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明 戚中美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 撫州 344000)
當前農村經濟在快速發展,農民大批涌入城市。截至2009年,全國外出務工農民工總量22978萬人,按性別區分,男性外出農民工占65.1%,女性占34.9%。從年齡看,外出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其中,16-25歲占 41.6%,26-30歲占 20%,31-40歲占22.3%,40-50歲占11.9%,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4.2%。從婚姻狀況看,已婚的外出農民工占56%,未婚的占41.5%,其他占2.5%。這一情況,近年來仍在加劇,農村“留守現象”依舊嚴重。農村“留守現象”,直接使留守兒童缺少必要的照顧,尤其是學齡兒童,致使其間接受到一些潛在安全隱患的威脅。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是這部分學齡兒童在周末及假期期間的安全隱患問題,另一方面是上下學途中的安全隱患問題。如2012年江西宜春5名兒童溺水事件及2011年甘肅正寧校車事件。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狀況亟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本課題組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于2014年5月,對南方某省F縣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我們通過問卷、訪問、座談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F縣18所鄉鎮中學1396名初一年級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38位班主任老師、18位學校校長等就學生的安全狀況進行了調查,對有典型意義的調查對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跟蹤訪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00份,收回問卷1749份,其中無效問卷41份,實際有效問卷1708份,有效率94.89%,其中,學生共發放問卷1396份,收回1396份,無效問卷5份,有效問卷1391份,有效率99.64%。
對1396名初一學生調查數據的統計基本情況:男生599人,女生797人,其中女生占總學生數的57.09%;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有983人,占調查總數的70.42%;學校與家的距離在1-3華里的占11.2%,3-5華里的占28.1%,5-7華里的占20.6%,8-9華里的占15.4%,10華里以上的占24.7%;男生住校的人數187人,占男生總數的31.2%,女生住校的296人,占女生總數的37.1%;中午在學校小餐桌就餐的有39.8%。
通過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F縣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安全威脅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觀方面。父母不在身邊,和家人交流較少,缺少不到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孤僻、膽怯、自卑等心理疾病,調查對象中稱沒有交流對象、沒有好朋友的占52.3%;有私自下池塘玩水經歷的學生占38.4%,其中女生占37.8%;有玩火經歷的占64.9%。
2.客觀方面。由于“撤點并校,劃片招生”,原有“就近入學”式的農村中學在國家大形勢下被優化、被整合了,學校和家的距離無形中加大,“黑校車”、“超載校車”、“摩的”等非法營運車輛應運而生,學生讀書乘坐社會非法營運車輛的占66.7%。家與學校的距離加大,也增加了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管理的難度,去過網吧的占32.6%;被高年級學生或者在上學路上被社會閑雜人員欺負過的占27.1%;被調查的18所學校有私人承包學生小餐桌的有6所,承包人相關資質齊全的只有1家;住校生中有過吸煙、打牌、喝酒行為的占12.6%;另外留守女生中被虐待、猥褻等問題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農村留守學生的安全不容樂觀,但想更好地維護留守學生的安全,保護其免受傷害卻有許多逃避不了的現實羈絆,來自家庭內部和社會環境“難言之隱”造成這樣一種窘境。
1.從外出農民工的角度看,出于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目的,農民選擇背井離鄉異地務工,在城市從事臟苦累的工作,租住在狹小的房間或者是擠在集體宿舍中,住宿和生活條件較差,把小孩接入工作城市讀書,不現實。即使條件允許,也因入學門檻高、手續繁瑣等問題造成總成本較高,而不得不選擇讓孩子留在農村。
2.從留守的老人的角度看,農村留守的老人,子女大部分在外務工,“隔代撫養”是無奈之舉。留守老人多是年齡較大,多在55歲以上,且部分體弱多病,行動緩慢不便,他們既要照顧家庭的衣食起居,又要看管小孩,有時還要在農田從事勞作,沒有過多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照看往往是“散養式”的,經常感到力不從心。對孩子既教不好、看不住、追不上,但又不能不接受教育、看管重任的現實。
3.從留守兒童的角度看,父母不在身邊,缺少必要的交流和關愛,不得不獨自經營自己的人生。受到高年級學生及校外閑雜人員欺負的概率無形中增加;上學路途相對較遠,且路邊水塘較多,間接安全隱患無形中增多。選擇寄宿學校,由于年齡較小,生活自理難度較大。女生還存在一定范圍內受到騷擾和侵害的威脅。
4.從社會客觀情況看,撤點并校、教育資源優化集中,目的是好,但是增加了丘陵山區學生求學的難度和長度。“黑校車”等非法營運車輛應運而生,學生不得不選擇這些非法營運車輛上下學。由于缺少監管,部分學校的小餐桌沒有安全保障,缺少必備的從業人員健康證,及營業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不可能提供放心安全的餐桌。
5.從地理因素看,南方農村多在丘陵山區,村與村之間的直線距差較大,到鄉鎮中學的距離遠的有10余華里,“翻山越嶺式”讀書現象明顯。加上南方由于氣候原因,天氣炎熱,雨水多,池塘多,學生在上下學的途中私自下池塘玩水的可能性加大,危險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與義務教育階段“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初衷是相悖的。
當前農村留守學生不容樂觀的安全狀況,從根本上來看是由經濟問題衍生出來的,農民忽視人存在的意義及安全觀念的陳舊,更多的表現是農民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為了所謂的“體面生活”,安全思想跟不上日益發達的經濟社會的步伐。
1.“無奈之舉”,導致農村留守學生安全狀況不容樂觀的原因是農民大部分外出務工尋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子女的安全維護。但實際上是當前社會環境所致,要求廣大農民必須通過大量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以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如果在維護留守兒童安全和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之間選擇一個,廣大農民“無奈”選擇了增加經濟收入。因為增加經濟收入對一個農村家庭而言不只是為了吃穿的更好,過上體面的生活,同時他們也認為增加經濟收入是給子女的未來提供平臺和基礎的唯一途徑。這從另一個方面也折射出當前農村收入形式過于單一或者缺少其他收入來源,加上市場經濟不良因素的影響,而不得不“向錢看”,過分追求經濟效益,把人與經濟效益的位置倒置,忽視留守學生作為一個“人”存在的重要意義。
2.“被動之舉”,農民普遍認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居所、身體健康就是幸福的,就是安全的。殊不知除了這些之外,一個人可以追求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也很多,尤其是安全問題。一個人的安全,不單單是衣食住行有保障,而是既包括身體不受侵害,也包括心理不受傷害。農民的安全觀念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是仍停留在傳統安全觀上。事實上,根源于西方的安全觀念已經經歷幾個階段的發展,從傳統安全到非傳統安全,從國家安全到群體安全,從個人安全到人的身心各方面安全,變化中的安全觀向“人”這一維度傾斜性非常明顯,且越來越符合我國“以人為本”理念的要求。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產生農村留守學生安全問題的根本因素有兩個方面,客觀上,是來自經濟方面,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人”的安全,是“無奈之舉”;主觀上是自身方面,安全觀念過于陳舊,而忽視了“人”的安全,是農民“被動之舉”。
針對“無奈之舉”,如何引導農民樹立人本意識,增強生命感、人文感,擺脫冷冰冰的經濟鎖鏈的束縛,遠離經濟利益污染,更加注重對留守學生作為“人”所需要的安全進行維護,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團體應該考慮的課題,也是農村當前社會現實對人文關懷精神的急切呼喚,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論叩問。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要關心和重視的是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力量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發展、需要及其滿足,它要求我們的社會歷史活動,以及社會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必須符合人民群眾作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及其才能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科學的和諧,實現“人文關懷”就是人的解放、人性的復歸,意味著人類最終擺脫動物界而成為“人”,意味著人類從物質生活領域的異化中解脫出來,向精神生活更高層次復歸;意味著人類任何歷史活動都必須從人性角度出發,擺脫經濟、利益、金錢等世俗東西束縛,而附之一人文關懷。
針對“被動之舉”,關鍵在于如何引導農民更新安全觀念,由傳統安全觀向非傳統安全觀更深層次進發,理清安全觀發展的脈絡及其理論,用于指導自己維護留守兒童安全的社會實踐。留守兒童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對安全的需要,也正印證了社會對人的安全理論的呼喚。人的安全理論的提出,無疑是對以往傳統安全觀和非傳統安全觀的進一步發展,是對批判安全研究流派的繼承,又是對女權主義學派的補充,更加注重向“人”這個維度傾斜,同時也越來越符合“以人為本”理念的要求。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環境復雜,各地呈現出的人的安全問題又各具特色。顯然,批判發展的人的安全理論是難以完全解釋中國式的人的安全問題,但對人的安全理論的現實需求無疑為其尋求市場提供了頗為充足的理由。
[1]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Z].2010-03-19.
[2]劉建娥.論人文關懷[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1):29-30.
[3]戚中美,程明.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論下農村安全穩定問題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4(3):80-8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5]程明,戚中美.困境與出路:人的安全與江西農村經濟發展的平衡——基于人的安全理論維度[J].學理論,2014(10):116-117.
[6]蘇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起源與應對——全球化角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國際問題論壇編,非傳統安全與學術研討會資料集[C].2008:241.
[7]封永平.安全新概念:“ 人的安全”解析[J].學術探索,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