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函伶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重慶 401520)
二語習得的研究中有一類觀點,認為一種語言形式在語言輸入中出現得越頻繁,就越容易被學習者注意并融入自身的語言體系中。背誦是大量積累,感知語言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
學生在大量背誦課文后,便掌握了足夠多的詞匯,短語和句型,能夠在聽力或交際過程中嫻熟運用。也有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不必費時費力地思考語法,詞組等諸多因素,在句子結構方面,也可以信手拈來。
這里所說的背誦課文指的絕不是機械地死記硬背,而是要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機械式的背誦方式雖然能短時湊效,但缺乏理解,容易淡忘。只有把“識”與“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記憶深刻。
背誦是將外在的東西通過反復記憶,轉化為個人頭腦里的東西。這有利于聽力和口語水平的提高。但是并不是只要要求學生背誦了課文,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這其中還需要老師采取一些巧妙的教學手段和背誦課文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綜合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在兩年的泰國漢語教學實踐中,筆者有意識地每一節課教授完成之后都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監督和檢查。背誦課文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可以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分成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首先,有些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背誦課文作業,只是死記硬背發音,而不會去識字,最開始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為了降低背誦課文的難度,老師可以讓學生看著課文讀,其實這也是背誦的一種方式,這是對漢字的識別過程,很多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有畏難情緒,覺得拼音簡單,漢字太難,不愿意去記憶漢字。于是造成很多學生學了漢語很多年都只能讀拼音,不能識別漢字。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去記憶識別漢字。筆者把它稱為背誦環節的第一階段,記憶識別漢字階段。那么這個階段可能更多的是督促和檢查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而對課文的理解消化則要放在第二和第三階段。博雅漢語課文的內容設計是將漢字和拼音分成兩個部分,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操作第一階段漢字記憶識別,讓學生用一張紙把拼音部分遮蓋起來,然后看著漢字部分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不能借助拼音,只能對漢字進行記憶識別。
第二階段則是聽寫,聽寫不僅可以督促學生認真背誦課文,而且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也對課文進行了復習和強化,聽寫的方式也可以多樣化,也要做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步步提高。最開始只是簡單的默寫,老師將課文的每一句都朗讀三遍,學生將聽見的句子默寫下來。默寫的時候需要既寫拼音又寫漢字,如此既可以復習拼音聲韻母和拼寫規則,又可以復習漢字書寫規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學漢語的過程中,學習到漢字部分很容易遺忘早期學到的拼音知識,比如聲韻母和拼讀規則。聽寫環節不僅僅是聽力水平的練習,也是對舊知識復習的很好的方式。
之后,老師可以采取難度稍高的方式,不再是老師復述課文句子學生默寫的簡單機械的模式,而是上升到理解課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老師可采用這種方式,老師將課文朗讀三遍,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需要學生認真聽,仔細回憶課文的內容,而不需要將句子默寫下來。三遍之后,老師針對課文提問題,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回答。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對課文地復述,而是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理解。這種教學手段一方面不僅僅督促了學生下去背誦課文,更重要的是檢查了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而不是對課文簡單地死記硬背。學生在回答老師的提問的過程中,則完全是漢語綜合能力的展示,是對漢語更高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比如以《博雅漢語(起步篇)》第七課為例,老師可以依據課文設計幾個問題:明天早上幾點上課?明天下午幾點下課?明天有漢語課嗎?明天你有什么課?這些問題既立足于課文,又不是對課文機械地復述,如此能夠做到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語言,真正實現活學活用的教學目的。
另一方面這種教學模式,也是和漢語水平考試HSK接軌,HSK題型中聽力在各級考試的占分比例都比較高,這樣讓學生平時就能得到鍛煉,那么在漢語考試的聽力環節就能游刃有余地應對。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筆者經過長期地實踐,總結出這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漢語綜合水平明顯提高,并且也對漢語水平考試HSK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個階段是口頭對話。也是針對課文,在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對話。在第三個階段,老師不再是只針對上一次課的課文,而是把學過的課文知識綜合起來,和學生之間展開對話。一來可以克服學生表達恐懼癥(很多學生書寫非常清楚正確,但是一遇到口頭表達就恐懼造成不能正確用漢語表達的現象);二來也能夠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以前學過的知識。
以《博雅漢語》(起步篇)第七課“明天你有課嗎?”為例,(筆者所在的泰國宋卡王子大學使用的教材)第七課前面六篇課文的安排如下:
第一課 你好!
第二課 你是哪國人?
第三課 那是你的書嗎?
第四課 圖書館在哪兒?
第五課 在東方大學的西邊
第六課 現在幾點?
那么學習了第七課之后老師可以結合前面六篇課文設計一段交際對話和學生互動。比如對話可以這樣去設計:你好!你是哪國人?這是你的書?是一本漢語書。你在學習漢語嗎?你會說漢語嗎?你去哪兒?去圖書館學習嗎?現在幾點?你有課嗎?幾點上課?等等。這樣就可以把前面學習的知識全部綜合起來復習鞏固。
對外漢語教師要關注學生固有的生活體驗,并以此為起點,向課文延伸。教師應善于將學生的經歷和課文中相似的經歷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已經體驗到的與作者相似的情感,并進一步激活生活中原有的情緒體驗,使之與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真確地體會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博雅漢語》這套漢語教材內容非常貼合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可以選取熟悉的情景對學生進行對話練習。并且多以問句開題,通過一問一答有利于問句的展開,加強對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對這些課文內容的背誦,對學生學習漢語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從人們的生理、心理機制來看,跟說話直接聯系的不是閱讀,而是聽話。閱讀跟說話的關系是間接的,它是通過視覺系統把書寫符號傳遞到大腦皮層,這些符號印象跟生成話語所使用的肌動機制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一般來說,言語能力包括兩個過程,處理聽覺輸入信息的過程和生成輸出話語的過程。前者跟聽覺辨認能力有關,后者跟言語再現能力相連。聽覺辨認能力先于話語再現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因此,漢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多聽,背誦課文聽寫課文則是練習學生聽力的很好的教學手段,學生只有聽得懂才能說得出,也只有聽得懂才能最終實現交際的語言目的。
語感主要包括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和語用感。語感的獲得必須要經過大量地接觸語言,經過千百次的重復,自覺不自覺地長期訓練,反復實踐和在社會的不斷交往中,語言文字規律,詞句的含義、情味等就存儲在大腦中。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又指導語言實踐。學習者一方面是身處于一種語言環境,無意識地接觸言語;另一方面是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知識,總結規律,使之成為一種言語習慣。就筆者工作的泰國來說,泰國學生學習中文就缺乏語言環境,因此語感形成只有依靠有意識地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背誦則成為語感形成的基本方式,只有通過反復誦讀,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會產生語感。由于受到泰語母語的影響,泰國學生在漢語表達中會出現負遷移的現象,這里筆者可以例舉兩個教學實例:例如《博雅漢語(起步篇)》第十二課“你在干什么呢?”泰國學生經常受到泰語母語影響,把“你在干什么呢?”表達成“你干什么在”。要糾正這個表達錯誤,一方面靠語法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則需要學生反復背誦課文形成語感。例如《博雅漢語(起步篇)》第十六課周末你干什么?課文里出現了漢語中的特殊語法動詞重疊,“休息休息,洗洗衣服,看看電視”等等,這種動詞重疊使用在泰語的語言中是沒有的,學生很陌生,理解不了不會使用。于是更需要學生反復背誦課文形成語感,克服母語的空缺帶來的陌生感和排斥感。
雖然說背誦是一種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方法仍然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語感的培養。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使學習者自身掌握的詞匯、句式與語法現象日益豐富。實踐證明,背誦在語言學習上,尤其是外語學習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語音語調的準確流利,有利于詞匯語法的熟練與鞏固,有利于口語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完善。
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提倡這一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有意識地模仿、記憶,并學會使用輸入語料中的固定搭配與短語等,顯著提高語言輸出質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程式短語和使用特征的注意,而這是在進行交際過程中很容易被忽視的。同時,由于背誦本身需要反復,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練習量。背誦過的課文中某些短語或句子會自動跳到腦海中去,對二語習得產生積極的影響。
[1]孫寧寧,背誦與留學生漢語文化意識的培養[J].語言應用研究,2013(6).
[2]孟美辰,二語習得需要背誦課文[J].文學界,2010(11).
[3]張韞,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感培養[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