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上海金融學院保險學院
?
我國產品責任保險實踐中的相關問題研究
□陳 玲
上海金融學院保險學院
產品責任保險(Product Liability Insurance),是指由于被保險人在約定期限內所生產、出售的產品或商品在承保區域內發生事故,造成使用、消費或操作該產品或商品的人或其他任何人的人身傷害、疾病、死亡或財產損失,依法應由被保險人承擔經濟賠償責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訴訟費用時,保險公司在約定的賠償限額內負賠償責任的一種責任保險。
自1981年國內保險業務恢復以來,隨著保險知識的日益普及,人們對本企業或與本企業相關的有形財產的保險意識普遍提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對本企業生產、經營或銷售的產品責任風險意識普遍缺乏,沒有認識到產品責任風險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賠償有時會遠大于企業自身財產的價值,尤其是出口類產品,可能還會引起跨國訴訟,產生龐大的訴訟費用和巨額的民事賠償責任。
我國責任保險總體發展水平較低。據統計,近年來,我國責任保險占非壽險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是15%。目前我國企業投保產品責任保險的比例約為6%,主要集中在有出口類產品的企業、外資和合資企業、與國際接軌的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大都沒有投保產品責任保險。產品責任保險的保費收入在整個保險費收入中占比甚少。我國產品責任保險發展之所以一直落后,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企業普遍缺乏產品責任風險防范意識,存在僥幸心理,基于長期以來形成的“企業肇事,納稅人出錢,政府買單”的習慣,認為企業承擔的風險不大,因此產品責任主體地位不突出。
二是由于投保的企業少,且投保的產品風險高,造成商業保險公司在沒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無法按大數法則原理來有效地分散風險,因而設立的保險門檻高,使一些有投保意愿的企業因保費高和承保條件苛刻而卻步。
三是由于產品責任保險具有“長尾巴”責任、司法管轄權不同等特點,造成很多國內保險企業由于沒有相應的技術、經驗、數據等方面的支持而存有畏難心理。
(一)產品責任保險的模式選擇
產品責任險是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的產品。所謂正外部性,是指社會或個體受益者在不必付出任何代價的情況下,就可從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中受益。某公司向保險人投保了產品責任保險,在發生保險事故致第三者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后,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對第三者進行賠償,不管此時的被保險人是否有經濟能力賠付受害的第三者,第三者均可從保險人那里獲得在投保限額內的及時賠償,從而保障了第三者也就是受害方的利益,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從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角度來看,在支付保險費投保了這一險種后,只有在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時才可由保險人代其行使賠償責任來減輕其自身的賠償負擔,否則只是一個對潛在的、可能面臨的風險的分散辦法,無任何直接收益。從中可以看出,這一險種的投保對公眾和社會來說,無需任何代價,獲得的收益卻大于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收益,這就是責任保險的正外部性特征。由于這種正外部性特征,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投保需求將會遠遠低于社會的需求量,從而造成需求低下,最終形成的局面就是:作為產品供應方的保險人無論怎樣從保險責任擴展、費率優惠、營銷手段等方面努力,都不可能激發起投保需求,從而也就無法保障社會公眾利益。因此,對這種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保險產品,只能通過政府的干預手段進行實施。
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保險實踐來看,大多數產品責任險采取了強制的辦法。這樣一旦發生事故后,保險公司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賠付,受損害人群能得到及時救治和補償;強制保險還對投保企業的安全生產具有一定的事前監督和風險預防功能,促使其將風險管理貫穿到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從而防患于未然;此外,問題企業在保險公司及時賠付的情況下,可以避免陷入經營困境;與此同時,保險公司的及時賠付,也可給政府以重要支持,減輕政府的善后負擔。
2015年2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標志著中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初步建立,相關試點工作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其他領域推行強制產品責任險也將是大勢所趨。
(二)關于產品缺陷定義的問題
我國《產品責任法》第四十六條對產品缺陷這樣定義: “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身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蔽覈a品缺陷判定標準為雙重標準,一是不合理危險標準,二是強制性標準。對于這兩種認定標準在適用上的選定,是由產品責任制度的立法目的決定的。我國產品責任立法把不合理危險作為缺陷的基本含義和判斷標準,這無疑體現了立法的進步。然而,該標準的具體含義模糊不清,在具體操作中可能會產生困難,需要在保有其彈性的基礎上加以細化。生產標準普遍認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也增加了認定缺陷產品的客觀性。但同時適用兩個標準,就容易產生歧義。試想如果一個產品是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但仍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這一產品是否應被相關部門認定為缺陷產品? 所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不可能都是先知先覺的、能夠杜絕所有不合理危險的。事實上,標準往往在時間上和技術上具有滯后性,這就意味著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產品仍可能存在危險性。
(三)產品責任險的歸責原則
不少學者認為我國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與國外有差異,需要完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發展源于英國工業革命之后,最早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是在契約理論下產生的合同責任原則。在西方各國,產品責任事故的法律賠償責任最初都來源于英國法律規定制造商或產品供應商應承擔“謹慎之責”的原則,并在相應的民事法律和有關單行法規中加以具體規定。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品責任歸責原則從合同責任、過錯責任,過渡到現在世界各國普遍承認和適用的嚴格責任。從上述原則出發,產品的制造商或供應商不履行謹慎責任,使消費者受損就應該承擔責任。目前在西方國家,產品責任法分為兩個體系,美國、加拿大實行嚴格責任制,西歐、日本實施疏忽責任制。
對于我國在產品責任糾紛案件中適用的是何種歸責原則,法律規定并不明確,學術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有關產品責任,中國還沒有制定出專門的產品責任法。在《民法通則》頒布之前,對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并沒有專門涉及,如果要找到產品責任的規定,需要查閱各種有關產品質量的單行法。《民法通則》頒布后,因為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太寬泛,而且措辭有不妥之處,導致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應承擔的責任缺乏可操作的規定,也導致學者對于這一規定形成了不同的理解。
《產品質量法》的頒布,明確了產品責任侵權責任以產品存在缺陷及損害后果為構成要件,而且還具體區分了生產者、銷售者適用的不同歸責原則,從表面上看似乎明確規定了歸責原則,但在學術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過錯責任原則
該原則也稱過失責任原則。它是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條件的認定責任準則。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當受害人對生產經營者提起過錯侵權訴訟時,必須證明: (1) 生產經營者必須注意產品缺陷; (2) 生產經營者沒有盡到注意產品缺陷的責任; (3) 原告的損害與生產經營者的疏忽有直接關系; (4) 生產經營者違反注意義務是造成損害的原因。原告舉證成功后才能獲得賠償,但在許多情況下,原告要證明被告有注意義務且違反了該注意義務很困難。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為了解決舉證難的問題,大陸法系采用“過錯推定”原則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即當損害發生時,法律上推定被告有過錯,由被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免責,實現舉證責任倒置。如果被告不能舉證,那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即使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由生產者、銷售者證明其生產或銷售過程中沒有過錯。如果生產者和銷售者不能證明對于損害的發生自己無過錯,那么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并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3.嚴格責任原則
無論生產者、銷售者有無過錯,只要產品有缺陷并造成他人損害,就說明生產者或銷售者未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這是多數學者的主張。
4.雙重歸責原則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四十二條規定: “由于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备鶕@兩條規定,對生產者采用嚴格責任原則,而對銷售者采用過錯責任原則。
(一)逐步建立政府引導下的產品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201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要求“研究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制訂出臺關于開展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定部分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試點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但是,實際運作情況卻并不理想,目前在中國食品企業中,食品安全責任險的投保率不足1%。究其原因,一是很多食品企業對于食品安全責任險大多持觀望的態度。很多企業在投保時慣于從自身成本核算角度出發,盡管投保費用相較其產出比率來說微乎其微。特別是一些小企業,覺得“出現食品風險的幾率小,不用那么多保費”。部分大企業認為,如果政府推動食品安全強制險,那么“被強制”的也只可能是大企業,那些問題頻出又沒有賠付能力的小作坊、小攤販很難被納入強制保障范圍。還有些食品企業已事先投保產品質量險,如果出現質量事故,保險公司可向受害人進行賠付,企業認為該險種和食品安全責任險的內涵類似,因此投保積極性也不高。二是保險公司在數據支持、費率核算、承保理賠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技術障礙,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和財政補貼。
上海是國內最先試點食安險的地方。2012年8月,上海市食安辦在浦東、寶山、閔行、崇明等區縣開展了“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截至目前,在上海被納入食安險承保范圍之列的,主要有乳制品、嬰幼兒食品、食用油等重點食品企業,以及大型食品批發、大型超市、大型婚宴、農村自辦酒席、集體用餐配送等高風險食品企業。農村食安險的推廣,是上海在食品安全上“政府作為”的顯現。例如,目前奉賢區61家農村固定的承辦酒席場所(農家會所)全面完成投保,投保率為100%;嘉定區在全區12個街鎮全面實行,98家備案的自辦酒席會所中已有66家簽訂投保合同;崇明縣也采取了鄉鎮政府打包購買保險的模式。
可以借鑒上海模式,探索財政補貼引導、借助法律、行政和市場等多種手段,把保險與食品安全誠信體系、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黑名單”制度結合起來,引導保險行業去開發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有需求、能實現多贏的保險產品,進而再推廣到其他的產品責任險領域。
(二)完善產品缺陷的認定標準
產品侵權責任制度的出發點正是不斷地強化保護消費者利益,使生產者自覺自愿地保護消費者權益,增強責任感,從而以形式上的不公平來實現實質上的公平。特別是《侵權責任法》對于產品侵權責任的規定,是對最近幾年屢屢發生的社會事件( 比如2009年的“三聚氰胺索賠”“上海倒樓事件”等等) 的一個法律回應。另一方面,該法加重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加大了企業的運營風險。該法還有很多創新,比如,首次立法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使被侵權的消費者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范圍有所擴展;其次,將普遍的產品召回制度寫入法律,若發現產品有缺陷,生產商必須將已經送到批發商、零售商或最終用戶手上的產品收回;此外,還首次規定了上不封頂的懲罰性賠償原則,以懲戒侵權企業。立法者在立法時特別重視缺陷產品的侵權責任,將原來只有汽車、食品等少數產品運用的召回制度運用到其他產品中,可以認為,我國由此建立了全面的產品召回制度。另外,重視產品質量的連帶責任,其目的在于補償救濟,加重生產商和銷售商等的法律責任,有效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產品生產者、銷售者的連帶責任主要是基于合同關系而產生。
而《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卻與此相悖,應進行修改完善。在目前法律未作出修改前,司法實踐中應作出有利于消費者一方的解釋: 即產品除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外,還應符合一般標準,不存在不合理危險。
(三)確立二元化的產品歸責制度
我國《侵權責任法》及《產品質量法》對責任主體的規定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比較廣泛地規定了銷售者責任,而不像西方國家的產品責任法那樣,將責任人主要限定為制造者。上述兩部法律中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都有明確規定,但對銷售者責任適用何種歸責原則沒有明確規定。部分學者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認為銷售者與生產者對消費者因產品缺陷所造成的損害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二者在內部再區分過錯責任,由過錯方承擔最終責任。此種觀點有失公平。民法中以過錯責任為原則,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產品質量法》以及《侵權責任法》,雖然規定了被侵權人可以向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銷售者請求賠償,當產品缺陷是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生產者追償,但這只是賦予了被侵權人請求賠償的選擇權,以及產品缺陷是由生產者原因而導致時銷售者賠償后所享有的追償權,而并不是課以銷售者承擔無過錯責任的義務。產品責任中,是產品生產者制造了產品,也只有生產者能夠認識到產品缺陷的風險進而控制風險,并通過保險以及產品價格機制將風險分配給社會大眾。銷售者相信正規廠家生產的、經過國家質檢部門檢測合格的產品是安全的,并對該產品進行善意的銷售時,其對產品缺陷所引起的損害應僅承擔過錯責任。如此才能夠平衡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生產者在無過錯責任的壓力下,會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及安全性,為社會提供更安全的產品;銷售者在過錯責任的保護下善意地經營,從而促進商品的流通,消費者的利益也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在產品責任中,應對不同的責任主體,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即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歸責,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歸責。