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祿
(中共白銀市委黨校,甘肅 白銀 730900)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與中國其他先秦學派在理路上有內在的一致性,即是教人如何“成人”的學問。只不過它不像儒學是教人成為君子、圣人的學問,不像道家是教人成為真人、神仙的學問,它是教人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的學問。優秀的指揮員是什么?是高尖端的管理人才。
《孫子兵法》可以說汲取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精髓,融合了天地自然的規律,因此使它在世界歷史上一直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并在當代世界越來越受到重視。透過《孫子兵法》,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管理上的啟示。
《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始計篇》)。帶兵打仗是一項高尖端的管理活動,孫子把它與國家命運、人民的生死緊密聯系起來。為什么呢?因為“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孫子兵法·火攻篇》),讓一個滅亡的國家再恢復,讓一個死去的人再復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另外,用兵打仗涉及到大量的費用,“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孫子兵法·作戰篇》)。根據一般作戰常規,要動用大量兵馬糧草,出動戰車千乘,運輸車千輛,統兵十萬,沿途千里轉運糧草,內外的日常開支,使者往來的費用,修繕武器用的膠漆、戰車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須耗費千金,作好了這些準備后,十萬大軍才能出動啊!所以孫子要求以異常審慎的態度對待用兵打仗,“不可不察也”。
現實中的許多管理成敗的案例帶給我們的啟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管理從小的方面來講,關系到了一個團隊及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命運,如一個企業,管理不當就可能導致破產,工人失業;從大的方面來講,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如三鹿企業、2008年的金融危機。只有以一種非常審慎的態度來對待管理,我們才可能避免給國家、人民、團隊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一要具有“智、信、仁、勇、嚴”五個方面的品質。孫子在始計篇講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始計篇》),即為將者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方面的品質。曹操稱此為“五德”,注曰“將宜五德備也”。為什么呢?有道是,智者人附,信者人歸,仁者愛人,勇者服人,嚴者明人。可以說擁有大智慧、大謀略的人會在其旗下匯聚很多優秀的人才,為其所用;擁有誠信品格,或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會使百姓紛紛來歸服,同時能達到如論語所講,“民莫敢不用情”的效果;具有仁愛精神的人同樣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勇敢的人,或臨危不懼的人,具有強烈擔當意識的人,不僅會使人信服,而且還會形成一種不可被戰勝的態勢;法令制度嚴明的人會使人心存不二,一心為團隊的目標努力工作。具有智、信、仁、勇、嚴五方面的品質的人最終會達到“賢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的效果。
二要有大氣魄、大胸懷,同時還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大氣魄、大胸懷首先表現在“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孫子兵法·兵勢篇》)。即總是指望通過造成有利態勢去奪取勝利,而不去苛求部眾。
孫子所講的“勢”,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發起軍事挑戰或進攻,由此形成的使雙方或多方面臨的軍事“戰勢”。把它引用到企業經營中,企業謀劃的某一重大經營戰略行動決策或是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所展現的某種(如科技進步、新產品開發、營銷策劃等)競爭態勢,由此會形成各種使經營者面臨的“商勢”。當然,做人做事“勢”同樣重要,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你會獲得多大的外界支持,決定你的人氣指數。
作為管理者首先要就要善于識勢,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以便做到未雨綢繆;其次要善于任勢,借助國家政策、借助形勢發展需要,或借助一些有較強影響的人或事,以促進自己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再次要造勢,要善于通過媒體,通過合適場所,通過自身形象的推銷,通過投資辦學,做一些慈善事業,使自己所帶的團隊給人一種良好發展“勢態”的印象。避免一味地苛責部下,弄得眾叛親離。
大氣魄、大胸懷其次表現在“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孫子兵法·地形篇》)。意即身為將帥,積極進取,勇于擔當,并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得失,退位讓賢,并不是為了逃避罪責,一切都是基于國家、人民的利益。
管理者站位不同于普通員工。他要求是站在團隊利益之上,要超越于小我,心中要有大我,把大我作為自己價值選擇的出發點,如此才能贏得人心,得到人們的擁戴。
同時管理者要虛懷若谷,要做到像漢高祖劉邦一樣,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性,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史記·高祖本紀》)。如此才可避免“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孫子兵法·謀攻篇》),才可避免“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孫子兵法·謀攻篇》)局面的發生。
由此可見,領導人不一定樣樣都行,樣樣才干過人,但他必須善于識人、選人和用人。否則,任何雄才大略難以實施,任何宏圖偉業都不能成功。
孫子講了,“上兵伐謀”(《孫子兵法·謀攻篇》),即第一流的統帥總是要用計謀去占勝對手,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單憑武力那是不解決根本問題的。另外也講了,“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子兵法·始計篇》)。戰前,凡是“廟算”獲勝的,是由于所得算籌較多的緣故;“廟算”不勝的,則是由于所得算籌較少的緣故。所得算籌多的就勝利,少的就不能勝利,何況得不到算籌呢。我們根據這種情況來進行考察,誰勝誰負就顯而易見了。可見“廟算”的重要性,對于管理何嘗又不是如此?那么“廟算”要達到怎么樣的目標——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僅要掌握對方情況,而且要對自身也要有個客觀評價。只有做到了“知彼知己”,才能做到“百戰不殆”(《謀攻篇》)。具體就要通過“五事(道、天、地、將、法)”和“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孫子兵法·始計篇》)來進行評估。當然《孫子兵法》整篇從邏輯結構上也教給了我們“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方法。這需要我們通過研讀《孫子兵法》來把握。
“廟算”對管理者是異常重要,“廟算”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決定著管理的績效。“廟算”首先需要管理者通過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形勢及其變化、內外管理環境及管理要素的基礎上,以科學理性的精神形成分析,并最終作出決策判斷。
孫子認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孫子兵法·軍形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須修明政治而為不可勝之道,并同時確保法制通行無阻,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戰爭命運的主宰者。
具體在實踐中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孫子兵法·行軍篇》)。所謂“文”,即我們平時的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教育,通過這種軟性的手段,統一部屬的認識,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使團隊具有共同的使命意識;所謂“武”,既是我們平時強調的法律、法規、政治紀律,通過這種帶有強制性的硬性措施,讓人們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而使部屬具有良好的養成,良好的心智,使團隊具有超強的戰斗力。為什么呢?“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孫子兵法·行軍篇》)。法令制度平素就能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則部屬就會對領導、管理者心悅誠服,對你提出的要求就會不折不扣地去執行,團隊的執行力因此會得到極大提高;如果法令制度平素就不能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則作為領導、管理者你的權威就會因此大打折扣,你提出的要求就得不到積極響應,團隊的執行力因此就會受到大大影響。
修道保法體現了孫子文武兼施、德威并重的治軍思想和治軍原則。這也是夯實團隊管理基礎所必須遵循的思想和原則。管理是一個過程,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施加影響和控制的過程,管理又是一門藝術。決定這一過程和藝術的本質對象是人,核心是人。對人的管理和協調,既可以借制度約束、紀律監督、直至懲處、強制等手段進行剛性(硬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感召、啟發、誘導和激勵、獎懲等方法進行彈性(柔性)管理。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把這二者能夠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相得益彰。
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成功需要取得別人的幫助。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才能更多地得到別人的幫助。
孫子的人本理念不僅表現在“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孫子兵法·地形篇》)。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嬰兒一樣,看待士卒如同看待愛子一樣。而且也表現在“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謀攻篇》)。因為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往往是以犧牲生命,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為代價,因此孫子強調,為將者,要能夠利用各種政治外交的手段、利用謀略和智慧,以最小代價獲取戰爭勝利,即“必以全爭于天下”(《孫子兵法·謀攻篇》),才是首善之策。孫子的人本理念也表現在對部屬的了解、關心上。“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孫子兵法·行軍篇》)。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干燥的高地,而不喜歡潮濕的洼地;重視向陽之地,而避開陰暗之地;傍水草而居以便休養人馬,背高依固而處以便軍需物資供應。這樣,軍中疫病不生,必勝才有保證。
作為管理者如果能夠做到對于部屬如同嬰兒、愛子,像吳起一樣,能用嘴幫士兵吸出背上長瘡之毒血。如此的話,那么做為部屬在實際工作中能不用命嗎?作為管理者如果能考慮到管理本身存在的弊端,盡量不用“管理工具”去管人,而是善于寓有形的管理于無形,由部屬自覺自愿地在促成團隊宗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只有充分考慮到部屬的需求,解決了部屬想要解決但依靠自己能力解決不了的困難與問題,部屬就會視團隊利益如自己利益,時時處處會維護團隊的利益,甚至為了團隊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
人本管理是管理的精髓,只有始終堅持人本管理,讓人本管理理念始終貫穿于管理實踐中,那么,作為管理者,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就會在管理中促進團隊一個個目標的實現。
孫子認為:“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作戰篇》)。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孫子兵法·謀攻篇》)。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必然會強盛;輔佐得有缺陷,國家就必然會衰弱。
從孫子關于為將者重要性闡述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個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管理者必須做到知人善任。首先從執行力角度考慮,方案一旦確實,就要選擇對方案認同的人,對方案不認同的則堅決不用。因為孫子告訴我們“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孫子兵法·始計篇》)。將帥如能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取勝,就把他留下;如不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失敗,就把他辭去。現在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團隊都在講執行力,執行力首先需要執行者對企業、團隊宗旨、目標的高度認同,只有對企業、團隊宗旨、目標的高度認同的管理者,才可能保證不折不扣地去執行,而那些對于企業、團隊宗旨、目標不認同,心存疑問者,則執行力將會大打折扣。其次要根據崗位或當前形勢需要選擇合適的人選,注意不求全責備。這里首先需要認識到“擇人任勢”(《孫子兵法·軍勢篇》)的重要性。擇人而任勢,即從全局態勢的發展變化出發,選擇適于擔當重任的人才。會形成一種孫子所言的“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孫子兵法·軍形篇》)的態勢。擇人任勢不僅本質地體現了成事在人、人可創造時勢的治業思想,同時也本質地體現了不同人才的能級只有當其價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并處在最適合于充分發揮的位置時,就能產生出最大創造能量。
孫子在《始計篇》講到要通過敵我雙方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即“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其中把“賞罰孰明”也作為探索戰爭勝負情勢的重要因素,可見建立、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的重要性。
“賞罰孰明”意即:哪方獎勵制度比較好,信崇立法,當有比較好的表現,給以好的獎勵,做不好的事情,給以適當的懲罰。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一是要賞罰及時。孫子講道,“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孫子兵法·作戰篇》)。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就獎賞首先繳獲戰車的人。為什么要這樣?這樣才能形成“齊勇若一”的局面,才能促使團隊形成強大的“勢”,促進團隊目標的實現。
二是要有所側重。孫子認為在戰爭中最不易、最能夠體現智慧才能、起重要作用的莫過于間諜,因此“賞莫厚于間”(《孫子兵法·用間篇》)。軍中的獎賞,沒有比間諜更優厚的。具體在管理實踐中,作為管理者,一定要選優秀的人來擔任收集市場信息和搞產品研發工作,并對這些人一定要給以優厚的待遇,如此才能給團隊注入持續的發展動力。
三是要不能吝惜財物。對此,孫子也有精辟而深刻的闡述,“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孫子兵法·用間篇》)。守備數年,而與敵爭奪一時的勝利,在此情況下,若仍因愛惜爵祿和金錢,不肯重用間諜,以致不了解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最不仁愛的了。他不配充當三軍的統帥,不配擔任國君的輔佐,也不是勝利的主宰。作為管理者,要實現管理的目標,就要能夠舍得投入,特別是對于團隊目標實現起重要作用的,更要舍得投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價值被充分認可,被充分肯定,因此而一心一意為團隊目標實現獻計獻策,努力工作。
一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孫子兵法·虛實篇》)。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不為敵人所調動。
作為管理者,要使自己的團隊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而不是被動地應付局面。那么如何做到這點呢?關鍵的一點“要曉之以利害”。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孫子兵法·虛實篇》)。能使敵人自動來到我預設地點的,是我用小利引誘它的結果;能使敵人不得到我預設地點的,則是由于我使它感到有害的結果。
二是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孫子在《謀攻篇》講道,“知勝有五”,其中之一就是“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君主不加干預的勝。作為管理者如果對你用的人持有懷疑,或你要用人家還對人家有懷疑之心,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人才的東奔西離。
三是要注意樹立團隊正氣,遏止歪風邪氣。孫子在《九地篇》講道,“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禁止妖祥迷信,消除惑人之言,他們就至死也不會敗退。
采取以上措施,才能如《九地篇》講的,做到“齊勇若一”。“齊勇若一”,也是“政之道也”。能使三軍之眾無不齊力同勇,才是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所應堅持的原則要求。這自然也是對于管理者的原則要求。
四是要注重教育。孫子說,“兵眾孰強?”“教戒為先”,“士不先教,不用也”。
只播下種子而不加培育是不夠的。如要使其成長茁壯,必須施以精神上的食糧,思想比金錢更厲害。教育可以說為管理注入靈魂性的東西。
五是要道仁貫穿權謀。孫子在《用間篇》中強調,“非仁義不能使間”。不以仁愛為懷和不講正義原則的人也不能使用間諜。
統覽《孫子兵法》,我們可以說“道仁貫穿權謀”。這也是管理工作不得背離的準則。
六是要有理性的精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孫子兵法·用間篇》)。預知敵情,則不可從鬼神祈禱那里去獲取,也不可從求簽問卜那里去推知,也不可從對數度的簡單驗算中去求得,而必須從人那里——從了解敵情的間諜那里去獲得。
孫子的這種科學精神和理性精神是值得管理者好好思考的。
七是要善“罰”。“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孫子兵法·行軍篇》)。士卒尚未親近歸附,就嚴刑峻法。那么,他們就不會心悅誠服;不服,就難以用來作戰。士卒已經親近歸附,但若仍不厲行軍法軍紀,那也不可用來作戰。
罰運用不當,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傷害到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是管理者不得不注意的事。
八是要注意不能把人本歪曲了。孫子講,“厚(厚養)而不能使(使喚),愛(寵愛)而不能令(聽從號令),亂(違法亂紀)而不能治(整治),譬若驕子(嬌生慣養的孩子),不可用(用來打仗)也”。也不是我們要的人本。這樣的“人本”同樣會傷害到團隊的戰斗力,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注意克服和避免。
[1]跟著孫子兵法學管理.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EB/OL].[2010-11-23].http://business.sohu.com/20101123/n277831342.shtml.
[2]許嘉樂.試論《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賈曉明,賈利軍.《孫子兵法》為將之道的解讀及其教育啟示[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4]寧建新.試論《孫子兵法》中蘊含的現代企業戰略管理思想[J].管理觀察,2008(10).
[5]陳安之.《孫子兵法》超級成功學(視頻).http://my.tv.sohu.com/us/195184857/61858250.shtml.
[6]張向榮.《孫子兵法》解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出版集團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