詩描寫塞上迎神賽會的場面。末句中的 “越騎神”就是主管騎射的神。詩歌通過對音樂的直接描寫,使其作為客觀對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既反映戍邊生活又描寫民俗,讓人們全面見識了邊塞的風采,同時也成為反映胡地風土人情的重要資料。
而 《涼州郊外游望》則通過極為工整的對偶句,將邊塞民俗描寫得繪聲繪色,令人感嘆詩的韻律節奏之美。
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
婆娑依里社,蕭鼓賽田神。
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
詩人在涼州期間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對民情風俗進行了深入體察后,將所見所聞描繪成為居民祭祀田神的畫卷。詩人的視角在 “野老”“邊村”“婆娑”“蕭鼓”間轉換時,產生了意象跳躍,形成空間,從而使詩歌的審美意境更為開闊,審美效果更為突出。
音樂給邊塞詩中注入了曲調,通過文字激起人的音樂感。
蘇軾對王維 “詩中有畫”的評價并不全面,因為他的詩中還有音樂。這不僅使他成為最成功的山水田園詩人,也使他在崇尚勇武的盛唐,從眾多邊塞詩人中脫穎而出——在塑造了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之余,從旁人司空見慣的軍旅生活和邊塞風雪中發現新的美。
王維的詩歌創作建立在對音樂和書畫的喜愛之上,他將全面的藝術修養融入到邊塞生活的日常細節之中,使盛唐的邊塞詩萌發了新的題材;同時,其詩歌、繪畫、音樂這三種藝術在審美趣味上融會貫通,獨樹一幟,也為盛唐的邊塞詩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1][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張清華.論王維的邊塞詩[J].中州學刊,1984年第3期,p82-p85
[4]王文東.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意境美[J].文學教育,2008年第16期,p33-p35
[責任編輯:陳光軍]
An Exploration on the Esthetic Features of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Ma Shan
Wang Wei,a versatile poet,is good at music and painting,which brought him special interest in sound and light.So he has integrated the composition skills,angle of view and music elements into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making them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unique esthetic features.
Wang Wei;frontier fortress poetry;esthetic
I207.22
A
1674-8824(2015)02-0063-03
馬 珊,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北京海淀,郵編: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