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二雨
(西北工業大學 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2)
在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國有企業職工的思想也隨之變得愈發活躍,從而使國有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和新矛盾。要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引導和激勵職工投入企業科研生產工作,首先必須要了解企業職工思想波動產生的本質是什么。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學說中關于人的本質的觀念,嘗試分析職工思想波動的本質。
馬克思在論述人的本質時指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從馬克思的這個論斷及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職工在從事勞動過程中,可能對其從業心態產生影響的三個核心要素,即:自由自覺的勞動、人的全面需求、人性中的社會屬性。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企業職工在勞動收益相對提高的情況下,卻出現越來越大的思想波動,表現出對生產(勞動)的相當程度不認同。這背后表現出企業職工的價值判斷值得我們深入分析。
馬克思認為,“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3]所以,馬克思學說中人的概念,其哲學基礎是對勞動的闡述。人作為類存在超越于其它一切動物之上所顯示的自由,正是指人類的生產擺脫了肉體的直接需要和物種繁衍的需要而進行的真正自由的生產,即勞動使得人成為人。
在企業中,職工的勞動也早已超越了其直接的生物需求。企業應當通過勞動條件的創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讓員工獲得并認知其勞動的自由性,讓其從勞動中獲得美感,并因而產生勞動的能動的創造性。
而在當下職工的思想波動,一部分的根源在于:社會和企業給其的直覺體驗,以及其自發的認知,都表現出了對人和勞動的關系認知的偏差,無法認知勞動的自由本質,無法從勞動中獲得價值實現的美感,而產生了“混口飯吃”、“養家糊口”的被迫勞動理念。
一切違背自由、自覺、有意識勞動的生產,都是非人道的。這直接會導致在職工的主觀意識中,其勞動失去了自由性,進而失去了勞動的自覺性。而沒有自覺性的勞動也就沒有創造性,最終成為了一種被迫的、痛苦的勞動。
哲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回答“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的責任。而在企業中,這個問題又可以轉化為“人為什么工作”。解答這個問題,也是尋找職工思想波動問題本質的一個必由之路。
其實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這個問題并不復雜。“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陷入經院哲學思辨的軌跡,而要求立足于實踐來認知和創造人類歷史。基于此,馬克思主義思想強調:活著就是為了滿足需求。
自然界任何一種動物存在的理由都是為了滿足需求。但人類的滿足需求,是建立在人的生產是自由的、自覺的、有意識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人的生產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不但改造對象,而且通過社會性勞動會直接創造出新的對象,創造新的世界。這就要求人在對物的生產過程中,還要不斷強化對自身的生產,即不斷發展提高勞動的能力。
因此,人的生產的全面性使得人類的需求是豐富多樣的。所以,人類的需求顯現出一種不斷超越的過程。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需求的不斷滿足以及為滿足需求而出現的新的工具,又會引發進一步的需求。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總是處于永遠可以滿足需求和永遠無法滿足需求的矛盾運動之中。
而企業職工的思想波動問題,正是這種需求不斷升華的直接外化。職工從事勞動,必然產生各種需求。從一般生存條件的滿足,到勞動力的再生產需要,再到精神生活的豐富以及個體能力的發展提升需要,這些需求伴隨著企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合理地不斷增加、提高,這都是符合人的正常價值取向的。企業不可能永遠滿足這種需求,職工隊伍的思想波動和一定程度的不穩定事實上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也是促使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因。“人類史同自然史的區別在于,人類史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們創造的”。[5]滿足人類的全面需求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的人本主義思想時所形成的理論。[6]“自然界的人的本身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著的……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7]在馬克思看來,研究人就要從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出發——人雖然同時具備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但前者毫無疑問是人性的主要方面。
人的勞動不只是單純的人與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還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內容還是存在方式都具有社會性,是社會性的活動。人不能以個體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每個人都具有類的共同本質。正如恩格斯說的,勞動使人成為社會的人,人永遠是社會性的動物。
社會就是指個體在交往中產生的相互依賴的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8]由于人的需求的全面性,使得人類對社會的依賴更加徹底,人類只能以分工的形式來滿足需求,因而人類的社會關系變得異常復雜。
因而,在企業中的職工,其身份也不是單獨的勞動著的個體,而應該是廣泛的社會關系的一個支點。在關注企業職工的思想波動時,必須要注意其思想波動可能產生于員工與企業的勞動雇傭關系外,也有可能產生于其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職工在工作中與領導的關系、與同事的關系,以及其在各種復雜社會關系中所接受的信息、產生的問題,都有可能對其思想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外,在人的社會屬性中,非常核心的要素之一是人的階級屬性。由于前文所提到的社會分工成為人類滿足自身全面需求的必要條件,分工在在社會生產還不能完全滿足每個人的物質要求時就成為必然需要,進而導致財產分配的不平衡,階級關系隨之產生。由于我國當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所以,一部分人占有了較多的財產,另一部分人占有較少的財產成為了必然情況。雖然這種差距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通往生產力極大解放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也要警惕可能出現的普通職工的發展空間匱乏甚至階層固化的趨向。
前文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念,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企業職工思想波動的實質問題所在。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出路是什么?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馬克思曾指出,在私有制條件下工人勞動不但沒有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得到體現,反而使自己的精神和肉體都感到痛苦。工人僅僅為了滿足自己肉體的需要進行生產,人類的勞動退化為動物的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變成被迫的勞動,這就是異化的勞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雖然受生產力條件所限而無法實施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但是也一定要避免因為勞動成果分配問題,而給職工形成“為人打工”的受雇傭者心態。尤其是在國有企業中,一定要堅持職工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讓職工感受到社會滿足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堅持職工與企業共享發展成果。
馬克思認為,除了私有制形成對人類勞動的自由性的強烈破壞之外,勞動的社會分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由性的減弱。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里,共產主義社會要使每個人的勞動最大限度地接近藝術勞動。
相應地,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受限于生產力水平和物質財富豐富程度的影響,職工不可能享受到完全的自由的勞動選擇。但是,企業一定要創造必要條件,讓職工在能力許可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享有勞動分工的選擇權利,避免被迫性、單調性、重復性的勞動,進而實現創造性的勞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為職工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前景和上升空間。
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類的類特性。因而,勞動者應當從勞動中獲得美感。企業要從人性及人的需求滿足的角度出發,讓職工從勞動中獲得歡愉,更主動自覺地參與勞動、發揮創造性。
因此,企業要立足于實際條件,改善職工的作業環境,使職工從事勞動時處于更安全、健康、環保甚至溫馨的條件中。同時,企業還應為職工提供良好的工作人文環境,通過團隊中人際關系、干群關系的和諧,讓職工盡可能少地感受到人際交往壓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般情況下人對勞動的認知是一種純粹自發的感性的直覺的體會,在基于人性本質來完善職工各項權益的基礎上,企業各級組織還要通過經常性、系統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徑,幫助職工提升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水平。引導職工更客觀地看待勞動分工的關系、收入差異的關系、勞動與個人價值實現的關系等問題。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而不是思辨的經院哲學理論。我們要善于應用它來解決我們工作中所面臨的實踐問題。在當代國有企業管理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人性的論斷,可以指引我們從人的本質、人的需求和人的屬性等角度出發,深刻地分析了解職工思想狀況的產生根源,并指導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取向,重視和滿足職工正常需求,提升職工理論認知水平,建設和諧的企業勞動關系。
[1][4][6]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C].//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C].//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7]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C].//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第二卷)[C].//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