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制度化選擇*①
劉燕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制度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根本保障。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作出正確的制度決策,要從制度要素建設轉向制度體系建設,要綜合權衡經濟運行基礎、社會運轉政治氛圍、文化輿情環境以及社會治理體制。
整合社會關系 制度 經濟選擇 政治選擇 文化選擇 社會選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構建和諧社會關系,全面增強社會活力,確保社會和諧有序。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P3)社會關系的整合離不開制度的整合。制度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行為規范和約束條件的總稱,是具有普遍價值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強制性的和規范性的整合手段。目前,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作出正確的制度決策。要從制度要素的建設轉向制度體系的建設。
整合社會關系的基礎和實質是協調經濟利益關系。這在于,政治、文化還有其他領域的社會關系都能在經濟利益領域找到根源。“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2](P307)因此,從經濟制度上整合社會關系,成為整合社會關系的首要制度選擇。
1.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強調既區別于過去,又區別于未來;既不同于資本主義,也不同于別國社會主義。特指在我國生產力不發達,社會主義優越性還沒有充分發揮的基礎上所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是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和分配制度兩個方面,是經濟制度中的核心要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又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整合社會關系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在多種所有制結構中,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公有制經濟代表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訴求,確保人民群眾在生產資料占有方面的平等關系,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只有不斷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構建和諧社會關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既要有量的優勢,也要有質的提高。因此,要堅持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重,堅持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優勢;要優化公有制經濟的內部結構,推動先進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發揮公有制經濟的引領作用;要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堅持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保證其在關鍵領域和特殊行業中的支配地位,不斷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公有制經濟的整體實力,不斷提高公有制的活力和效率。
在多種分配方式中,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體現分配的公平性。不僅要在公有制經濟中堅持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在非公有制經濟中也要體現按勞分配的精神。在全社會范圍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結構和具體的按勞分配方式,通過稅收和財政轉移支付等形式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公有制經濟中,一方面,在權衡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貢獻分配勞動成果,實現“同工同酬”,既反對平均主義又反對差距過于懸殊。另一方面,改革工資制度,建立客觀勞動成果評價體系,合理均衡科技、信息、管理與勞動要素之間的分配比例關系,增加勞動的分配權能。在非公有制企業中,通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稅收等形式提高勞動要素在收入中的比重。
2.堅持和完善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實施非均衡的經濟發展戰略。非均衡戰略激發了個體、區域、民族的活力,成就了中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同樣非均衡戰略也強化了區域、民族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性,導致區域、民族發展的嚴重失衡,對區域關系、民族關系產生不良影響。非均衡發展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整合社會關系,必須堅持和完善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戰略,促進地區經濟、民族經濟協調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維護少數民族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指導思想方面: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指導思想,穩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提高黨和政府對民族問題的重視程度,建立促進民族團結的長效機制。在經濟政策方面:利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設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資金和民族工作經費,改善少數民族基礎設施,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文化方面: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義務教育、幫扶教育等措施大力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加強對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展戰略;努力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狀況,支持和組織少數民族群眾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增強體質。
以四大板塊為載體,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精神,要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切實落實相關區域發展政策,比如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將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法制化,在中央、中西部等地區設立區域發展管理機構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行政平臺,根據中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優勢進行區域功能定位,通過直接財政投入或引進外資為落后地區提供資金支持,利用政策導向引導人才向中西部等落后地區流動,為弱勢地區提供相應技術支持。
3.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3](P652)因此,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進行社會關系整合的最終決定力量,整合社會關系,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千方百計發展先進生產力。
以科技創新為著力點,促進產業協調發展。用科技創新取代資源消耗、廉價勞動力而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潛心進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前瞻性技術的研發,重視人才培養,培育創造性思維和主動精神,激發人的創造性和潛力。有效整合人才、科技、資本等創新要素,促進學科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推動科學技術的研發、應用、消化、吸收再創新,打造自主品牌。同時,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構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形成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為產業協調發展提供配套的生產、生活服務,促進產業的合理布局,發揮產業群集聚效應。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人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針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環境資源的具體狀況以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而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指改變過去片面依靠投資、生產規模、發展速度、能源消耗等要素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而依靠消費、資源節約、環境效益、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發展方式。具體而言,制定法律法規,建立完整規范的經濟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經濟和環境監督機制;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嚴格責任目標考核,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以節能減排為重點,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全民總動員,倡導文明、綠色、安全的消費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
4.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是建構社會關系的基礎和動因,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是整合社會關系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根本活力。改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1](PP2~5)只有不斷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正確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社會的牽引作用。改革是鞏固社會發展成果的根本措施,通過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進行宏觀調控,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為保障社會發展的順利進行創設有利條件。在制定改革措施時,要統籌兼顧,從源頭治理,以民生為重點,結構調整為主線,化解沖突,體現民意。全面統籌各項改革,努力實現宏觀經濟改革和微觀經濟改革相協調,經濟領域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
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社會發展創設和諧的經濟環境。這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市場流通體系,實現城鄉、區域、國內外的有效對接,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小團體主義;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機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而建立完善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要大力扶持農產品市場體系,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真正提高農民在農產品中的收益比例;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動社會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消除各種后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力;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適度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引入競爭機制,規范市場主體日常行為,形成良好的市場基礎和信用秩序;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充分發揮道德調控功能,建立政府、企業、個人信用檔案,完善誠信監督與失信懲戒紀律。
綜上,經濟要素是影響社會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源所在,只有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促進發展的協調性,才能為社會關系的穩定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經濟制度是整合社會關系的根本制度,政治制度是協調社會關系的最重要保障,政治制度的實質是權力的分配、履行和制約,政治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凝聚,國家內部與國家之間都是力量的平衡關系,政治制度對社會關系整合作用是通過合理地界定各種政治機構的功能與作用實現的,比如政黨、政府、人民和社會組織,在整合社會關系中必須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1.發揮政策的整合作用。通過公平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權力、資源、產品、服務、地位、機會進行公平分配,能夠實現社會利益的協調和社會關系的整合。政策制定的主體直接影響權力分配。為了使政策充分反映每個階層、每個群體的真實利益訴求,就必須賦予他們以合法、有效的參與渠道。為此,必須充分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商制度等制度性參與機制,拓寬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平臺,建立和完善信訪機構、社會團體等組織機構,給所有主體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政策制定的目標是追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尤其是更加注重公平。因此,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尊重每個群體的正當利益,并適度向弱勢群體、少數民族、農民、農民工、中西部地區傾斜。同時,必須采用各種措施激發全社會的潛力和活力,反對特權利益集團的出現,重塑群體利益關系,形成共同的價值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政策的實施必須充分貫徹人民性原則和公共性精神,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高政策執行力。最后,要形成完整的政策調整機制,創新政策執行機制,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2.發揮政黨的整合作用。政黨是一定階級、階層在政治上的最積極代表,社會整合是政黨謀取政治利益的手段之一。無論是執政黨還是非執政黨都具有社會整合的基本功能。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主要的決策者,引領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但是,黨的權力來源于人民,黨只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是人民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因此,中國共產黨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疾苦和訴求,征求民意表達,分析民意走向,制定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綱領性文件,引導社會價值觀的走向,提高黨進行社會關系整合的能力,充分表達和實現各種不同群體的利益要求。同時,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要與執政黨通力合作,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加強與所聯系階層、群體的關系,廣泛征集社情民意,凝聚人心,匯集民力,還要加強對執政黨的民主監督。最后,要發揮人民政協和其他政治團體的職能,推動政治民主化,在此基礎上,來推進社會整合。
3.發揮政府的整合作用。國家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政府的權力來源于民眾,各種行政力量必須堅持人民性和公共性,并保證自己的價值觀和管理目標具有人民性和公共性。在保證政府的權威的同時,要合理地劃定權力的邊界。由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4](P342)因此,必須通過法律法規規范、規劃國家的職能權限范圍,形成制度化模式,保證社會的相對獨立性,使其擁有充分的自主活動空間。為此,要實現政務公開、公正、透明性,強化宏觀管理職能,加強政策導向,弱化微觀管理職能,用公共性政府取代全能性政府。此外,還要明確公共服務內涵,創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革,統一城鄉、區域、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標準,全面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另外,要賦予民眾更多的權利,不斷弱化行政力量的權力意識。如果說生產力發展是個性自由的物質基礎,那么“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5](P295)總之,避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超常干預和侵犯,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推動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擴展公共生活的空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4.發揮法律的整合作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以維護有利于統治階級利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主要目的。因此,法律是整合社會關系的最根本、最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國公民正經歷著由“身份”向“契約”以及由“契約”到“身份”的雙向轉變趨勢。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是指,從過去依靠血緣、親緣的人身依附關系來分配權利與義務到依靠契約來決定相互之間的權責關系。這就需要通過法律制定、法律執行等法律運行環節規范勞資關系、借貸關系、租賃關系等各種合同關系,創造和諧的法治環境。從“契約”到“身份”的轉變是指,由法律主體的社會地位來決定實際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要繼續完善《殘疾人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特殊群體的法律法規;同時,針對農民、農民工、城市低收入者、貧困大學生等弱勢群體,要研究制定專門法律。要通過法律援助、司法救濟等措施為弱勢群體開通綠色通道,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利。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律宣傳活動,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提高弱勢群體自我維權能力。另外,要利用法律手段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以及黑惡勢力團伙,增強民眾對公安、司法部門的信任度,為整合社會關系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從本質上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因此,政治整合是社會關系整合的根本手段。
文化制度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文化交往本身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認同和整合、價值認同和整合是整合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是運用文化和價值規約各種社會關系主體的言行進而實現社會關系整合的方式。
1.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關系中的整合作用。核心價值體系是指在一個社會的多樣價值體系中,居于主導、支配地位,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內在要求以及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基本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是社會意識的本質體現,決定著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意識形態內容就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關系中的整合作用,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堅持馬克思主義精神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內化和現實化。(2)要弘揚世界整體性思想,在尊重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堅持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價值原則和科學原則的統一,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3)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堅定民族文化信仰,增強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和道德競爭力,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4)要培育公共精神,堅持采用灌輸與滲透性相結合的策略,探索公民教育的低齡化、系統化、全面化,促進公民對自我身份的自我覺醒,使公民充分認識自身的權利、義務、責任。(5)要推動文化創新,使公民的文化潛力得到充分挖掘,文化訴求得到充分實現,創造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創造成果得到充分應用。
2.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關系整合中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統一指導思想,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為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在于通過構筑共同的思想基礎,形成堅強的身份認同,在多元中追求一體,形成科學的評判標準,增強文化凝聚力,從而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路徑在于深入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職責和功能,鞏固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堅持教育群眾和服務群眾的統一,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解決思考問題,從而為整合社會關系提供思想基礎。要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獨特功效,關鍵是堅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觀念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方法超越傳統方式。具體而言,就是利用說服、磋商、求同存異的方法協調城鄉、區域、民族以及強弱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尋找不同群體之間的思想聯系,利用民眾的從眾心理,大力宣傳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鞏固健康的民族心理建設,培養自由、民主、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3.發揮文化教化功能在社會關系整合中的作用。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對人的思想、品格、道德起感召和影響作用,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規范人的處事原則和行為方式。正確發揮文化的教化功能,必須加強廉政文化、權力文化、誠信文化、民本文化的教育。一是要教育黨員和干部要嚴守官德,保持政治操守,利用廣告、網絡、電視、書籍、歌曲等各種藝術形式和文化產品,在學校、企業、社區等所有公共場所宣傳廉政理念,引導干部和普通民眾正確看待人民與權力的關系,正確認識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揚積極向上政績觀,在全社會營造清廉之風。二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民德,開展各種形式的創先爭優活動,樹立典型模范的榜樣作用,采用宣傳、教化、引導、治理等多種手段,建立個人信用制度,規范失信懲戒機制,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培育誠實守信的文明之風。三是完善民族品格,塑造民族精神,充分汲取傳統文化資源,通過整合思想體系、價值理念形成社會共同認同的道德信仰,積淀而成共同的心理素質、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強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樹立文化自覺意識。一句話,利用文化提高公民的精神層面素養,才能在全社會形成生動活潑,團結友愛,與人為善的社會關系。
國家制度的根基來源于社會。“只有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才能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秩序相協調的社會秩序。”[6](P713)因此,整合社會關系還依賴于社會治理。削弱權力的基礎,提高社會自治能力,促進社會關系的成熟是整合社會關系直接手段。
1.發揮善治在社會關系整合中的作用。實行善治是整合社會關系的社會體制選擇,善治的本質特征是政府與公民以及各種社會力量對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在過去的體制中,管理權只屬于某個特定的機構或團體,主要是黨政機關,而善治的理念是在管理層次上進行模式調整,因此應擴大管理主體的內涵和外延,“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1](P49)善治的宗旨是通過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的管理方式,是通過協商討論,使公眾的利益都有表達的機會,并得到切實貫徹。可見,善治是民主化進程的必然結果,是民眾共同的訴求和期望。在善治條件下,公民的需求將被置于首位,公民的知情權、話語權將得到充分維護,社會為公眾充分獲取生活環境信息提供便利條件;公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獲得保障,不同個人或群體的信息、意見、決策、措施將得到有效整合,在公民之間、群體之間建構平等的關系成為可能。在善治條件下,一元、強制、命令式的管理模式逐漸被取締,多元、民主、協商式的管理模式將居主導地位。這樣,在權力與職責之間建立牽制機制,加強管理部門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彌補權威部門在管理上的不足,提高政府、公民的責任意識,從而提高社會管理效能,規范社會秩序。總之,通過善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為政府、企業、公民、群體之間溝通搭建平臺,這樣就會引導全社會建立真誠的合作關系。
2.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關系整合中的作用。社會生活是從國家、家庭分離出來的公共領域,主要依靠民間自治組織,依靠社會風俗習慣,道德評判標準和社會輿論來約束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些行為準則統稱為社會規范。在權力統籌范圍內,有嚴格的行政機構和相關制度來維護國家的權威性;而在社會領域,相關組織、機構以及規范都不具有相應的強制力。在私人領域,社會關系等于人情關系,“愛有差等”,對規則的貫徹具有主觀隨意性;而在社會領域,共同體是開放的,價值評判面前人人平等。社會規范的宗旨在于維護公共利益,維持社會秩序。社會規范可以作為評價和規范個體、群體行為的社會價值標準。每個社會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規范,社會成員將其作為規范自己行為的準則,從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規范自身言行。所以,社會規范可以限制超越規范行為,鼓勵有秩序行為的出現,彌補法律法規的漏洞,樹立完善的價值規范,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統一社會成員的行動,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實現有效的社會控制,保證社會的穩定有序。為此,在社會領域,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設應成為最終價值取向,這就需要社會成員養成公共意識,提高對公共領域的認識,反對個人主義,形成責任意識、誠信意識,要心中有社會,心中有大家;要培養公共習慣,提高行為的自覺性,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準則,文明說話,文明做事;要恪守公共道德,提高自身修養,秉持社會公正和社會良知;要珍惜公共資源,愛護公共設施,履行公共義務,形成積極向上,和睦融洽的社會共同體。這樣,才能為整合社會關系提供規范準則。
3.發揮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在社會關系整合中的作用。社會團體是除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主體。社會團體等民間組織的成熟不僅豐富了社會管理的主體,也說明了公民自治意識的覺醒,與此相適應,很多管理事務的職能也開始向這些組織轉移,這對于社會關系的整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社會團體可以承擔協調職能,協調各類社會糾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體制的變遷,各種矛盾沖突日益增多,不可能所有糾紛都對簿公堂。一些專業的社會團體可以設立專門評議機構,深入調查研究,擺事實講道理,按照事情是非曲直明斷糾紛,消弭當事人之間的沖突,維護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2)社會團體通過制定行業章程規則,抑制欺詐、霸權等不正當行為的滋生。一些不法個體為謀取非法利益游走于法律邊緣,嚴重危害社會信用體系,通過社會團體制定行業規則,可以懲惡揚善,制止此類行為。(3)發揮“中介”作用,充當政府與民眾的橋梁。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更好地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等的積極作用,形成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9](P718)同時,社會團體給政府與民眾交流創造多樣的平臺,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4)直接參加公益活動,擴大公益供給。通過實踐活動,宣揚志愿精神,救助弱勢群體,促進公民社會的成熟,培養公民的正義品質和主體意識,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顯然,社會團體發揮作用的過程就是一個整合社會關系的過程。
因此,從社會的層面上講,為了有效整合社會關系,要培養公民的積極性、自主性,塑造合格的公民主體;要促進政社分開,規范社會團體的結社及管理體制,引導社會團體承擔教育、環保、醫療等公益性職能。這樣,政府、公民、社會團體各司其職,分工協作,才可能為整合社會關系提供社會治理上的保證。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布局,為整合社會關系提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有力制度支撐,充分發揮政府、民眾、社會團體的力量,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激發全社會的潛能和活力,才能促進城鄉、區域、勞動、階層、黨群、干群、民族關系的協調發展,營造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4][英]阿克頓:自由與權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月明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1.04
*本文系2012年度南昌工程學院青年基金項目“走出生態異化之囹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理念構想”(項目編號:2012SK035);2012年江西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社會分層視閾下的社會關系網絡研究”(項目編號:MKS1219)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