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辜永碧
新中國成立前,涼山地區流行的一句歌謠唱到“大涼山,小涼山,綿長綿長在哪邊?”[1]這句流行的歌謠,唱出了涼山地區山脈的錯綜復雜,生存環境的惡劣。民國時期,涼山地區“是三不管地帶:四川不管,西康不管,云南不管,政治上經濟上自成一區,在地圖上找不到它的名位。加之涼山峪谷,地勢四面險絕,很少人行走。”[1]總體而言,彝區的生存環境都比較閉塞,彝區似乎成了與世隔絕的地方,在國人眼中成為了一個神秘的地方。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一些旅行家式的探險家進入彝區進行考察,有著名的學者楊成志先生,他“以學者的身份第一次走出歷史記錄走進現實進行實地調查”。[2]還有一些有組織的考察團體進入彝區進行考察,他們或是政府組織的,或是學者自發的。這一時期國人對彝區的考察與西南地區成為抗戰大后方密切相關,為了利用西南地區的人力、物力來支持抗戰,政府開始關注西南地區。但是彝區與中央的聯系依然不夠密切,對彝區的開發也并沒有展開。國人對彝區依舊是霧里看花,彝區也并未有太大的改變。筆者試圖通過《旅行雜志》中關于對彝族地區的記載,來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國人眼中的彝區的社會。
新中國成立之前,彝漢之間的矛盾很深,雙方交流較少。大堡城 (舊峨邊縣縣城)距離西河彝區不過40里路,但是彝胞們卻很少去大堡城交易,民族間的隔閡相當嚴重。解放前大堡城曾為“漢彝兩族分界的重鎮。”[3]彝民去大堡城,被漢人叫做蠻子,而且“又說我們臭、臟,不小心就要抓到監里,銀子多就出來得快,銀子少就出來得慢,還要挨打受苦……。”[4]而彝族也經常去漢地抓娃子,“在西康抓到的往川南賣,在川南抓著的往西康賣,終生也不能逃出。”[4]所以漢彝間矛盾較為突出,盡管大堡城與彝區毗鄰,但是各自在心理上卻是仇視對方的,雙方交往甚少。
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在彝區實行的民族政策,深得民心。長期的民族隔閡,在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教育之下,逐漸化解,使漢彝民族間出現了久違的和平。1952年夏,黃發華在西河彝區時,“親眼看見人民政府正確執行民族政策,已深得彝胞的信任……彝漢關系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4]而且在彝區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 (她)們把最好的飲食招待我們吃,讓最尊的位子給我們坐,還隨時抱歉的說‘同志們老遠的跑來給我們辦事,路不好走,吃不好吃,住也沒有好地方住’。當你告訴他 (她)們咋們是一家人不講這些客套話時,他 (她)們總還覺得歉然。”[4]在西河彝區漢彝一家已經深入民心,彝胞們會因來往的漢人去他們家而感到自豪。而且大堡城現在成了彝漢交往的一個中心地帶。過去雖然只隔40里,但彝胞不敢去,現在情況完全變了“現在毛主席來了,為我們開了門,不但大堡城,就是北京、上海、南京我們彝胞都能去了。”[4]
北山的西邊有個熱水壩子,是北山彝區聚居地中的一個漢族居民區。該地老人說,滿清中葉,該地有一千多戶,由于滿清政府及國民政府的民族壓迫政策,“鎮上漢人經常侮辱、迫害來趕街的彝人,彝人也不斷進行報復,因此熱水變成了一個民族糾紛極為嚴重的場所。”[5]由于糾紛不斷,許多漢人離開該地,而械斗也導致森林破壞,使得熱水河經常發生水災。解放后由于政府正確的民族政策,熱水壩子“情形完全變了,我們在這里看見他們和平共處,輕松愉快的收拾著自己被破壞了的家園和荒蕪了的土地,處處都是一片新生的景象。”[5]
又如西寧 (位于雷波、屏山、馬邊、峨邊四縣中間,接近西康大小涼山,是四川省屏山縣的一個鄉鎮,是彝漢民族聚居聯治區域)“民族之間與民族內部長久以來的糾紛,都逐步得到了解決;彝、漢民族親密的團結起來,再不‘打冤家’、‘抓娃子’了。[6]
彝區各支間經常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各家支間,家支內部間,甚至是同支各房間,都會發生冤家械斗,往往持續時間長,頻率驚人。如:“峨邊黑彝阿侯家和瓦克家因曲諾爭奪一粒子彈而引起了為時六年的冤家。布拖黑彝比補家內部為半斤鹽巴問題而械斗了九年之久。美姑黑彝恩札家和阿侯家竟然因一人當眾放了一屁,械斗了十三代 (300余年)。”[7]彝區打冤家主要是為了爭奪物質利益,婚姻問題和日常糾紛,血族復仇等,據統計“爭奪娃子、土地、婚姻等三項原因而引起的冤家械斗達90%左右。”[7]民國時期,彝區發生打冤家還與國民政府及當時軍閥奉行的治理彝區的政策有關,他們為了統治彝區,往往賣槍支彈藥給彝區的彝民,讓彝區的民眾內斗。打冤家使得彝區的社會生產受到極大的破壞。
首先,打冤家造成彝區人口的減少。一方面,很多人直接死于打冤家的過程之中。另一方面,打冤家還引發許多間接死亡。例如打冤家使父母去世,留下的孤兒很難在這種氛圍下活下去。還有許多是受連累而死的。如“易渥有一家白彝的妻子,娘家屬喀斯家,有一年喀斯家與西河的阿拉家仇殺,阿拉家以怕他和他的妻子洩漏消息給她的娘家——喀斯家為理由,逼他的妻子跳水死了。”[4]隨便與當地彝胞談起家里的人的時候,“不說父母死于某次打冤家,就說兄弟死于某次打冤家。”[4]“最突出的是甘咯 (現甘洛)黑彝結石家有二支因相互械斗,打得家破人亡,同歸于盡。結果,各支尚存者一人 (結石阿達,結石瓦瓦)。”[7]其次,打冤家造成對易耕作區的荒廢,使得糧食欠缺。彝區適宜耕作的土地本就不多,而那些適合耕作的低洼地區往往因為易于暴露和容易受到仇人的騷擾而被放棄。彝區農業本身產量就低,加之耕地面積減少,糧食短缺問題也就更加嚴重。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農業是不易的。“西河的彝胞種地,不但要攜帶武器,還要派人放哨,糧食要收成了,被仇人一陣騷擾全毀壞了。”[4]另外,畜牧業也受到打冤家的嚴重影響。不敢把牛羊趕到太遠的地方,害怕仇人報復,只敢在村莊附近放養。所以,械斗導致那些肥美的土地荒蕪。而物質生活的缺乏,使得他們精神上更加迷信,信鬼神,逢事問卜,問卜往往需要獻雞、牛羊等,也使得彝區的耕牛缺乏。再者,械斗導致交通阻塞,彝胞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未曾踏出過他居住的村子。這種情況下,彝區的商業交換也受到巨大的阻礙,彝區商品的價格大大提高。漢商要進入彝區進行交易,要交保費,需要保護才能安全,否則人財兩空。
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針對彝區打冤家進行了調解,并號召彝族內部的民主團結,得到積極響應。例如在西河彝區的馬家坪的一個黑彝,得到了“推行川南區‘愛國團結公約’的模范獎狀。”[4]而且黑彝白彝在西河自治區籌委會召集的擴大會議上,大家以搞好團結相勉勵,“提出了團結、生產、建政三大明確的奮斗目標。”[4]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政府主張實行民族相互團結,向彝族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發展生產。在人民政府的號召和教育下,彝族同胞時常主動找政府和解放軍調解氏族糾紛,許多歷史糾紛得到了調解。我在海棠就親眼見到彝族同胞來解放軍營部,請求解放軍做他們的調解人。”[8]政府在涼山地區“建立了一個全區性的調解委員會和二十多個地區性的調解委員會,兩年來共調解了大小糾紛三千多件。”[1]幾十年的老冤家都得到了解決。
涼山40多個支頭,230多名代表,在1951年初的代表座談會上,在毛主席的像前,訂立了“全區團結公約”,“宣誓永遠停止械斗,使涼山地區出現了空前未有的團結局面。”[1]據統計“1951-1954年,人民政府在自治州范圍內就調解了新舊及大小冤家達12000余件,僅布拖一縣從52-56年底,共調解2000余件。”[7]北山彝區中心地點——喬各以達,也是他們的聚會地點。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喬各以達舉行了集會,宣傳毛主席對彝族人民的關懷與慰問,宣傳民族政策,調解“北山區羅洪、糯米各家內部及彼此相互間的冤家糾紛。”[5]羅洪與糯米既是親家也是冤家,解放之后,在民族政策的教育之下,認識到了過去的錯誤,愿意以調解的方式來解決多年的冤家。“會議舉行時由冤家雙方及中人各派重要黑彝偷人作代表,雙方代表各申述自己的理由與要求,中人申述調解意見,經過反復討論,冤家糾紛便順利的解決了。”[5]通過民族政策的教育及政府的調解,彝區打冤家雖未完全根除,但得到有效的控制。彝區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彝胞們說“我們到處都可以去了”,[4]不用再因為害怕報復而終生不敢離開村子。由于打冤家而荒廢的土地,也得到開墾,使得彝區的耕地面積擴大,糧食問題得到緩解。
彝區由于長期與外界隔絕,社會經濟都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交通堵塞,與外地交往不便,是一個神秘而落后的地區。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政府致力于改變彝區落后的交通情況,打通彝區與外界的聯系。
新中國成立后,彝區經濟有所發展。彝民向來很少經營商業,做生意的很多是漢人。運進彝區的商品需要彝區的保頭保護才能安全運進去,所以會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又增加了商品的成本。而彝區土特產所賣的價格卻很低。這種情況下,彝民收入往往支撐不了他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能夠增加彝區彝民的收入,保障彝民的基本生活。“川南樂山貿易公司已擬定了收購彝區土產計劃,逐步實施,同時更派員攜帶大批彝民需要的物資,前往彝區供售。西康方面,西昌貿易公司亦已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收購彝區農產品工作,并發動私商組織貿易小組,深入彝區進行貿易。”[9]由于彝區交通不便,像食鹽等生活用品的價格十分昂貴,在彝區“食鹽成為人民的珍珠。”[9]食鹽等可以當做漢人進入彝區的交換物。可以“用鹽巴換來一些雞蛋和洋芋 (鹽巴和布疋是彝區通行的交換媒介)。”[10]新中國成立之后,例如“漢源富林鹽業公司隨著農村交通的好轉,亦已對彝區大量推銷食鹽。”[9]這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了彝民收入,使彝民獲得了食鹽等基本的生活用品。
彝區向來缺乏漢區的商品,“1951年3-4月間,當人民解放軍進駐昭覺以后不久,我們就組織了一支十多人的隊伍,隨帶鹽、布、針、線等各種禮品,從昭覺出發,深入到涼山腹地牛牛壩、利美夾谷、利美莫姑一帶地區。”[8]之后“到美姑河畔的利美莫姑,在河邊又碰見了三個正要上山砍柴的漢人男呷西。他們各披著一件十分陳舊的老羊皮,光著腳丫子,在寒風凜冽中向我們“討”針線,想用它來縫合長期凍裂的腳后跟。”[8]可見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在彝區是多么的匱乏。他們需要的鹽巴、布匹、針線等買不到,而土特產又賣不出去。新中國成立之后,改變了這種狀況,政府提高了彝區土特產和工業產品的交換價格,滿足了彝區民眾對基本生活物資的要求。
1952年7月,“人民政府在這里 (西寧)開辦了一個規模宏大國營雷馬屏農場,先后修建了很多幢房屋,同時回龍場、干溝等地建立了磚瓦廠、伐木場、石灰窯、煤場等。西寧河上建立著兩座大橋,行人可以往來無阻,電話線也架設起來,縱橫幾百里地區內可以通話。1950年,“發電所開始發電,晚間西寧街上到處照耀著明亮的電燈光”。1951年,人民政府又先后在這里設立了人民銀行、鹽業公司、土產公司、貿易公司、郵政局及稅務局等機構。”[6]該農場修建規模宏大,下設沙陀大隊、中山坪大隊、馬湖大隊、直屬大隊和桂花大隊五個分廠[11]農場內設有工廠、醫院、銀行、合作社、食堂、舞廳、理發廳、浴堂、文工隊等等。機構完善,規模宏大,改變了西寧地區人民的生活。政府大力支持涼山地區的彝族,“除了以昭覺為中心建立了四個國營農牧場,進行典型的示范外,一九五二年內派出了20幾個以上的生產指導小組,深入各地指導農民興修水利,改進生產技術,并且發放六十多萬斤大米和八千多件農具”[1]彝區的耕作技術有了進步。
在政府的扶持下,彝區的交通有所進步。在1951年12月,開始在涼山彝族地區的昭覺縣建立民族自治區,1952年6月,“修好了西昌到昭覺的公路……并且還準備開辟大小涼山的道路。”[1]為了解決運輸難題,國營雷馬屏農場“于11月開工修建新市至西寧公路,全長41公里。設計投資20萬元,土石方工程量88萬立方米,橋梁16座,涵洞68個。1953年底,新市至屏邊段23公里建成通車。從此,屏山結束了無公路的歷史。”[12]1953年,“樂 (山)西 (昌)公路沐 (川)處五指山至新市鎮,由國營雷馬屏農場施工。境屏山計64公里。新 (市)段開工。屏山境內從屏沐分界1955年4月1日竣工通車。”[12]國營雷馬屏農場修建的“西石公路”,道路平坦,“公路在巖石間穿鑿而過,是西石公路上的一個最艱巨的工程。公路兩邊,到處是塊巖削壁,到處刻著‘祖國建設艱巨!我們意志堅決’的口號。”[6]新中國成立之前,從西昌到昭覺可以從西面東上大涼山,這條路一般是不法商人牟利的途徑,而漢族官員必須由軍隊的護送才能進入。彝族內部由于冤家械斗也不敢走這條路,解放之后,該道已經成立彝漢兩族交往的重要通道。新中國成立之后,在1952年6月“從西昌到昭覺的馬路已經修好了,每天有五六百人到城里趕場;貿易公司總是門庭若市;醫院也空前地出現在昭覺城,彝族同胞從幾十里外趕來治病。”[8]
新中國成立后,彝區干群關系得到有效改善。在彝區,干群關系十分關鍵,影響著中央政府在彝區民眾心中的形象。一位白彝婦女這樣形容新舊社會的“在舊社會里,國民黨派來的人都是要吃我們,他們好比老虎來吃羊子;但是新社會里,毛主席派來的人,就有千金擺在這里,一個也不要!”[5]她認為現在進入彝區的漢人干部不同于過去的漢人。在彝區工作的干部不會占人民的便宜,吃飯等都要付錢的。如西河彝區的干部“甚至在用飯的時候都有許多彝胞圍攏他,請求調解糾紛。”[4]彝區民眾對新中國的干部們的信任由此可見。干部在彝區工作的時候,同彝胞同吃同住,即使最初彝胞不信任他們,使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維持時,干部們也抱著“寧愿餓死,不肯違反紀律”[4]的精神,最終獲得彝區民眾的認可。這些都使新中國在彝區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干群關系極為融洽。根據民族平等的原則人民政府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政權,為了使他們真正的當家作主,培養彝族自己的干部,“在彝胞中選送優秀青年到沙坪、樂山及成都民族學院學習,有的在這里學習以后,已經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去學習了。”[4]這些青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能夠為本民族服務,同時這種方式也是真正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方式之一。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有的成為該地區政府工作人員,有的成為了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委員。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彝區實行的一系列的措施,改變了彝區落后的狀況,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使得中央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彝族地區的各種政策及措施,貼合彝區亟需解決的各種問題。這些措施,使政府在彝區留下了良好的形象。表現在彝區民眾對毛主席的尊重上面,他們的腦海里毛主席就相當于新中國,彝區只要告訴他們,是毛主席讓這么做的,那么他們都會非常積極的去執行,許多彝區民眾家里懸掛著毛主席的照片。他們積極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積極生產、團結,修路,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狀況。政府的這些措施,使彝區民眾的心向著政府,提高了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認同。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系列平等的民族政策的推動,涼山彝區彝漢關系得到改善。在政府主導下,彝區“打冤家”等一些陋習也得到有效控制,經濟交通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總體來說,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同時,人民政府對彝區各種政策獲得了彝區民眾的認同。這也奠定了以后人民政府在彝區政策執行的順利。新中國在彝區的這些措施,改變了彝區民眾的生活,改善了彝漢關系,有利于民族間的交往。
[1]一真.前進中的涼山彝族自治區 [J].旅行雜志,1952年,第26卷,第10期,p31、p35、p33
[2]李列.民族想像與學術選擇——彝族研究現代學術的建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p39
[3]四川大學民族組實習通訊.峨邊西河彝區紀行[J].旅行雜志,1953年,第27卷,第4期,p30
[4]黃發華.西河彝區見聞錄 [J].旅行雜志,1953年,第 27卷,第 2期,p39、p36、p37、p38、p41、p42、p40
[5]胡慶鈞.訪問北山彝族——彝區訪問記之二 [J].旅行雜志,1952年,第26卷,第11期,p61、p60
[6]楊國夏.從小涼山麓到成都[J].旅行雜志,1954年,第28卷,第7期,p38、p39
[7]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編.涼山西昌地區彝族歷史調查資料選輯 [M].1963年,p19、p22、p21
[8]胡慶鈞.涼山彝區社會歷史調查中的親身經歷[A].揣振宇主編.偉大的起點:新中國民族大調查紀念文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p65、p72、p67
[9]趙心愚、秦和平編.西南少數民族歷史資料集[M].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p247
[10]胡慶鈞.大涼山紀行——彝區訪問記之一[J].旅行雜志,1952年,第26卷,第10期,p21
[11]四川省《雷波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雷波縣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p163-164
[12]屏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屏山縣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