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穎
(甘肅省環縣第五中學 甘肅 慶陽 745000)
1.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網,并在網上瀏覽信息、下載和利用網絡資源,甚至在網上發表任何越軌的、名不副實的言論與張冠李戴的視屏。這種情況使網絡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現實世界而成為“虛擬空間”;網絡資源的共享性與網絡平臺的全方位吸納性,使得網絡世界里被夸大甚至是被杜撰、捏造超越客觀事實的內容充斥其間而失真,成為超現實夸張世界。
2.由于網絡的跨國性和即時性,網絡在傳播知識和健康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一些反動的、迷信的甚至是色情暴力的東西;國內外敵對勢力也在不遺余力地利用這個陣地向我們進行滲透,這是我們難以阻止的。所以,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必要的和刻不容緩的。
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一個老舊的話題,也是一個富蘊時代特色的探索課題,更是一項需要常抓不懈的永恒工作
1.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態度,具體包括公私觀、義利觀、苦樂觀、榮辱觀、幸福觀和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人們在人生實踐和生活環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生活境遇、文化素養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
2.世界觀通常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即對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根本看法。世界觀不同,表現為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時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不同。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3.價值觀則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包括對價值的實質、構成、標準的認識,這些認識的不同,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是在各自價值觀的引導下,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追求著各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
1.直觀性:中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是直觀的,往往就事論事,而很難對人生和社會的復雜問題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去理解。
2.粗淺性:中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觀察往往是大輪廓和粗線條的,只對客觀事物進行粗淺的理解,基本上還是以個人的經驗和理解去評價,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也不能從縱橫經緯方向進行深入透徹的判斷。
3.固執性: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社會經驗,但由于其心理認知與評判水平還比較低,綜合邏輯思維還沒有成型,所以他們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后,往往會各持己見,不會輕易改變。
1.網絡并非一塊凈土,網絡傳播的并不都是積極向上的信息,對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并非都能起促進作用。其中網吧是學生經常偷偷光顧的場所。而很多網吧的運營很不規范,只為牟取利益,有的網吧甚至故意用不良的網站吸引涉世未深的學生,以牟取暴利。
2.中學生自身還不夠成熟,無法正確辨認網絡信息的真偽與好壞,容易不加選擇地接收與模仿。對于思維活躍、興趣廣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中學生來說,網絡世界無疑具有非常強的魅力,上網幾乎已經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時尚,但這種時尚背后,存在著不少隱患。有的學生進入傳遞色情和暴力的網站;有的進入聊天室與陌生人瞎扯、打情罵俏,荒了學業浪費金錢還不亦樂乎;有的學生經不起誘惑,選擇了逃學,模仿成人在網吧過夜、進行網絡中不負責任的虛無戀愛,與網友約會等等。在一些虛假的信息,粗俗、格調低下的語言中浸泡,學生的精神世界必然會受到消極的影響。
3.家長和學校對學生上網普遍采取“堵截”的做法。學生上網如今已成破竹之勢不可阻擋,家長和學校因為擔心網絡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身心傷害而大加阻擋,而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叛逆性,父母和老師一味地反對反而會使學生更加鐘情于上網。
1.青春期的中學生活是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生不但對新生事物興趣濃厚、愛好廣泛;而且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初步定型期;隨著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日益發展和漸趨穩定,對友誼的追求和對情感的需要十分迫切和強烈,其間異性間的交往和友誼也日漸增進。其理想、信念、目標逐漸清晰。
2.信息時代,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被廣泛利用。當前,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不再受時空因素的約束;特別是網絡信息的及時性與原創性總是在刷新著人們的信息觀念;傳統習俗與異域文化的碰撞,濺出的火花在炙烤著一串串誘人的“麻辣燙”,時刻撩撥著青少年的心弦。
3.網絡自身存在的弊端。網上偽科學、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動的信息魚目混珠,會蒙蔽學生的眼睛,造成他們思想的迷惘,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導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強烈的沖擊、教師的主導地位受到擠壓,規范的說教顯得蒼白無力。再者,網上活動的隱蔽性、無約束性、虛擬性和顯突的自主意識,沖擊中學生的責任感,容易導致青少年道德失范,甚至產生人格分裂。網上制造、傳播病毒,制造、傳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為和黑客攻擊、詐騙、賭博等犯罪行為,腐蝕學生本來純潔的靈魂,對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的形成產生強大的沖擊。
中學教育是社會的基礎教育,是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主陣地,優勢凸顯。為了祖國的未來,讓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中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三觀素養已成為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客觀現實要求。學生在網絡中學會如何獲取網絡資源,通過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應用,從學會到會學,使網絡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工具,就必須讓學生先學會做人,即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才能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自主高效地學習和交流娛樂,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做好準備,這是我們引導學生上網的最終目標。在此,我認為學校具體到教師應做好:
1.疏通學生上網情緒
在學生上網方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為學生接受道德規范提供良好的氛圍,避免造成學生逆反心理而使教育適得其反。剝奪學生選擇的權利,并不能幫助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也不能形成道德辨析判斷的能力。在條件具備時間允許和不影響學習及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適度上網。
2.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以各種形式普及網絡道德知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高中學生對網絡的科學認識,充分認清網絡的利弊,特別是對心理健康的嚴重危害性,自覺樹立網絡心理健康觀念,同時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如網絡禮儀教育、網絡道德自律教育。網上交流雖然表面上是與電腦、符號打交通,但實際上是與活生生的人交往,同樣需要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網絡給學生造成的弊端實例常見于報端,這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網絡的好教材。教師應給學生披露“網絡成癮”所引發的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給學生展示因終日沉迷于網絡而使人格發生了明顯變化的具體表現。
3.指導學生規避網絡陷阱
提醒學生謹慎交友,防范網絡陷阱。因為網絡非常自由,學生可以恣意漫游,有機會克服容貌、殘疾等各種缺陷和障礙,但學生社會經驗不足,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很容易被假象迷惑,因而青少年學生特別是女生受騙的事件屢有發生,教師應教會學生識別認清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巨大差異,以免造成無謂的傷害。定期向學生剖析因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或網友蠱惑而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
4.開展網絡主題活動
組織開展“網絡與學習”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上網與學習這對矛盾的辨證統一關系,或者舉辦“學生上網的利與弊”為題的辯論賽及開展“中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動,通過辯論、調查、研究,達成共識,讓學生對上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上網能力和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多半因為無聊而生出許多事端,學生也如此。如果教師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教會學生用批評的眼光和道德的視角去看網絡,他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聊天、玩游戲和瀏覽花邊新聞上。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論文或討論題,并提供相關的資源網站,讓學生上網查閱,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圖片、動畫,并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以便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為學習服務。
6.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在網絡運營商的責任沒有很好地落實而網絡監管部門監管力度欠佳的情況下,給中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學校責無旁貸。學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加強網絡安全管理,積極引導學生理性上網,給學生營造一個綠色環保的局域網絡環境。
一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素養具體體現在人格,人格到底該怎樣表達呢?人格應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統一表現,豐子愷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則,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穩,顯示的人格就有缺陷,就低下。這就是說,所謂人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態體現的對真、善、美追求和達到的程度,并且被別人感知,受到社會準則的定位。
總之,在網絡環境下,學校作為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主陣地,在網絡叢林為學生開辟綠色環保園地——根植常青樹,鏟除罌粟花,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1]創新與創新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對青少年三觀教育的思考[EB].http://www.docin.com/p-472-627285.html&s=F9A816906CB9DF1BCEBE06F6892-72453.
[3]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三觀教育[EB].http://club.jledu.gov.cn/?3315/viewspace-108696.
[4]基于網絡視野下的大學生“三觀“教育[EB].http://www.docin.com/p-77703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