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曾有著名學者指出: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對于大學而言,傳統的以“學術寂寞”為重要特征的學院教育已經被大規模的留學生擴招、高密度的國際學術會議、跨越國界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各種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學聯盟組織所取代。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大學與市場,這些關系都發生了變化。國際化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的教育觀念、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人員交流等各個方面。
從今天的外部環境變遷看,網絡在線教育正在把教學時空從整體切成碎片,從而形成的教育訴求從自律到他律的需求轉換;讓教學課堂從固化走向流動,從而形成的教學對象從有形到無形的邊界擴展;使教學內容從一元變成多元,從而形成的教學導向從單維到多維的立體參照,都在觸發大學傳統學習形態的根本性改變和社會個體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遷,帶來的不僅是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更是對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過程等多方面的強烈挑戰和深刻影響。
而從北京高等教育的格局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其他京外的外語類高校相比,似乎我們具有區位優勢,但在北京這個中國頂尖高校云集的地方,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巨大的壓力,一些外部環境一定程度上因為北京的具體情況甚至遠不如京外同類兄弟院校。學校的不可替代性始終是一個必須時時捫心叩問的問題。所以,在中國高等教育基于外部競爭和內部變革的大情勢下,如果我們不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一味地沾沾自喜于以往的比較優勢而不能與時俱進地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必然貪于歡樂而困于憂患。究竟該如何發展?我們的思考和探索是:
目前全國高校基本上都有英語本科專業,一些高校也在擴展小語種專業。外語院校傳統的語言教學競爭優勢,正在被弱化。如何強化學校的外語教學底色?我們的探索是:一是在11個外語類專業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面均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二是在非外語專業中,仍然保持了培養方案中“準英語專業”共計56學分、952學時的英語課時量,保持和強化學生的外語優勢;并對符合要求的學生授予雙學位;大力鼓勵非外語專業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需要開設雙語課程和全外語課程。三是在國內建立了一批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實習基地。積極拓展建立海外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搭建國際化社會實踐平臺。對于在校生的出國(出境)學習以及與專業相關的國外(境外)進修、實踐,既認可為相應的課堂學習學分,還同時認可為專業實習學分。四是新生一年后在全校選拔優秀本科生進入翻譯專業實驗班,并從事英-法或英-西“復語”學習。
在“十二五”的學校事業發展中,我們確定了以“國際化、有特色、高滿意度”的三個辦學定位核心詞作為學校發展的愿景。而具體化后的學校三大發展戰略——“國際化拓展戰略、特色提升戰略、人本優質戰略”,相互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著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的統一整體。
首先,國際化拓展戰略是特色提升戰略的內涵,也是形成人本優質戰略的支撐。也就是說,學校的特色是用包括理念、課程、氛圍、隊伍結構的國際化為標志的;高滿意度是靠具有國際意識和交往能力的人才培養與師資隊伍來構成的。
其次,特色提升戰略是國際化拓展戰略的路徑,也是搭建人本優質戰略的平臺。也就是說,國際化拓展戰略不能僅是一種理念和一種制度性策略規劃或是清晰的文本規劃,也不應僅限于中外學生交流項目,而是要按照學校國際化、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學科、專業、科研、師資建設、校園文化諸方面扎實推進的部門計劃;同時,特色提升戰略必然也為人本優質戰略提供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最后,人本優質戰略是國際化拓展戰略的保證,也是特色提升戰略的目標。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既是為了人,也必須依靠人。而只有具備優良的教學基礎和堅實的科研能力的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才能真正與國際化水準接軌。同樣,特色提升戰略也不是賣萌,同樣是為了人。只有學校的師生有特色,學校整體才能有特色。
基于這種認識,遵循學校歷史傳承和首都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之都的功能定位,我們在明確學校發展定位的前提下,也進一步推動了以統領與融合相協調、“細分”與“跨界”相結合的學科發展定位。一是以國際文化交流來統領四個一級學科。二是大力推進和倡導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與相互融合。如:《大國文化外交》為外國語言文學與國際政治學合作系列叢書。2010年北二外成立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實體研究中心),專門開展國際文化貿易的理論研究,該研究院匯集學校應用經濟學、外國語言文學、法學、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精英骨干,以及政府、文化企業等許多業界專家,還有英國、美國等國高校和文化企業的學者、專家,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固有學科條塊化、共享難的束縛,使科研水準及人才培養質量能夠得以保障。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一批成果,并成為每年京交會的分論壇之一。三是根據行業發展需要,細分工商管理學科下的旅游管理學科,使之成為互相支撐、協同共進,同時又指向清晰、分眾鮮明的四大平臺。四是在原國際貿易方向的基礎上,向文化貿易與服務貿易拓展。
目前,除原來外國語言學科中的多語種互譯、跨文化交際、小語種人才培養之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管理繼續保持了全國高校專業建設的領先優勢,文化貿易成為新的特色品牌。特別是進入2015年以來,學校緊密圍繞國家外交外事格局與需求的重大變化,緊密對接國家和首都的發展重大戰略,成立了“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研究院”與7個國別研究中心,通過與區域、行業和企業的融合對接,發揮經濟管理和外語兩個板塊的綜合優勢,力爭形成國家智庫,并對一帶一路沿線展開系統研究。學校還復建了中歐語系,設立了面向七年制貫通培養非通用語人才的非通用語學院,2015年第一次招生就出現了1∶10的火爆場面。
同時,在首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中,學校抓住發展機遇,加大與之匹配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期進行的“英語專業與互聯網新聞傳播”、“國際政治與小語種文化”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都極大地提升了高考的生源質量。學校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共建的“國際傳播學院”,也將在雙方各自優勢的發揮下顯現新亮色。按照社會第三方的連續統計,學校近三年本科生畢業后半年薪酬平均值均高于全國“211”院校畢業生薪酬平均值;學生對學校滿意度也一直繼續保持高位。
在“十二五”的發展中,我們以自身的探索證明:大學之“大”,不在于它的規模和體量,而在于它的襟懷和雅量;大學之“學”,也不僅取決于它的名次與排位,更取決于它的內涵與品位;可以確信:具有國際化發展視野、堅守特色化發展路徑、確保高滿意度評價的北二外,會繼續朝著建設“小而美”大學的目標,邁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