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雪娜姜 琨
(1.天津理工大學法政學院;2.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處 天津 300384)
生涯適應力作為國外生涯心理學的一個新研究熱點,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變化和生涯建構理論的興起而備受研究者的關注。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伴隨著畢業人數的激增而日益增大,即便是就業也可能因為專業不一致而導致失落與困惑,這就要求作為求職主體的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生涯適應力。因此,以提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為核心的生涯教育方法值得我們探索,這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緩解就業壓力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生涯適應力”概念是Super在不斷修訂其生涯成熟度理論的基礎于1981年提出的,之后在國外得到廣泛傳播。由于不同研究者對生涯及適應力的理解存在差異,因此生涯適應力的概念存在多種界定。其中著名的美國生涯心理學家Savickas認為生涯適應力是個體對于可預測的生涯人物、生涯角色與不可預測之生涯問題的因應準備程度。目前國內學者比較認可趙小云的觀點即“生涯適應力是個體因應生涯角色變化并與之保持平衡的能力”,[1]強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并總結三個特點:一是一種促進個體進步的能力;二是可以培養的能力;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1]隨著國外研究的不斷深化與擴展,生涯適應力也日益得到國內研究者的重視,并被認為是個體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獲得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
以Savicas為代表對生涯適應力理論的建構歷經三次修訂與完善,于2005年提出了更為完整的理論建構,認為生涯適應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這四個維度。其中生涯關注是指個體對自己未來生涯的關注并持樂觀態度,如果缺乏生涯關注即為“生涯冷漠”,反映個體對未來缺乏計劃和消極悲觀的態度;生涯控制簡單來說是指個體能夠很負責任地依賴自我決定建構生涯發展而不受他人意志的左右;生涯好奇即為個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自身和周圍環境進行積極嘗試和探索;而個體對有效解決所面臨的生涯問題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即為生涯自信。[2]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如趙曉云、董振華[3]根據Savicas理論建構將生涯人際和生涯調試也作為其中的重要維度。近年來的實證研究中關于生涯適應力的測量工具與問卷編制大多以Savicas的理論建構為依據。
隨著生涯建構理論發展的日臻完善,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總結出我國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存在整體性特點和群體性差異,進而分析存在的問題以尋找解決對策。
綜合國內已有的研究來看,我國大學生生涯適應力處于中等水平,生涯自信在實證研究中得分較高,但生涯關注、生涯控制和生涯好奇得分都偏低,這一問題不容小視。[4]首先大學生對未來發展問題關注不夠,沒有長遠眼光,缺乏明確的規劃和目標;其次在進行生涯決策時自主性不夠,做決定時大多缺乏自決能力而需依賴他人;最后表現在目前大學生對周圍環境缺乏好奇與探索,生涯好奇水平較低。這一研究現狀對于我國高校大學生生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董振華在對525名大學生進行實證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六個因子之間呈現明顯的不平衡性,其中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關注的整體水平均低于生涯人際、生涯調試、生涯自信的整體水平,嚴重拉低了生涯適應力的平均水平。[3]這一研究結果也驗證了趙小云的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上做出過一些努力,具備一定的生涯準備意識,但距生涯適應力的全面均衡發展依舊任重道遠。
綜合國內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生涯適應力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性,男生的生涯適應力明顯優于女生,尤其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三維度上。如臺灣吳淑琬認為男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上要優于女生;[5]李亞真的研究也發現女大學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計劃及總的生涯成熟度上低于男生。[6]出現這一差異的原因,除了傳統社會觀念對男女社會角色的期望存在差異外,還與當今就業市場殘存的性別歧視因素有關,女生感受到的就業壓力更大導致自信心不足,所以在生涯適應力上弱于男生。這也啟示高校在開展生涯教育時應給予女生更多的關注。
年級差異也是影響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重要因素。對于那些剛剛跨過高考獨木橋的大一新生來說,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新奇、對人生充滿憧憬,對自己也有較高的自信,因此生涯適應力普遍較高;經歷一年多大學生生活后受各種外部因素的阻礙,挫傷了生涯自信,規劃前程的能力有所下降,生涯適應力水平驟降;到大三、大四,由于面臨擇業、實習及考研等問題迫不得已投入到生涯準備中,生涯適應力有所回升。整體來看,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基本呈“V”型的發展趨勢,大一最高,大二急劇下降,大三、大四略有回升。[7]
生涯適應力是大學生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對于個體成功就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探索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以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為主要目標的生涯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往的生涯教育在人—職匹配模式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去確定明確的生涯目標以達成某種“確定”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迷茫中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卻忽視了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當今社會環境高速發展、瞬息萬變,生涯發展充滿動蕩與不確定,一旦學生的生涯目標無法達成,就容易陷入對自我否定與對生涯規劃的質疑中。因此大學生生涯教育要幫助學生轉變思維方式,樹立“積極不確定”的生涯發展觀,引導他們以樂觀的態度去接納生涯發展中的各種變動,積極面對多種選擇,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
心理彈性是個體在經歷重大應激事件后,能夠幫助個體從這些應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中回復到應激前功能狀態的人格特質,它對于幫助人們從預期的威脅中恢復及提高個體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和促進個體發展具有積極作用。[8]
研究表明具有高心理彈性的個體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并且自身能夠運用積極情緒來改善壓力對自身造成的不良影響。[9]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或生涯發展的突然變化,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有助于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形成堅韌的品質特征,從而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
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角度著手并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開發體系。
1.將生涯適應力的培養納入到生涯教育課程中
我國目前的生涯教育課程大多局限于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知識的教授,并未充分意識到生涯適應力的重要性。要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首先在生涯教育課程開發中把生涯適應力的培養充分考慮進去。根據生涯適應力的維度劃分,重點開展關于提升大學生生涯關注度、培養生涯好奇心、增強生涯控制力及提高生涯自信等一系列課程,全面、均衡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
2.建立專門的生涯適應力咨詢部門
目前我國高校生涯適應力輔導基本處于“真空狀態”,更沒有專門的生涯咨詢部門。生涯咨詢輔導是提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高校應通過引進專業的生涯適應力咨詢與輔導老師、設立專門的部門等方式高度關注生涯適應力的咨詢干預,加大師資投入并進行規范化的管理。
3.強化實踐對提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因此,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內容外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如“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及實習的機會等;另外大學生擔任學生干部、參加社團、兼職等都能使大學生從中得到鍛煉,從而提升生涯適應力。
現狀研究表明,女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整體水平不如男生,在各維度上,除了“生涯關注”優于男生外,“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及“生涯好奇”都低于男生,這一狀況應引起高校的高度關注,著重從“生涯關注”、“生涯自信”及“生涯好奇”三個維度上來提高女大學生的生涯適應能力。
針對生涯控制能力的缺乏,高校在生涯輔導中可以幫助女大學生澄清他們的生涯選擇,通過作決定的訓練、時間管理技術的培訓、及自我管理策略的培訓等策略來提高女大學生的生涯控制能力。生涯自信的缺失與生涯關注不夠會阻礙生涯目標的實現,因此可以采取小組輔導的方式,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女大學生有意識、有信心去克服生涯發展中遇到的阻隔因素。
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生涯任務和發展重點不同,與此相應的生涯適應力水平也不一致。基于以上梳理得知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基本呈“V”型發展趨勢,大一水平最高,大二急劇下降,大三大四又略有回升。
因此在生涯輔導與咨詢的過程中,采取“一刀切”式的生涯輔導方式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分析不同年級大學生所面臨的生涯發展阻礙因素,然后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生涯教育方案進行不同年級間個性化輔導,才能有效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不同時期的生涯發展任務,提升他們的生涯適應力。
總之,目前高校的生涯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生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以提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為核心的生涯教育作為改革的一個方向不僅是大學生生涯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高校應從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并為他們一生的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1]趙小云.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結構、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的關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2]趙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輔導的新方向——生涯適應力教育[J].現代教育管理,2012(10).
[3]董振華,蘇霞.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4(13).
[4]趙小云,郭成.國外生涯適應力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進展,2010(9).
[5]吳淑琬.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編制及其相關研究[D].嘉義:國立嘉義大學,2008.
[6]李亞真,葉一舵.大學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教育評論,2007(6).
[7]趙小云,薛桂英.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現狀及其與生涯決策風格的關系[J].現代教育管理,2010(10).
[8]梁寶勇,程誠.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 中國成年人心理彈性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4).
[9]崔麗霞,殷樂,雷靂.心理彈性域壓力適應的關系:積極情緒中介效應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