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文(1.伊犁師范學院新疆伊寧835000;2.伊犁西部生態科學研究中心新疆伊寧835000)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定位及主攻方向*①
王友文
(1.伊犁師范學院新疆伊寧835000;2.伊犁西部生態科學研究中心新疆伊寧835000)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以下簡稱“伊犁州”)處于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特殊地位,具有撬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良好條件,將伊犁州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的地位定為“核心支撐點”,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伊犁州能否發揮好核心支點作用,關乎到新疆乃至全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全局。伊犁州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應實施外向型經濟戰略。要將對外經貿產業和國際旅游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和動力源,巧用歐亞區域市場經濟板塊,依托巨大的中亞和歐洲市場來拉動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
絲綢之路經濟帶 伊犁州 定位 主攻方向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1]將“一帶一路”戰略提升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實現東西部均衡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由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處于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地位,在共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伊犁州如何定位,找準自己的主攻方向,不僅是伊犁州的戰略大事,也關乎到新疆乃至全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全局。
1.特殊的地理區位和豐富的資源天賦優勢。(1)伊犁州的區位地緣優勢在全疆居于首位。伊犁州與哈薩克斯坦毗鄰,是北疆沿邊向西開放的國際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橋頭堡。伊犁州域內有8個國家一類口岸。伊犁州直接面向中亞最大國家——哈薩克斯坦,鐵路、公路和航空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明顯提升了伊犁州在新疆北部區域的地位,成為東西方兩大市場的連接點。
(2)綜合發展條件在全疆居于首位。伊犁州土地資源、農牧產品資源極為豐富;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兩河流域形成豐富和高質量的水源,降雨量居全疆首位;以煤炭資源為主的礦產能源資源富集;哈薩克草原生態人文旅游資源稟賦和國家A級旅游景區列全疆首位;全州462.84萬人(2013年)居全疆人力資源大州首位。生態環境優越:人居環境優勢突出,美譽度極高,多種優質資源在伊犁州完美組合,在全國獨一無二,為伊犁州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十分突出的人文基礎。
(3)歷史民族文化豐富度在全疆居于首位。伊犁州所在的新疆北部沿邊地區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厚重。我國眾多著名的古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出現在這里,如漢張騫出使西域鑿空絲綢之路、細君、解憂公主與烏孫王和親、清代乾隆帝親征準噶爾部、伊犁將軍和伊犁九城、錫伯軍民西遷伊犁、土爾扈特部東歸祖國伊犁等。長期以來,伊犁古代世居的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滿、錫伯等13個民族和現有的47個民族共同創造、傳承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伊犁特色文化。到2013年12月,伊犁州已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1項,其中國家級16個項目,自治區級36個項目,體現了伊犁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獨特性的魅力。伊犁歷史上是絲綢之路北道的主干道和樞紐地帶,使伊犁文化融合了十足的歐亞風味,為伊犁國際旅游產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人文基礎。
(4)承載東西方文化交匯區功能在全疆居于首位。伊犁州是中華多民族文化匯聚區,也是西域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烏孫文化、天馬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屯墾戍邊文化、多種宗教文化、百年口岸通商文化等多元文化交匯的典型地區。
(5)經濟發展態勢和外向型經濟在全疆居于首位。2013年全州生產總值1 439.33億元,比上年增長14%。人均生產總值30 710元,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2.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經濟發展態勢強勁。外向型經濟和國際貿易產業成為全疆的排頭兵。2013年全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98.11億美元,占自治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35.6%,除烏魯木齊市外,排自治區各地州首位,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外向型經濟基礎。
2.伊犁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發展機遇。(1)伊犁州居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橋頭堡的戰略地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讓具備了特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后發優勢的伊犁州站在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最前沿,也因此成為祖國內地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連通歐亞大陸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樞紐。
(2)伊犁州將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梁、紐帶和支點作用。自古以來伊犁就通過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商道還是文化道功能,在草原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伊犁州再獲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將發揮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梁、紐帶和支點、支撐作用。
(3)伊犁州成為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重要平臺。伊犁州處于當今世界最有活力的亞太經濟圈和發達經濟體最多的歐洲經濟圈的天然國際大通道,是連接我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樞紐和前沿根據地。因此,伊犁州擔負著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作用和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使命,是全國各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大區域資源,共同開發開拓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重要平臺。
1.將伊犁州定位于我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核心支撐點。戰略支撐點的含義有:距離中亞各國經濟活動區域最近的城市。杠桿原理告訴我們,支點總是越靠近重心,支撐“撬動”的作用越大。對于中亞各國來說,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心是通過“支撐點”撬動自身的發展,同時與合作對方取得互利效果。對于中國新疆乃至內地的多數地區來說,重心也是通過“支撐點”的撬動,推進自身的發展,同時取得雙贏。伊犁州這個“支點”,地理位置最靠近阿拉木圖、比什凱克等中亞經濟中心城市。與中亞國家在多領域開展合作條件最好,經濟發展活力最強,交流交通便捷通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經濟、文化、地理位置等多方面來考慮,伊犁州都明顯具有撬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良好條件。因此,將伊犁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定位為“支撐點”,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2.對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核心支撐點內涵的解析。(1)是中國面向中亞、歐洲的窗口。得地利之便,伊犁州成為中亞各國和歐洲國家人民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新疆的第一站。自治區正在積極向國家申請在伊犁州設立中國及中亞各國簽證代辦機構,依托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經濟合作中心,建立和加強中哈雙方政府間和民間機構的良好合作關系和往來,為中哈之間的“政策溝通”搭建橋梁;正在積極引導政府、非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來伊犁投資,建立“窗口”性質的分支機構和辦事處,把伊犁州這個中國向西開放的“窗口”作用發揮到最大。
(2)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立體交通樞紐。經伊犁州境內分別在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連接的中哈國際鐵路,伊犁州都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上的交通樞紐。連(連云港)霍(霍爾果斯)高速公路已經全線通車;西氣東輸天然氣管線2009年建成通氣;伊寧機場客貨運輸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已與北京直航;伊犁州作為區域性綜合陸空管道交通能源樞紐的地位已經形成。
(3)是新疆和中亞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基地和制造業基地。州府伊寧市和口岸城市霍爾果斯市,成為中亞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和現代制造業中心城市。兩個城市與霍爾果斯中哈國際合作中心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成為交易柜臺和貨物倉庫的關系。在工業商品制造和商貿物流的層面上,可以逐步形成“前店后廠”的關系。
(4)是新疆西北部區域性金融業發達地區。州府伊寧市是新疆西北部區域性金融業發達城市,是烏魯木齊金融中心功能的“副中心”。將為改善融資環境,解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融資問題提供便捷服務,在中哈兩國之間先行先試“貨幣流通”提供了平臺。
(5)是中國和中亞各國文化交流和休閑度假中心。伊犁國際旅游谷既是草原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路在新疆的游客集散中心,又是多民族風情聚集的旅游目的地;既是亞歐大陸腹地的大陸性氣候的“濕島”,又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魅力無窮的中國西部綠河谷。
1.體制機制創新:伊犁州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的關鍵。要實現把伊犁州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系統工程的戰略任務,沒有體制機制創新是難以實現的。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將伊犁州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體制機制創新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堅持“四論”原則,即:堅持“市場決定論”“企業主體論”“產業中心論”“項目帶動論”。
(1)堅持市場決定論。就是要徹底改變過去由政府部門決定資源配置的計劃經濟體制機制舊模式,建立完全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新模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1]在中國完全步入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市場的當代世界,誰擁有了近距離的優質市場,誰就有了一、二、三產長足發展的堅實基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為伊犁州提供了一個近距離的巨大的中亞、歐洲國際市場,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會不會開拓、占有和利用這個市場。
(2)堅持企業主體論。就是要徹底改變過去以政府部門為主體,企業圍繞政府部門轉的運行體制機制舊模式,形成政府部門全方位、高效率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新常態,使企業聚精會神圍繞市場抓生產經營和品牌創新。
(3)堅持產業中心論。就是要改變過去以政府部門的計劃和業務工作為中心,產業跟著政府部門的計劃和業務工作轉的舊模式,建立政府部門的計劃和業務工作圍繞產業發展目標轉的新模式。
(4)堅持項目帶動論。在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方向,大量調查研究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伊犁州各產業各區域項目資源庫,面對國家任何重大建設項目的申報,都能從項目資源庫中及時提取高質量的項目建議書文本,提高項目申報的中標率,爭取國家大規模的項目建設資金。
2.國際經濟貿易: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發展領域和三產動力源。結合伊犁州向西開放口岸多、亞歐大陸橋西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和外向型經貿特點,應舉全州之力主打“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經濟貿易優勢產業牌。
(1)國際經貿是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發展領域。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以外經、外貿、外資為主,以高新技術和物流為輔,全方位推動各領域的合作與發展。伊犁州要搶抓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推進伊犁國際商貿城發展。中亞國家居民到中國旅游購物的大趨勢,預計還要延續十年以上的時間。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刺激中亞國家居民更加依托中國市場,擴大旅游購物的規模和范圍,伊犁州要對中亞國家居民的商品需求做好市場調查預測的同時,與義烏小商品國際購物中心合作,在伊寧市和霍爾果斯市建設國際商貿城,大力發展面向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的旅游購物現代服務業。
(2)國際經濟貿易是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三產動力源。伊犁州一、二、三產的發展水平和規模低于中東部地區和新疆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遠離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中心市場。但是,如果我們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來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伊犁州卻擁有近距離的中亞市場和歐洲市場,兩條新亞歐大陸橋將伊犁州與歐亞巨大市場緊密連接到一起,成為一個歐亞區域市場經濟板塊。“以銷定產”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則,市場越大則產業越大,是已被世界上一切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實踐和經驗證明的真理。伊犁州可以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總框架下,巧用歐亞區域市場經濟板塊,通過大力發展國際經貿,依托歐亞市場來拉動伊犁州一、二、三次產業。
一是用國際經貿拉動伊犁州第一產業。伊犁州擁有全疆最豐美的水土資源和農牧業資源。截止2011年末,伊犁州直屬縣市建成溫棚40 174座,占地面積84 300畝,拱棚22 856個,占地14 605畝,設施農業總面積全疆第一。但農業產值卻低于喀什、巴州、阿克蘇、昌吉四地州。伊犁州擁有全國最優質的草原,全州牧草地1 966.66萬公頃。但是伊犁州直的畜牧業經濟效益不僅落后于內蒙古,也落后于疆內的昌吉州和喀什地區,全州農牧民的收入始終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伊犁州直的部分黨政干部還沒有從計劃經濟的傳統農牧業管理模式中解放出來,重生產、輕市場,重國內市場、輕國際市場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伊犁當地市場小,農產品供大于求,造成農產品價格過低,始終難以擺脫農牧民豐產不豐收的怪圈。據專家考察,中亞國家蔬菜生產不足,存在品種結構性短缺和季節性短缺,反季節蔬菜需求缺口達60%以上,蔬菜價格均高出同期新疆蔬菜價格2~3倍,反季節蔬菜價格更高,大部分反季節蔬菜基本上依賴進口,目前新疆是其主要的反季節蔬菜供給源。[2]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對各類反季節蔬菜和馬鈴薯等宜存蔬菜的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巨大,為伊犁州蔬菜出口提供了絕好的契機。要借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好機遇,加強中亞農產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蔬菜出口企業提供政策、展覽、商務等信息服務;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的基地條件,組織有實力的外向型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聯合開拓中亞市場,抓好外銷蔬菜安全生產和綠色有機國際認證標準的達標、監控和實施。同時擔負起我國東中部蔬菜生產主產區面向中亞市場的橋梁和大通道職能。
二是堅持發展國際經貿拉動伊犁州的第二產業。“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美,美在生態”已成為國內外游客和旅游界的共識。為了保證伊犁州的綠水青山優美的生態環境,多數專家認為,伊犁發展第二產業的方向應該是低污染低耗能的加工業,而非高污染高耗能的礦產業。中亞、俄羅斯市場需要新疆生產的綠色有機食品、輕紡工業品、木制家具用品、家用電子產品等民用加工業商品。過去由于新疆加工業產地與中亞、俄羅斯國際市場缺乏無縫對接,生產企業重產能,輕市場,懂國內市場、不懂國際市場,使新疆大部分加工業產銷不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新疆特別是伊犁創造了用國際經貿業拉動加工業產業的良好國際市場環境。用國際經貿業拉動加工業產業,實際上就拉動了伊犁州加工業的下游農牧產品原料基地,促進了工業企業職工和農牧民增收致富,成為雙贏民生產業工程。
三是堅持用國際經貿業拉動伊犁州的第三產業。現如今服務業發展狀況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是高就業、高附加值的產業。伊犁要發揮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支撐點的功能,就要發展購物旅游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商貿物流業、電訊業、會展業、房地產業、餐飲住宿業等多領域的第三產業,為中國東中部市場與中亞、俄羅斯、歐洲市場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提供多功能、全覆蓋、全天候的高效優質服務。從一定意義上說,國際經貿業的大發展是拉動伊犁州第三產業的最大動力,有多大規模的國際經貿業,就需要有多大規模的國際服務業與之相匹配。伊犁州的第三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了,不僅可以提高第三產業在GTP中的比重,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創造大規模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同時伊犁州將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東西交通、東西交流、東西合作的戰略根據地和中心樞紐,將會發揮“西部深圳”無可取代的“戰略支撐點”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3.國際旅游產業: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導產業和外聯突破口。伊犁州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要把國際旅游業作為先導產業和向西開放的最佳突破口。
(1)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是促進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最佳突破口。一是從國際旅游業本身特質上講,它經營服務的對象是各國旅游者及其旅游消費活動。國際旅游業興起的人流,可以帶來信息流、觀念流、商品流、資金流。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應當是伊犁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最佳突破口。二是從投入產出的關系上講,國際旅游業與其他外向型產業相比,投入小、見效快、易操作,帶動性強。國際旅游是各國人民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結合體,是當今世界的消費潮流,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是伊犁州提高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長點。三是從旅游資源基礎上講,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把發展國際旅游業作為伊犁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突破口的重要基礎。主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景觀;引人入勝的歷史文化;多元薈萃的民族風情;歷經滄桑的百年口岸和邊城國門特色;不可替代的文物古跡和特色博物館等五個方面。四是從旅游工作基礎上講,伊犁州旅游業的原始積累已完成,升級換代,華麗轉身的時機已經成熟。伊犁旅游業發展的目標與定位已經明確:一是優秀的旅游目的地,擁有63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二是伊犁國際旅游谷,一體多元的結合體。通過實行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雙輪驅動”戰略,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爭創新疆國際旅游業龍頭老大的首席地位。
2.要借助國際草原絲綢之路旅游拉動伊犁國際旅游谷的國際旅游業。一是依托中亞地區發展國際旅游業。“伊犁國際旅游谷”國際旅游特區最終能否得到國家批準的關鍵在“國際”二字。傳統的地理區位觀認為新疆伊犁地處偏僻、路途遙遠,難以招徠國際客源。伊犁州要換位思考,擺脫封閉觀念制約。我國東部地區離伊犁遙遠,游客來伊犁旅游交通費成本高。但中亞、俄羅斯地區離伊犁很近,直線距離只有500~1 000公里,從阿拉木圖市到伊寧市只有300公里,中亞、俄羅斯游客來伊犁旅游交通費很便宜,是伊犁國際旅游谷發展國際旅游的首選客源地。哈薩克斯坦2007~2015年開發的“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路已經投入運營。伊犁到阿拉木圖的旅游專線貫通后,伊犁就成為中國——哈薩克斯坦“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路上的重要一段,這將是推動中哈國際旅游和民間交流的重大機遇。2017年哈薩克斯坦將舉辦“世博會”和“中國旅游年”。伊犁州如能擔負哈薩克斯坦“世博會”和“中國旅游年”的分會場和國際游客中轉基地,既能密切兩國“五通”關系,又能快速拉動伊犁國際旅游谷的國際旅游業,借勢調整伊犁國際旅游谷國內旅游強、國際旅游弱的“內強外弱”的不合理旅游經濟結構。
二是主打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旅游牌。伊犁州要把打造伊犁國際旅游谷作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戰場,堅持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雙輪驅動”,樹立“不到新疆不知祖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的旅游形象,展示伊犁國際旅游谷風度與中亞民俗風采。按國際旅游標準打造那拉提、喀拉峻、庫爾德寧、夏特、唐布拉草原風景區、伊犁將軍府和惠遠古城、果子溝——賽里木湖、伊犁河濱景區、喀贊其民俗旅游區等國家級旅游名牌景區。
三是積極爭取國家先行先試政策。《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場。“研究促進外國人入境過境旅游簽證便利化措施,推動符合規定條件的對外開放口岸開展外國人簽證業務,逐步優化完善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動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數量適當、布局合理。”[3]伊犁州要利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機遇,學習海南國際旅游島經驗,爭取國家對“伊犁國際旅游谷”旅游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開展和完善在伊犁國際旅游谷與中亞國家中外游客“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的72小時出入境互免簽證業務,在拉動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產業園區、國際合作基地和國際商貿平臺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使伊犁州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旅游的引領區和試驗區。
3.以會展產業拉動伊犁州草原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產業。一是會展產業對拉動國際旅游產業具有重要意義。據測算,全國2013年會展經濟直接產值達3870億元,較2012年增長10.6%,約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5%。[4]會展產業是一種剛性需求的特殊旅游組織形式,對旅游業有很強的拉動效應。在新疆暴力恐怖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特殊形勢下,以會展產業拉動伊犁州國際旅游產業應該是首選之策。二是聯合舉辦“絲綢之路經濟帶哈薩克草原文化國際博覽會”拉動國際旅游業。三是實行會展業常態化促進國際旅游可持續發展。
4.要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撬動國際文化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社會民間資本是未來伊犁州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優先發展國際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力量。如:浙江八達集團已投入4億元在伊寧市火車站片區建成了大型的“伊犁絲綢之路旅游城”,只要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將“伊犁絲綢之路旅游城”做大做優做強,就能為中哈兩國哈薩克草原文化國際旅游合作搭建文化產業平臺。
[注釋]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2]馬惠蘭,劉英杰.新疆與中亞國家蔬菜貿易特征及競爭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09).
[3]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人民網,2014-08-21.
[4]儲祥銀.做大做強會展業[N].人民日報,2014-11-17.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 OL].2014-02-27.http://www.ts.cn天山網,2014-02-28.
[2]伊犁哈薩克自治州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伊犁日報,2014-02-25.
[3]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統計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統計年鑒(2013年)[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哈麗云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2.24
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合作組織帶動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國際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編號:12BJY12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研究——以伊犁州為例》(編號:12XJJA840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